論女性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

2021-01-09 人民網

摘要:女性題材電影指以女性為核心,關注女性的生活與命運的電影。女性題材加上現實主義的創作意在再現社會現實中的女性生活與命運,塑造典型的女性形象,表達創作者對女性地位與女性問題的關切之情。《嘉年華》將女性視角瞄準現實世界,直指當下的社會語境,反映現實,牽引起人們對社會問題、女性問題的追問和反思。影片塑造了一個反映特定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女性形象,該形象兼有典型化的社會性意義和人性化的個體意識,體現了自我與外在現實世界的雙重觀照。

關鍵詞:女性題材;現實主義;《嘉年華》

一、女性題材與現實主義

所謂女性題材,是指以女性為核心,關注女性的生活與命運,與此相關的電影便是女性題材電影。有論者將女性題材電影等同於「女性電影」,也有論者將女性題材電影納入「女性電影」的範疇裡。在中國,「女性電影」於20世紀80年代首次被提及,其概念目前沒有得到學術界的統一界定。而著名學者戴錦華認為「在當代中國影壇,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女性電影』的唯一作品是女導演黃蜀芹的作品《人?鬼?情》」。①如果以《人?鬼?情》作為一個參照典範,「女性電影」則僅僅指具有女性主義立場的電影。女性主義電影以批判男性中心主義,強調獨特的女性意識為特徵,以女性視角來表現女性的精神和情感,全面展示女性的生命體驗和價值追求。筆者認為女性題材電影應當包含女性電影,因為所有女性電影都以女性為核心,關注女性的生存與命運,屬於女性題材電影的意義範疇;而女性題材電影則不一定受女性主義影響,表達強烈的女性立場。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後,女性主體性地位逐漸被歷史性地改寫,女性地位、女性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對女性的自我與生存的表達也反映在不少文藝作品中。中國女性形象和女性生存的變化在女性題材電影裡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呈現。最早的女性題材電影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鄭正秋表現中國婦女悲慘命運的影片。這些影片有《玉梨魂》《上海一婦人》和《最後之良心》等,表現了封建婚姻制度、娼妓制度下的普通女性的生活。鄭正秋的女性題材影片無一不具有社會批判性,於當時的社會語境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然而,這類片子中的女性只是作為被表現的「整體」,並沒有表露明顯的女性意識。至20世紀30年代,以《女性的吶喊》《神女》等為代表的女性題材影片則有了明顯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創作者們以現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以及表現婦女的生存狀態與覺醒。這些早期的女性題材影片都是極其「現實」的,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將「女性」與「現實」相結合實質上表達了創作者們對當時女性解放並走向獨立生活道路的呼喚與期盼。

現實主義是興起於19世紀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想,以關注社會、再現現實為主要特徵,其基本內涵包括真實再現社會現實生活,重視典型形象的塑造,追求真實性和客觀性。現實主義的基本內涵和方法在電影裡的體現和運用便是電影的現實主義。電影學者鍾店棐曾指出:「電影現實主義的有無,將最終決定電影是否能夠成為『最重要的藝術』。」②其道出了現實主義對於電影的重要意義。然而在當下商業大潮的衝擊下,商業性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重要追求,創作者很少關注社會現實,現實主義在電影創作中逐漸被邊緣化、去主流化,從而使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一度在大銀幕上缺席。2017年文晏導演的影片《嘉年華》是難得的現實主義之作,將鏡頭聚焦女童性侵事件,反映當下社會問題;同時它也是一部女性題材電影,關注女性的生存困境與成長。女性題材加上現實主義的創作意在再現社會現實中的女性生活與命運,塑造典型的女性形象,表達創作者對女性地位與女性問題的關切之情。在這個意義上,《嘉年華》 與1930年代的《女性的吶喊》《神女》等影片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二、現實主義主題與女性關懷

關注女性成長及生存狀態是女性題材電影的普遍主題。對於此主題的表達,不同類型的女性題材電影有所不同。「女性電影」或表現強烈女性意識的女性題材電影一般聚焦於兩性關係及女性主體性的追尋;而其他女性題材電影,如近些年興起的國產「小妞」電影等,則著重表現女性在人際關係和情感方面的成長。書寫女性個體生命經驗是所有女性題材電影的共同表徵,如果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及情懷來觀照女性題材電影,對於女性生命經驗的書寫則不能缺失女性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一些女性題材電影淡化了人與社會的關係,迴避個體所置身的社會與時代,側重於女性的自我及自身世界。現實主義在其歷史演變中不斷延展內涵和擴充類型,但是其核心始終未變。現實主義主題就是反映歷史或當下的社會現實。女性題材電影在現實主義主題表達方面必然要將女性從「自我」走向「社會」,用女性視角瞄準現實世界,直指當下的社會語境,反映現實、記敘社會,以引起人們對社會問題、女性問題的追問和反思。

