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戰的號角——涉縣
涉縣,被譽為太行抗戰的號角。這裡有著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一二九師司令部的舊址。從保定到邯鄲涉縣,約365公裡,一路駕車而去,大致需要五小時。我們在車內望著平原變成起伏的山丘,沿著一路的紅色印記,終於在中午12點到達了涉縣老幹部活動中心,王老師已經在那兒等了我們三個小時。
王礦清老師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感動河北十大新聞人物候選人之一,也是涉縣文化站的前站長,出版的書不勝枚舉,獲得的獎車載鬥量。豐富的學識和經歷讓他有著許多的頭銜,也讓我們在見面之前暗自緊張。一雙迷彩的舊運動鞋,黑羽絨服配著黑褲子,頭髮被風吹的有些凌亂,他朝我們一行五人招了招手。我們愣了愣,才知道面前這位質樸的中年人就是王礦清老師。我們隨著他,開啟了紅色新聞小鎮的旅程。
駕車不過20分鐘就已到達西戌鎮——這個不斷向世界發射革命電波的地方。村落裡,一個小石門右側,白色的門牌上題著邯鄲廣播電臺副臺長任和平的字「涉縣新華社暨邯鄲陝北新華廣播電臺舊址」,這便是解放戰爭時吹響抗戰號角之地。兩個土坯窯洞坐落於此,洞前還有新華廣播電臺首位英語播音員魏琳的肖像雕塑。窯洞裡,以土層為桌、黃泥為地,配著一把破舊的爛木椅子,播音員憑著一盞馬燈,對著話筒,播出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和口號。
陝北·邯鄲廣播電臺舊址辦公桌
窯洞的牆,黃土夾著雜草,風一吹滿是灰塵。在這艱苦的環境裡,陝北臺卻創下了多個第一:首次開闢英語對外廣播、首次報導《中國土地法大綱》、首發「五一口號」、首次舉辦「黃河大合唱」直播……土坯房裡還發現了一條地洞,洞內有兩條路線,其中一條直通涉縣的後山,這是為這條沒有硝煙但依然危機四伏的戰場開闢出的逃生路線。
這裡,是把黨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和戰略反攻的聲音,通過紅色電波傳遍中華大地的地方;這裡,是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這裡,是辦報的西戌時期。
陝北·邯鄲廣播電臺舊址地洞
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編輯室的舊址位於東戌,兩進院子至今保存完好,主屋門前的兩棵樹在秋季雖已凋落,但依然挺拔向上。舊址已經有了新住戶,主人是一位面容和藹的中年人,他揣著手,向我們介紹院子裡一磚一瓦所攜帶的歷史記憶。
陝北新華廣播電臺編輯室舊址
我們隨後採訪了審石峰、審學亭兩位老人。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向全中國發出聲音的時候,兩位老人不過十來歲。說起當時的事,他們的記憶也略有模糊,但也向我們介紹了許多廣播臺的細節。審石峰老人曾參與過一次廣播,對著話筒,在全國人民面前打了一次快板;審學亭老人的父親曾參與過新華廣播電臺的警衛工作,老人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為保護電臺所設立多個備用臺的驚險進程。
涉縣的天黑得很早,方漢奇老先生題的「太行紅色新聞文化陳列館」十一個大字在夜晚熠熠生輝,這是河北和太行地區唯一一家以紅色新聞文化為主題的專題陳列館。我們到達時已經天黑,館內除了講解員,已沒有了其他的遊客。陳列館用800餘幅圖片和100餘件珍貴實物展示了新華社、陝北·邯鄲新華廣播電臺、《新華日報》等在中國新聞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歷程。這二層小樓,有報人們用過的皮箱,點過的油燈……它積攢了那段厚重卻又充滿希望的歷史,承載了紅色報人的汗水與心血。
滑動查看更多
在涉縣,我們似乎聽見了70多年前響徹中華大地的希望之聲:
各位聽眾,晚上好
這是XNCR,陝北新華廣播電臺
文字|李思璇
排版|張坤媛
圖片|張慧
指導老師|張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