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3:30,網友「朱二」微信都市快報:五一小長假,我帶家人去千島湖左口鄉的蔗山遊玩,這裡海拔800多米,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野草莓」,形狀像mini版草莓,紅豔豔的,忍不住摘下來解解饞,那種大自然的鮮甜味道,比草莓好吃太多了,我們吃得很過癮,滿滿都是小時候的回憶。我老家是湖南湘潭的,我們那管這種紅色的野果叫覆盆子,物質匱乏的年代,這些長在鄉村山野的野味就是最好的零食。
「朱二」說,發照片給我們看的「小心機」,就是要讓我們流!口!水!
記者周少燕: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每年五一節前後,朋友圈都會被這種紅色的野果刷屏,不相信?你隨手翻一翻,朋友圈到處都在秀紅色,小夥伴們出門踏青,都喜歡採這種紅果子吃,不得不說,五一節最火的果子,非「野草莓」莫屬!
「每年這個時候,野草莓最多了,杭州周邊的山上都能找到,我印象中,十幾年前我剛到杭州的時候,杭州人是不太吃這個的,但最近幾年,喜歡吃野草莓的人越來越多,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人慾罷不能。」
「朱二」說,杭州不少地方野草莓長勢很好,我每年必去,比如翁家山的山頂,沿著茶廠一直往山頂走,茶園頂上都是星星點點的紅果子,眼下最旺了,十裡鋃鐺遊步道兩邊也挺多的,平時爬山的人多,估計已經摘得差不多了,還有九溪十八澗附近,從滿覺隴翻山到楊梅嶺的路上,就在宏法塢這塊,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朱二說,這個野草莓很嬌嫩,也難保存,摘的時候用手輕輕一碰就往下掉的,最好吃,要用手去拔的,還不夠熟。
野草莓,歷年來在都市快報上反覆出現,最集中的時間也是在每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後,更早的時候還沒有微信,拍照手機也很稀少,很多讀者是拍了照片寄來,或發在QQ、論壇和微博上與我們分享,每年也都會有讀者問同樣的問題:這個叫什麼?可以吃嗎?
都市快報也不負眾望,幾乎每年都會採訪熱心的讀者,聽他們講「採野草莓的故事」,還採訪過很多農業、園藝方面的專家,今天我們再來重溫下都市快報上的野草莓。
2006年5月6日,快報頭版刊登了讀者王曉暉拍的一張照片《這是什麼果?》,是他去仙居「神仙居」的路上拍到的。野果形狀如同草莓,又有點像楊梅,顏色鮮紅,當地人賣十塊錢一碗。
第二天,快報140多位讀者給出了50多種叫法——
野草莓、大水莓、紅莓、野莓、田莓、樹莓、地莓、刺莓、茅莓、紅牛、野楊梅、葛古、葛工、嘎公、嘎婆、國公、哥哥公、谷公、谷婆、啊公公、水苗、苗果、山苗、苗子、妙、妙子、刺妙、妙紅、妙株株、紅妙、牛奶妙、母子、覆盆子、顆顆紅燈、波波頭、念佛珠珠、格格紅、油蘭果、龍袍、紅妞、紅綿、紅公公、插田泡、咪咪子、夢子、地夢子、嗥嗥夢子、樹夢、牛奶夢、蒙子、扎貢、繆子、紅料、紅藥、奶奶果、高粱泡、秧拋、田紅、羅山泡。
高級工程師金聯成是搞植物分類的,他說這種野果叫蓬蘽(lei,音同蕾),全世界統一的植物命名為——RuhushirsutusThunb;這是薔薇科的小灌木,在華東地區的山坡、路邊常能見到,最明顯的特徵是大多為3葉,少數是5張葉子;四五月開花,五六月結果,果子是紅色的,直徑在1.5釐米—2.5釐米,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根和葉子都能藥用,葉子新鮮採來,直接搗爛敷在傷口上可止血,根則要到夏、秋時挖出來,洗淨曬乾後入藥。
2013年5月10日,快報N04版也有一篇相關報導《漫山果果紅 都是什麼莓》,網友「大白鵝的春天」在東方論壇上秀出上周六上山摘野果的成績:一大籃小果子,通紅通紅,宛若瑪瑙,吃不完的,就放冰箱冷凍起來。
這種小果子是野生的,寧波人稱為「野草莓」。因寧波話「莓」諧音「苗」,又稱為「苗子」,鄉下一般稱「果果紅」。
寧波的苗子,可以統稱為紅樹莓,和黑莓同屬於樹莓。樹莓野生資源豐富,從海邊到山頂廣泛分布。
五一前後成熟的紅樹莓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蓬蘽、山莓和覆盆子。
還有一種叫蛇莓。這是一種與紅樹莓長得十分相像的植物,同樣紅遍山野。
大約所有的大人都會教育孩子說:蛇莓是不能吃的,它是蛇「爬」過的……
但從科目上來說,紅樹莓屬於木本植物,蛇莓是草本植物。要追根溯源的話,反而草莓與它更接近。
2015年五一節,都市快報記者陳佳把「野草莓」的圖片分享到朋友圈,關於它的「土名」,朋友圈的留言五花八門,僅一天時間貢獻了53個名字。
2015年5月5日,都市快報A26版詳細介紹了浙江最常見的三種野草莓——蓬蘽(lei)、山莓、掌葉覆盆子——
除了浙北平原不太多,浙江省其他山區、半山區,都能找到「野草莓」。
浙江省農科院農藝師(退休)洪林,平時愛研究野菜、野果。他說,其實大家在討論的並不是同一種野果,只是他們長得很像。
「野草莓」大部分屬於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木本植物。這其中可以吃的有10多個品種。
浙江最常見的是三種——蓬蘽、山莓、掌葉覆盆子,都成熟在春夏之際,可以統稱為「樹莓」,口感分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