《嘉年華》作為一部女性題材電影,以現實「社會事件」為原型,以弱勢女性的視角來審視當下的社會現實。影片關注了現實生活中屢屢存在卻諱莫如深的「性侵」。女孩小文被自己的官員乾爹侵害,其家人們經受來自官員的利誘以及辦案人員的欺騙;事件的目擊者女工小米為了保住工作而選擇撒謊,隱瞞事實,後來被暴力傷害,最終幡然醒悟說出了真相。影片反映的正是當下關於女性受侵害的問題。現實生活中,作為性侵案受害者的弱勢一方,在各種壓力的束縛下往往不敢發聲,保持緘默。導演敏銳地觀察到這樣的社會現狀,以藝術的方式直觀真實地揭露現實狀況。這是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導演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試圖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回望1930年代的左翼電影,女性題材影片也同樣呈現著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沈西苓創作的《女性的吶喊》以大量包身工的真實材料為原型,表現遭受剝削和壓迫的女包身工的生活,試圖把現實的矛盾與不合理性暴露在觀眾面前,促使人們尋找新的出路。《嘉年華》不僅僅停留於對性侵的客觀描述,還表現社會事件背後的深層內涵。女性之於社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自父系社會成型以來女性一直處於「他者」位置。當下的社會依然屬於男性佔主導的父權社會。儘管女性解放運動已經走過半個世紀,「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與現實深入各個階層,但是隱存於現實的對女性的偏見與傷害卻時常存在,為弱勢女性爭取權利的意識也並不普遍。《嘉年華》觸及了當今社會的許多由男權衍生的矛盾與不合理性:性侵昭示著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對女性的侵佔和傷害;而警察、賓館老闆、地痞小建、小君的家長對性侵不置可否的態度則是對施害者「權威」的屈服,對女性權利的忽視和踐踏。影片也表現了當下部分弱勢女性面臨的生存境遇:她們遭受侵害,聲音被掩蓋,還可能受到來自威權的利誘和脅迫,很少旁觀者替她們發聲,有時只能選擇迎合或妥協的立場。

《嘉年華》注重「人與社會」的關係層面,在社會現實中呈現女性的個體命運遭際。小文、小米的遭遇與施害者、欺騙者、威脅者、妥協者等組成的關係網產生了矛盾與衝撞,影片不僅僅把小文的遭遇視作女性的個體問題,還當成社會整體必須要反思和解決的問題。這種「小人物加社會」的主題表達形式事實上是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傳統。女性題材電影將女性個人生存與社會現實聯繫起來,在現實中探討女性問題,在女性的生活中敘述時代現實,實則傳達或呼喚對女性的關懷。《女性的吶喊》表現主人公葉蓮作為包身工遭受剝削和凌辱的殘酷經歷,後來覺醒走上革命鬥爭道路,它既有女性個體命運的描寫,也包含著左翼電影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性社會主題。對女性及其所處時代的生活環境作真實的、不加粉飾的描寫,《女性的吶喊》傳達了對女性包身工生存的關注和同情,使人們認識社會變革及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嘉年華》也想讓觀眾認知社會現實的一些問題,將女性的生存主題與現實主義主題相結合,其目的或許在於讓觀眾看見、聽到,並思考如何以現實角度來理解女性並給予關懷。

三、現實主義女性形象與女性意識

所謂現實主義女性形象,是一個嫁接式的新詞彙,實際上是指基於現實主義的要求而塑造的女性形象,當然也包含著女性題材電影所需表現的獨特女性意識。每一部深刻關注現實的女性題材電影,其主要女性形象會投射出特定的社會現實。吳永剛的《神女》刻畫了一個底層女性形象。神女不甘淪落,力圖擺脫妓女的身份。她想做回普通人卻不被社會所容許,受到了社會的排擠、歧視以及欺壓。神女身上折射了那個時代社會對於像神女這樣的邊緣人作為人的基本生存權利的否定。這種折射社會現實的形象塑造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裡叫做「典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說法,這句話指的是人物具有能反映特定社會生活的普遍性。以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創作女性題材電影,最核心的女性形象可以具備這樣的普遍性。《嘉年華》的主人公小米也是一名弱勢的底層女性。小米具有底層女性的共性:畏怯和無知。小米還未成年,從家鄉到城裡做工資低微的旅店女工。她害怕失去來之不易的工作,作為女童性侵事件的唯一知情者,在男老闆的威嚇面前,小米選擇了沉默。她貧窮,沒地位,不懂得為受害女性爭取公平與正義。小米是可憐的,在自身遭遇生活困境的情況下只能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為了生活,她甚至想與性侵事件的施害者進行金錢交易。個人生存利益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作為底層人物,小米自然最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個人生存第一,社會正義第二,小米的行事映照著社會底層人物在利益面前的選擇。

