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2010003期封面
夢和做夢的人
300多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裡蘭,「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這塊地方會給來自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鬥,沒有顯赫的家世和背景,人們也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崛起中的大國,這一過程,演繹了多少傳奇故事,也被稱為「中國夢」。
海南熱也是一個夢——從頭開始、大把機會、人人平等(至少表面上是)。
海南之熱大抵分為幾個時期:建省前的開發、建省、1990年代初期的熱潮、2010年國務院對海南新定位出臺前後。
每個時期,都有諸多懷揣夢想的人在遠赴海島。很多人在白紙一樣的海南獲得成功,然後有的人折戟沉沙,有的人全身而退。商業的種子和野心,也被他們帶到遠方。
今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升溫了海南熱。房價大漲,成為最直接的反應。
有人說,此次對海南的定位,本是順理成章:
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海南發展不管曾經怎樣蹉跎,但旅遊勝地的地位是無可改變的,這些年,每個長假,海南都會大熱。
國際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博鰲論壇已經舉辦9年,第一推力也來自民間。
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全省處於熱帶,比鄰的臺灣熱帶水果早年就已大賣。
……
不過,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當海南人冼篤信發現商機,文藝青年張寶全、知識分子馮侖甫登海島之際,一切還皆不明了。
那些混沌的夢想,曾經虛幻雜色,但也都是現在「順理成章」的開端。
他們離開過海南,現在都回來了。他們的夢想也與海南夢一同,逐漸清晰。
海南印象
中國周刊 朱學東
一個喧囂的春節結束了,廣州飛往海口的機票驟然降到50元。
每當北方冷風襲來、雪花飄起的時候,內地富裕起來了的人們,如南徙的候鳥,絡繹於途,前往海南,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中國海島。
這個時候,人們並不會去想,歷史上的海南,卻是孤懸海外的瘴癘之地,是罪臣貶官的流放之所。
「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
如今再讀到唐朝宰相楊炎被貶崖州司馬時留下的詩句,也許只會相視一笑,心生感慨。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莫不如是。
·1·
「我要去海南了!歡迎你們畢業以後也來天涯海角!」
回過頭來看歷史,有時真的很有意思。
1988年夏天,人民大學我的一位學長,這樣豪情萬丈地跟我們說,他畢業選擇了去海南某省級機關工作。
如今上海新「地王」,上海證大的老闆戴志康,也是那個時候從人民大學畢業,選擇去了海南,做證券,後來在海南創立了海南富島基金。
就在這一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上,歌唱家李雙江重新演繹了革命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從此,這首歌,成為海南島最大的一張名片。
新年過後不久,海南建省。
今天來看,春晚名曲翻唱、海南建省、大學生畢業選擇,這三者之間,隱隱然有了必然的聯繫。
有意思的是,1980年代,海南幾次重大事件,似乎都與傳唱甚廣的歌曲聯在了一起。
1984年,同樣是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沈小岑一曲《請到天涯海角來》,風靡大江南北。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海南人都忙著進口汽車。媒體報導說,1984年一年海南進口了89000多輛。後來導致時任海南行政區主要黨政負責人分別受到嚴厲處分。
20多年之後,我在廣州工作,還時常聽廣州各界人士為雷宇(時任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抱屈。
1990年代初,我在北京印刷學院教過的一位海南籍學生,畢業分配回海南某印刷廠,一年後因公出差北京時,也趾高氣揚地說:「要地麼?要地找我。」
當時我尚在象牙塔中,對海南之事懵懂無知,只覺學生的說法,荒誕無稽,可笑之至。直到後來,才知道,可笑的是自己。
2007年下半年,我參加人民大學70年校慶,巧遇那位大學學長,如今他依然在省級機關任職,風採不改當年。當我提到去過海南兩次時,他一面責怪我不跟他聯繫,一面依然興致勃勃地跟我說:「學東,歡迎再來海南看看,大不一樣了!」
