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喃醬、Amon
讓人咽著唾沫看到餓哭的《舌尖上的中國》,在沉寂了四年之後又出了第三季。這一季,建議大家盤著手串兒抱著保溫杯泡枸杞看。
「在爸媽的叮嚀之中,鄭雅甄一步步摸索,逐漸懂得了養生之道。」這是《舌尖 3》第四集「養」中,介紹廣東自媒體人鄭雅甄學習煲湯過程的一句旁白。
跟隨這一集節目的內容,屏幕外沒有爸媽叮嚀的我們也逐漸懂得了養生之道:
廚師朱傑到「道家養生之地」浙江仙居學習當地土菜裡食養的方法,改造成藥膳;退休老幹部專程進入深山,尋找古代中醫配方;美食博主鄭雅甄自製廣東煲湯,通過微信公眾號賣給沒時間自己煲湯的公司白領補身體;紐約移民鄭陽陽回到祖國學中醫,自己在家用中藥製作化妝品;西醫博士露麗婭來中國進修中醫,用五汁膏治好了兒子的咳嗽,還學了不少中國藥膳的做法。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故事擺在我們面前。中醫藥真好呀,48 分鐘的節目,從第 35 分鐘開始就成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宣傳片。韓國和中國香港的年輕人都專門跑到北京來學中醫,還有一群金髮碧眼的小姐姐,圍在桌子前學習是有心火、應該吃什麼藥。
當時的情景,用一座雕塑來形容的話,那肯定是這樣:
一整集節目裡,唯獨沒有一句話提到食物的味道如何。曾經被譽為「國民美食下飯片」的《舌尖上的中國》,花了大量時間去講解大量無關的人物、故事、理念,食物反倒成了一閃而過的配角。
中醫藥是傳統文化,但用退休老人去深山裡找到的古代藥方代表中醫藥,用在微信公眾號賣自製湯的美食博主代表傳統養生美食,用自製毫無殺菌處理的中藥口紅代表中醫藥的創新應用,怎麼看都是在誤導大家。
唯一沒變的是旁白李立宏的聲音。緩慢成熟的男低音在養生保健節目裡也絲毫不突兀:「在福建屏南,人們買草藥就像買菜一樣平常。」如果節目改名《舌尖上的養生堂》,李立宏大概可以成為新一代中老年女性的偶像。
食物去哪兒了
從《舌尖 1》到《舌尖 3》,最大的變化就是食物的地位。
當初看《舌尖 1》的時候,是兩眼直勾勾盯屏幕想給大自然磕頭:啊,怎麼存在這麼美麗誘人的食物;現在看《舌尖 3》,是眼神渙散地想給節目組磕頭:這都是啥?跟吃的有什麼關係?求求你,讓我看點好吃的吧。
換句話說,在《舌尖 1》裡,食物本身才是神靈一般的主角。無論是鏡頭、節奏還是節目中穿插的人文故事,都是為了突出食物的神聖。
而在《舌尖 3》裡呢,食物不過是個用來小配角罷了,所以鏡頭邋遢、選擇食物種類的時候也毫不考究。畢竟在這裡,食物的存在不過是為了襯託那些鐵鍋的妙、人物的慘。
美食們在《舌尖 3》裡真的太慘了。
就拿松茸來講,在第一季的畫面裡(驚了,寫完這句話我就自動分泌了唾液),你完全可以從視覺上感受到那種滋啦滋啦、那種外脆裡嫩。
而且你根本不用準備像第三季裡的什麼石鍋、什麼熬製八個多小時的高湯,直接在火上烤一烤就已經美滋滋了。松茸這種食材本身,才是這裡的主角。
但是在《舌尖 3》裡呢,好不容易熬到了出場機會的食材們,是被這樣介紹出來的:
「手工打造的鐵鍋在一款清水炒雞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沒放一滴油,絲毫不粘,這一特性助理了魯菜獨有的製作方法。」
意不意外?
就像找你來試鏡的時候導演明明告訴你,你是最美的,絕對是來當第一女主角。結果呢,你其實演了個想上位的小三,出場只是為了鋪墊男主之後的浪子回頭。
請問雞蛋有錯嗎,雞蛋冤不冤,雞蛋這麼辛苦被雞生出來,就是為了證明你的鍋不粘鍋???