典型人物是社會的最真實體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人物塑造時將他們塑造成只是具有社會代表性的符號。在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人物身上也應有許多獨特的人性。人性意味著肯定人的主體性及個體意識。對女性題材電影來說,女性形象應有強烈的女性意識。有論者稱,「女性意識有兩層含義:一是以女性眼光洞察自我,確定自身本質、生命意義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二是從女性立場出發,審視外部世界並對其加以富於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③我們可以將第一層含義歸結為女性自我意識,第二層則是女性的主體性意識。《嘉年華》既聚集於女性自我及自身世界,又以女性眼光觀察外部的現實世界。影片借「夢露雕像」這個意象來象徵女性的身體及性別。主人公小米對「夢露」的窺探意指對女性身體和性別的探尋,也是對「自我」的發現與確認。女性的身體被蹂躪意味著女性性別被踐踏。小米起初沒有這樣的認識,作為性侵事件的知情者,在危害沒有波及自身的時候,她忽視了維護作為女性的整體性權益。隱瞞真相相當於不尊重受害者,也等同於不尊重自己作為女性存在的尊嚴。從懵懂無知到成熟,小米經歷了一番變化,她遭受了來自男性的暴力傷害,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性侵的態度由沉默到主動說出真相。當她從新聞裡聽到性侵事件最終大白於天下,聽到婦聯對女性的關愛行動,她駕著車子逃離了那個讓她「沉淪」的地方,反抗地痞給她設計的「道路」,走向了新的獨立生活。她應該是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現實的遭遇,意識到了自己作為女性應該擁有自主的生存權利。小米從隱瞞到說出真相,從無知到認清事實,實質上是一段「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確認了女性的自我及主體性意識,最終做出了「反抗」。她的反抗也代表了導演審視社會現實的女性立場。同樣,在吳永剛的《神女》中,神女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她想做「正常人」,做一名好母親,將自己的孩子養大成人。然而她的社會地位讓她產生生存的困境:她想幹活,工廠卻關了門,她想讓孩子上學,卻因自己的身份而被學校拒絕。男性流氓欺辱她,她不得不做出反抗。影片呈現了神女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同時以神女的角度控訴當時的社會。從社會到自我,從典型化的社會性意義到人性化的個體意識,女性題材電影中的現實主義女性形象體現了自我與外在現實世界的雙重觀照。

四、結語

以女性為核心,關注女性生活與命運的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不計其數,而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女性題材電影則並不多見。20世紀30年代曾出現過以《神女》《女性的吶喊》等為代表的女性現實主義影片,而近年的女性題材電影多是青春片、情感片,如同當下中國電影現實表達的稀少甚至一度在銀幕上缺失一樣,女性題材現實主義電影不可多得。現實主義是中國電影的傳統,儘管受到商業大潮的衝擊,但並未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創作裡完全遺失。《嘉年華》作為一部女性題材電影,以現實主義的方法,關注社會現實,表達女性意識,可謂女性題材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典型。我們期待更多女性題材現實主義影片在不久的將來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中國大銀幕上。

注釋:

①戴錦華.不可見的女性: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J ].當代電影,1994(6):37-45.

②轉引自:任豔.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研究[D].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鍾惦棐.電影《牧馬人》筆記[N ].光明日報,1982-04-24.

