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活洞見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歲月如梭,人到四十,開始不惑。或許是見識廣了,經歷多了,懂得了人性,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寬容,懂得了理解。很多時候,以前看不懂的東西開始漸漸讀懂了,以前讀懂的東西開始漸漸看淡了。很多時候,習慣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不知不覺地發現:朋友越來越少了,真是應了那句話:成長是一座越來越窄的橋。時間長一寸年齡,心靈就增一尺孤單。
其實,作為一個中年人,思想成熟了,為人也穩重了,不但認清了利害關係,也明白了朋友貴在精,而不在多。事實上,一個高質量的好友,勝過一群只會吃喝玩樂的損友。於是中年過後,交朋結友,表現為隨緣隨意,不想刻意去迎合誰了。就算偶爾遇見一個聊得來的陌生人,雖然覺得有點虛無,但是只要自己喜歡,也會當成朋友,促膝長談。
而就在昨天,有朋友告訴我,無聊時想找個人聊聊都沒有。也有朋友告訴我,朋友太多了,應酬太多了,想靜靜都難。其實,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交友態度。而在中年,交朋結友,認清以下兩點,很有必要。
一、人到中年,交友講原則
在生活中,朋友有面友,真友之分。古書《法言·學行》有云: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所以,交友就要交真友。而哪些才是我們的真友呢?這需要風浪的考驗,時間的檢驗。
說起交友,孔子是比較有原則的。他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當然,晚清大臣曾國藩的「善識人」,也很有見地。可以說,曾國藩一生取得功名,和他的成功交友識人分不開的。他認為,識人對於交友至關重要,而「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而在他的一生之中,始終遵行「八交九不交,近君子而遠小人」交友之道。
所謂「八交」,那就是勝已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苦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困難時幫你的人)、體人者。所謂「九不交」,那就是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其實,無論是孔子還是曾國藩的交友見解,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但有一點,我們是知道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而能夠合得來的朋友,多半也是與自己「志趣相投」。因為,三觀不合的人,永遠尿不到一個壺裡。
對於朋友,什麼是真朋友,什麼是假朋友,每個中年人心裡自然有一桿秤,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想必人人都懂。很顯然,好友帶來福報,而損友則帶來麻煩。所以,中年人的交友,顯得更加趨之理智、有原則性。正由於理性多了,有門檻了,交友自然就變得寧缺毋濫了。
需要看到,在現實生活,各種工作應酬,我們習慣將合作夥伴視為朋友。但實則這是種交際,與真正的友誼似乎相差很遠。
必須看到,在現實中,一些人只揀有益的好友。比如誰對你有幫助,誰對你有好處,就靠近誰,就結交誰。
其實,這樣的「朋友」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詞,它有了層級,有了功利,被貼上了「價值」的標籤。但因為價值而交織的交情,以利相趨的交往,容易會在彼此的交往中逐漸喪失期望,就算一時相處得再好,往後也會漸漸地疏遠。畢竟,寄托在別人身上的期望值越大,失望值就起高。
人到中年,感覺真正的朋友,不只是「總角之交」「竹馬之交」,還要是「患難之交」「生死之交」。所以,當朋友很少聯繫了,當朋友少了,是否這些朋友中就是「價值」之友呢?
二、人到中年,交友做加減法
人到中年,每天負重前行。不知從何時開始,雖然變的溫潤了,心卻難以打開了,此時人生開始做減法,獨處開始做加法。此時,少了張揚,少了虛榮。很多時候,也變得低調了,不想交太多朋友了。
不知你有這樣的感覺?在四十歲之前,每逢出去遊玩,或者攀交權貴,總喜歡炫耀自己,說自己去某地,或認識某人。而別人也很識趣,總流露出羨慕的表情,附和讚嘆幾句。可能當時認為,這是我們交友的「籌碼」和「資本」,只有通過顯露,別人才會高看一眼,才會更加主動接近自己。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心態平和了,也看淡了這些虛榮的東西。有些好友,哪怕過了很多年不再聯繫,彼此不再有交集,但一直未變的是,心裡仍然惦記著曾經那份交情。有些朋友,各自為了生活打拼,逐漸少了往來,就算近在咫尺,卻如遠距天涯。有些朋友,三日一聚、五天一鬧,慢慢發現,這是無效的社交、沒用的敷衍,到最後不得不慢慢地摒棄。
是啊,人這輩子,誰的朋友都不少。哪怕是一個乞丐,都有不少的丐友,都有真心的朋友。對於朋友,我們要坦誠,要交心。當然,朋友中也有良莠不齊。如果不能輕鬆相處,不如不處;如果不能相談愉悅,不如不聊。
必須清楚,交朋友不是為了擺闊,不是為了裝排場,而是將心比心,相互幫扶,共同進步。如果沒有知心的朋友,那寧願獨處吧。其實,獨處,也是一種幸福的能力。在獨處的寧願中,淡淡地享受著一份歲月靜好,這也是人生的一種知足。你說對嗎?
朋友的「朋」字,是兩個平等的月字。朋友之間,就像兩個月亮,你不照耀我,我不汲取你。人到中年,愈加忙碌,只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有意義的事,而不願把時間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虛度上。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著名作家劉心武的一篇文章《我忽然心裡難過,忍不住給你打個電話》,裡面寫道:
深夜裡,電話鈴響。接起來。是友人的電話。「忍不住要給你打個電話。我忽然心裡難過。非常非常難過。就是這樣,沒別的。」說完掛斷了。他很感動。
此時此刻,你會想起了誰,又想給誰,捎去一聲問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