在開始講「魯菜經典九轉大腸」的時候,我以為終於可以看看美食 porn 洗眼睛,結果……
「……而鐵鍋厚薄恰當、光滑緊緻,在長時間熬製中唐靜始終沒有乾結粘鍋。」
說到這裡,我想來放幾張《舌尖 1》和《舌尖 3》裡的美食圖片對比。實不相瞞,我很想邀請《舌尖 3》裡的這些美食們,去食物界知乎回答一下「有一個不會拍照的男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個問題。
《舌尖1》
《舌尖3》
《舌尖1》
《舌尖3》
《舌尖1》
《舌尖3》: )
《舌尖 1》的美食們,都是以它們在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出現,所拍攝的內容就是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畫面溫馨而真實。
但《舌尖 3》就不一樣了,他們還找過一些穿戴整齊的美貌廚師來拍,用黑漆漆的背景板來展現跳躍在空中的食材。突出一個工業化、突出一個精緻,但看起來好像在給哪家菜館拍攝宣傳片,而不再是「紀錄片」。
那麼,神奇的《舌尖 3》裡有認真介紹食物本身的片段麼?
還是有的,非常認真、非常細心。但是……它介紹煎餅果子的這大一段,真的是非常廢話了:
「舀在餅鐺上的量勺麵糊,要合理配比。」「刮子把面均勻地劃成圓形。」「色澤上麵皮要金黃,厚薄要均勻。」「要保證它完好無損,讓那一層地麵糊得恰到好處。」
「合理」、「均勻」、「恰到好處」、「完好無損」…… 哇,這些詞語在短時間內的多次熟練使用,宛如一個當年為寫論文湊字的我本人。
然後就是《舌尖 3》裡佔大篇幅的人文故事環節了。
他們雖然鏡頭多,但真是一個比一個慘,宛如當代《中國好小吃》的評選現場。
故事能下飯嗎
在《舌尖 3》第五集《食 串起食材與美味的有「心」人》裡,每一位為我們帶來美食的做飯人都有著悲慘的身世。
美食作家老凡的女兒去了大連定居,妻子也跟著去照顧女兒的生活。被獨自留在蘇州的他,生活裡似乎只剩下剝螃蟹炒菜。
在飯店煙火氣中長大的林冏,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要好好讀書,出人頭地,以後不吃這碗「油漬飯」。他不負眾望去德國留學、工作,成了德國知名企業的電氣工程師主管。林冏花了十幾年時間在電氣工程領域學習和工作,成績斐然,結果父親反悔了,要求他回家繼承廚藝。經過長達一年的抗爭,他不得不妥協了。
摔面師傅孫竹青為了孩子的教育離開家鄉,到了大城市卻因為不使用添加劑不被認可。背負巨額房租的他起早貪黑,全年無休,生活裡唯一的樂趣是外出買菜時繞路去女兒的學校門口看一看。
孫竹青在女兒學校外哭泣
最慘的是天津的美食博主扣扣。她樂觀、勤奮、熱愛生活,每天一早起來為家人製作早餐,還是國家二級營養師。生活對她的回報是讓她患上了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這個病治不好,一生都要打針吃藥,而且只能活 15 年。
對著這樣的悲慘故事,能吃得下飯?
美食比重下降,故事比重上升的背後,大概是《舌尖上的中國》背後整個製作團隊的換血。
《舌尖》系列第一季的總導演陳曉卿,當時的職務是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副總監。他同時也是知名的美食專欄作家,前兩季《舌尖》都由他統領外聘導演完成。
新一季《舌尖》的總導演是劉鴻彥。她從 1993 年開始在央視《東方時空》欄目從事紀錄片創作,在央視新聞頻道最做了很多反映社會現實的紀錄片。從中國夢到走基層,航天發展、抗洪救災,劉鴻彥導演的拍攝經驗不少,唯獨缺了美食相關的這部分。
唯一的交集是劉鴻彥導演的 30 集的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其中第五集,講的是新疆小夥子阿迪力·買買提吐熱。阿迪力和兩名漢族同學合夥創業,在淘寶上賣切糕(瑪仁糖)的故事,在 2012 年播出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裡也出現過。
除去編導團隊,大家熟知的美食家沈宏非和蔡瀾是前兩季《舌尖》的總顧問,在他們之外,前兩季《舌尖》的美食顧問還有十幾名。
《舌尖 3》的美食總顧問換成了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創辦了央視全國烹飪大賽的高炳義,其餘的顧問也只剩章武和二毛兩名。
從某種程度上看,《舌尖 3》對美食的重視程度似乎比前兩季差了不少。導演劉鴻彥自己也說,這一季呀哦探索中國人是如何一點一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食物,人物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
如今人物和文化我們都看到了,但也因為他們擠佔了食物原本的位置,讓一個原本特色鮮明的紀錄片 IP 泯然眾人。講故事不是不好,但故事講得太多了,用來下飯的《舌尖》,也會變成新的春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