③轉引自:董鑫.70後女導演女性題材電影研究[D].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喬以鋼.中國女性與文學——喬以鋼自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05.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女性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找到你》有感
    女性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找到你》甫一上映,公眾號和朋友圈就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標題黨的轟炸,諸如「每個女人都是一座孤島」、「中國母親,只有困難模式可選」、「冷酷世界,女人何去何從」等等等等,千篇一律,讓人觸目驚心,不忍卒讀。直到《找到你》的熱度過後,我才在今天中午走進影院,走進空無一人的影廳,一個人在光影交匯中看完了整部電影。不出意外的,我數度淚流滿面。
  • 李少紅:我創作的最大優勢就是性別特點和女性眼光
    現實主義題材為眾多經典影視作品提供創作源泉,出席第35屆金雞百花獎的嘉賓就此共話現實主義。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9月24日,第35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論壇在鄭州舉辦,著名導演李少紅分享了她的現實主義創作經驗。李少紅最初對於電影的嘗試是1988年的《銀蛇謀殺案》。作為北影廠第一部商業片,誕生了賈宏聲這樣非常有時代意義的演員。
  • 經典案例:《紅海行動》現實主義題材的大獲全勝
    該片並不是一部純直男電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也為影片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紐帶。放眼現在的影視劇市場,宮鬥劇、穿越劇、玄幻劇層出不窮,真正反映現實、紮根現實的優秀作品還有些少。《紅海行動》的成功,除了製作精良外,現實主義題材也是其拉動大批增量觀眾的原因。以火熱的現實為取材土壤,給觀眾以強烈的代入感,讓人覺得親切、真實。
  •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守正創新出精品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推陳出新?範小青、範穩、弋舟等7位作家,就現實主義及文學創新等話題展開討論。  問:近年來,文學創作湧現出現實主義熱潮。相比以往,當下的現實主義創作呈現哪些新特點?  付秀瑩:作家更關注時代主題,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新鄉土題材以及教育、醫療、生態環保題材和目前的人民戰疫題材等,都與時代生活發生著更直接、更密切的血肉關聯。
  • 愛情電影《依依》十月上線 導演分享創作初衷
    愛情電影《依依》十月上線 導演分享創作初衷 電影《依依》主創出席活動1905電影網訊 日前,電影《依依》拍攝接近尾聲。
  • 中國現實主義根在上海
    黃蜀芹說過,「從此,我知道了什麼是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怎樣保持現實主義創作的嚴肅性」。這批人當時還不分你拍電影我拍電視,基本是分配什麼拍什麼、有什麼拍什麼。後來黃蜀芹拍了電視劇《圍城》,到了90年代出了驚動全國的《孽債》。
  • 現實主義影視作品集中推出 優質大題材回望崢嶸歲月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批內容優質、製作精良的影視大製作將相繼推出:亞洲首部全程數碼IMAX電影、管虎執導的《八佰》回望四行倉庫保衛戰,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銀熊雙獎影片《地久天長》,提供了當下中國人看待上一代人的方式;電視劇方面,孫紅雷、秦漢、周冬雨等領銜的《新世界》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城內22天內的故事,也開啟了優質大題材霸屏的前奏。
  • 抗美援朝題材網絡電影《最可愛的人》在俄羅斯獲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白瀛)中宣部宣教局會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聯合製作的家風主題電視系列劇《家道穎穎》的衍生網絡電影《最可愛的人》,近日榮獲俄羅斯第十八屆奧澤羅夫國際軍事電影節「評委會獎」。據介紹,《家道穎穎》第二部《等著我》,採用現實主義手法,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中壯烈犧牲的八路軍交通員,一生尋親、收養孤兒並傳承家風的戰鬥英雄等主要人物均有現實原型。
  • 開啟新媒介現實主義 切近網絡文學發展實際
    編者按現實主義越來越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轉向。近年來,網絡文學也出現了現實題材的創作熱潮,這值得充分肯定。但也需要注意到,在新媒介語境下,現實主義創作及理論也面臨新的審視和重鑄。黎楊全認為,新媒介帶來了新的現實與新的想像力,有別於傳統現實主義的新媒介現實主義崛起。它對「現實」的理解由現實生活擴大到網絡現實、虛擬實境。
  • 龐貝《獨角獸》:科幻色彩下現實主義的魅力
    曾以歷史懸疑題材長篇小說《無盡藏》驚豔文壇的龐貝這樣形容自己的新作《獨角獸》。從歷史回歸現實,而現實就是未來。事實上,這部頗具科幻色彩的小說自推出便受到頗多關注,評論界以「科幻現實主義」新範本為其定義。
  • 曹保平和被允許的現實主義:一面鏡子,一把刀子
    電影像一把刀子曹保平毫不掩飾對現實主義題材的偏愛。「我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拍過超現實主義的東西,一直都是在很小心地還原現實主義,這可能算是我的——也不算風格吧——一個原則。」「我希望這個電影能夠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有一些漫畫化的變形和放大,但又不會形成一個鬧劇。有點像科恩兄弟的電影,不能說它不是現實主義的,但影片中的人物都很怪異,是不正常的狀態。」