·2·
3月5日、6日,北京天橋劇場,中國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此公演。
這是一部烙在幾代人心中的經典,吳瓊花、洪常青和南霸天,還有「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讎深」那首激昂向上的歌。
我最早知道海南島,就是通過電影《紅色娘子軍》。
雖然海南曾是蠻荒瘴癘之地,卻也出了不少人物,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布業始祖黃道婆,就是在海南學藝的。歷史上有名的大清官海瑞也是海南人。
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有深刻影響的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祖籍就在海南文昌。
海南建省以來的第一次熱潮,「淹死」了不少精英,但卻也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一頁,尤其稱得上是房地產的「黃埔軍校」。如今在中國房地產界、證券界,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與當年的海南的房地產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馮侖、潘石屹、張寶全、任志強、曾偉(北京棕櫚泉)、易小迪(陽光100)等,都曾經在1990年代初的海南做過房地產,如今馮、潘、張等,再度在海南做起了房地產生意。
而鼎暉的王功權,那個時候,也是和他們一起在海南做地產。新希望的劉永好,當時也曾在海南註冊過公司。
去年跟海口市工商局鬧出「砒霜門」事件的農夫山泉,其老闆鍾,在海南建省之前就已奔向海南,1993年在海南成立了養生堂,養生堂的龜鱉丸廣告,曾經充斥過電視螢屏。
收購沃爾沃,上演「蛇吞象」的吉利老闆李書福,1992年也曾殺向海南房地產,不過卻折戟沉沙了。他不像馮侖潘石屹等,願意談當年海南往事。
當然,這些如今聲勢煊赫者之外,還有另外一些當初的勝利者,後來走了背運。
2009年11月底,昔日吉林「首富」、股市隱形大鱷、泛亞系實際控制人範日旭,在長春市中院,被控集資詐騙、欺詐發行公司企業債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合同詐騙等6宗罪。範日旭1980年代末就在海南打拼,由此發家。
昔年證券市場著名莊股思達高科,它的莊家吳旭,在海南靠房地產發家,1990年代早期,便是海南商界的風雲人物,與前海南首富冼篤信等,曾被推選為1993年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1990年代後期,開始活躍在證券市場上。
當年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赫赫有名的《傳世藏書》投資者、誠成文化老闆劉波,如今已經遠遁海外銷聲匿跡。海南建省之後,也在海南打拼,據說也是在房地產上掙的錢。
當然,海南熱中出產的不僅僅是那些商界大鱷,還有韓少功和《天涯》這樣的文人和刊物。雖然在那波熱潮中,並非主流,但他卻贏得了我的尊敬。
那真是一個充滿傳奇的時代,雖然慘烈,卻有說不完的故事可回憶。
·3·
海南的傳奇再次上演了。
不過,如今的海南已經大不一樣了。
年前我參加海南鳳凰島在北京的推介會,當時,我驚詫於眼前看到的景象,疑惑,這奢華影像描述的,到底是杜拜,還是海南?
也許,這並不奇怪。因為有人說,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國的杜拜。如今社會上演繹的,都是到海南置地買房子的故事。
除了張寶全、馮侖等專業房地產開發商之外,各類企業甚至高校,也都在海南置地建房。趙本山的本山傳媒,年前也與海南瓊海市博鰲鎮當地政府籤約,圈下800畝地,用於建設本山影視基地。甚至,連我同事的老母親和她的那些朋友們,也都在談論海南房價,為只買一套或沒買而後悔,與當年股市火爆時如出一轍。
雖然媒體上有提到1990年代海南地產泡沫的教訓,但前往海南者,卻依然勇者無懼。沒有人在意那一次幾乎全軍皆墨的悲劇。
那一場熱潮之後,媒體報導說,海南留下的爛尾樓總數有600餘棟,直到2006年底,好不容易才處置了80%的半拉子工程。而很多曾經風光一時的人,如今還在靠開計程車為生。我也不知道那位海南籍學生,如今是否還在海南,在做什麼了。
但如今爛尾樓,也鹹魚翻生了。
時代真的變了。
小時候上地理課,老師講到海南島時,曾提到過海南有十八怪,我至今還記得其中三怪:「三隻蚊子一盤菜,大姑娘不系褲腰帶,老太太爬樹比猴快」。後來去海南時,我還跟海南的朋友開玩笑。
如今隨著挖掘機的推進,這些大概也都已不見蹤影了。
好在白沙、碧水、藍天、椰樹還在。雖然人和高樓大廈更多了。
國際旅遊島的味道真的越來越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