  • 楊冪主演的懸疑劇《現實是條河流》將開拍,女性視角現實主義題材
    楊冪從出道到現在已經拍攝了很多電視劇了,她的電視劇題材非常廣,其代表作宮廷劇有宮鎖心玉,仙劍類有《仙劍奇俠傳三》,玄幻類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現代劇《親愛的翻譯官》,總之楊冪演的電視劇真的很經典。儘管有如此多的作品,楊冪還是沒有停止她的演藝生涯,如今楊冪已經有兩部劇官宣了,但是還沒有拍攝一部是《愛的二八定律》,另外一部是電影《現實是條河流》,一部是現代都市愛情故事,另外一部是懸疑劇,以女性的視角講述現實。
  • 淺談西方現實主義畫家以通俗的女性油畫,彰顯高雅藝術情操的緣故
    委拉斯開茲作品  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消愁解悶,僱用一些口齒伶俐的宮臣,包括身體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負責取悅貴族,畫家注意到這群悲憫的小人物,而創作了一系列此類主題的畫作,在《宮女》這幅畫裡,委拉斯開茲讓人以為自己來到畫室「參觀」(以觀賞者的角度進行構圖)給人真實存在的感覺,他用畫作代替了相機,為王室人員的長相和奢華生活留下見證,這幅畫作同時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諷刺的寓意,
  • 「我第一次看見這樣的電影,我將它稱為新現實主義的電影」
    (譯註:為了在《電影》小組的主張與戰後義大利電影的實踐之間做出區分,將前者new realism譯為新式現實主義,將後者neorealism譯為「新現實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義大利與英語學者們認為《電影》——某種意義上也是《沉淪》本身——所建構的新式現實主義成為了米利森特·馬庫斯所言「完滿的新現實主義」的先聲。
  • 我市首部女性題材院線電影《田園時代》來了 觀眾:一部值得看的...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黎雄攝茂名晚報訊記者池榕 「《田園時代》,一部值得看的茂名新農村題材電影。這與上一部茂名電影《荔枝紅了》相比,感覺故事性時代性煙火味鄉土情更強……看得讓人眼圈溼溼。」18日上午,在稅務系統工作的李先生看完電影後在朋友圈發了自己的觀後感,這部讓他眼眶溼溼的電影正是我市首部女性題材院線電影《田園時代》,2018年殺青後進行後期製作,到現在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 現實主義為何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可以說,有些作家的創作談強調的仍是「自我表現」,即「我寫的是我自己」,作家所描述的生活都是其所「認識」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我表現」。讓生活服從作家的主觀認識,還是作家要服從生活現實呢?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則,作家和生活的關係,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而不是各為一方的平等「對話」關係。 那麼,現實主義是否「陳舊」和「過時」了呢?
  • 《維庸之妻》以現實主義手法讚美女性生命力頑強與自我意識覺醒
    女性文體是太宰治創作中的一大特徵。太宰治一生總共創作了167部小說,其中以女性獨白體創作的有16部,《斜陽》《維庸之妻》《女生徒》《皮膚和心》等作品均令人印象深刻,都是以女性獨白體創作的。《維庸之妻》以女性視角講述了,在戰後國民情緒整體頹廢的大環境下,女主人公女性意識覺醒,試圖衝破生活的重壓頑強反抗,但最終失敗的故事。
  •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初探——以BBC藝術題材紀錄片為例
    本文從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選題視角入手,選取BBC的一些實例,進行選題視角分類、舉例總結,以期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進一步創作和發展找到可借鑑的經驗。本文分析BBC藝術題材紀錄片選題視角上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藝術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鑑。 一、選題視角對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的重要性 經典藝術題材紀錄片是指以真實記錄影像的方式關注社會歷史長河中經得起推敲的有關經典藝術的生存狀態、歷史、人物、作品等的紀錄片形式。
  • 關於批判現實主義的理解
    我們認識社會生活的審美結構的一些原則,在批判現實主義藝術中產生了驚人的成果。現實主義創作再現了崇高與卑下、悲與喜的生活辯證法。審美性質不僅僅在其對立中,而且在完整的相互滲透的統一中表現出來。批判現實主義把現實主義推向新高,把對個人和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認識變成基本方面。它根植於現實主義的土壤之中。現實主義審美原則的支配力量潛在地制約著作品的深層結構,隱秘地規範著它們的思想美學內涵,道出反抗、希冀的心聲,藝術地再現了光明與黑暗,新生與死亡,人道與惡行等力量在道德倫理上衝突較量的現實態勢,展現了社會群落生存狀態間的現實關係。
  • 《找到你》|女性視角下的現實主義悲劇
    電影《找到你》正在熱映,其中刻意強化了女性在影片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部聚焦女性主義視角來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部影片。儘管結局是以李捷(姚晨飾)和多多的圓滿,以及對自己作為「母親」這一身份的反思作結,可是整部影片無疑是悲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