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語拼音之父」走了,曾稱被上帝忘記
昨日凌晨3點半,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
而就在13日,周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上帝糊塗,把我忘了!」這曾是他最愛說的一句話。
周有光1906年出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對漢語拼音的貢獻,讓他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一生做成一件事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張馬力是周有光的外甥女,周有光妻子張允和待之如親生女。昨日,她回憶舅舅最後的日子,前日裡突然發病,很厲害,兩個小保姆很焦急;他喝營養液,已經不說話了。「我原本打算春節後就去看他。但是人間寂寞,那個長壽的老人等不及了,已去天國與允和先生相會了。」
張馬力回憶道,去年去看舅舅時,兩人之間曾有一段對話,舅舅,你從國外回來到現在,有後悔嗎?他說沒有,我畢竟做成一件事。他說的就是漢語拼音。
張馬力說,舅舅早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就已開始研究漢語拼音,「舅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的兩個弟弟在上幼兒園,他就開始做實驗,讓弟弟學他的拼音,看看小孩子能不能接受。他說,我一定做成這件事。」
周有光的一生,50歲前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85歲前是語言文字學家,85歲之後是關注時代變化和歷史演進問題的文化學家。1951年,周有光調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化研究室主任,參與擬定《漢語拼音方案》。他提出「三原則」和「三不是」,其中「三原則」指的是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語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感慨:「新文化運動一百年了,最成功的就是白話文的普及。但是大家能夠說、能夠聽得懂白話文,離不開拼音。如果沒有拼音,它很難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人在講漢語的時候用同樣一種語言。」
與張允和「舉杯齊眉」
在周有光漫長的一生中,最讓人稱羨的莫過於他的婚姻。他娶了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中的二小姐允和。
相比大戶人家張家,周有光不過是個家世清貧的讀書人。他給張允和寫信:「我很窮,恐怕沒法給你幸福。」張允和倒是熱烈堅定:「幸福要靠自己去爭取!」一舉打消了周有光的所有顧慮。
結婚七十多年,這對才子佳人始終琴瑟和鳴、情比金堅。有趣的是,兩人還始終「舉杯齊眉」。
周有光曾在書裡這樣寫,「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們每天上午10點鐘喝茶,有的時候也喝咖啡,吃一點小點心。喝茶的時候,我們兩個『舉杯齊眉』,這當然是有一點好玩,更是雙方互相敬重的一種表達。下午三四點鐘,我們又喝茶,又『舉杯齊眉』。有朋友來家裡,特別是記者,看到我們『舉杯齊眉』,都覺得有趣得不得了。這就對家庭和諧起到作用。還有,我們相信外國哲學家的一句話:『不要生氣!』許多人問我們長壽之道,我們想不出什麼道理,可是我們相信不要生氣。」
滬上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曾有幸在周有光106歲時採訪過他,他說,「我和周老僅一面之緣,但他給我的人生啟迪特別大。」曹可凡記憶中的周有光,耳聰目明,兩個半小時的採訪中,除了兩個問題重複問了一下,其它所有問題都一遍過。「他對待人生的態度可謂舉重若輕。我問他和愛因斯坦當年見面還記得哪些細節?他的回答是:都是些普通的相處,沒什麼價值,早就忘了。」
當天曹可凡還問起周有光關於長壽的秘密。「他說了三點:少吃多食素、少生氣以及夫妻和睦。他說自己妻子是個急脾氣,他是個慢脾氣,挺互補。」
生活中像個天真的孩子
生活中,周有光是一個樂觀寬厚的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回憶,周有光先生年輕時身體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35歲,但現在他活過了三個35歲都還長。周老曾幽默地說: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為科學發達了,還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記了。他從81歲開始,作為1歲,從頭算起,他還要繼續讀書、思考和寫作。
111歲時,他又說,我111歲了,等於1歲。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對這個世界依然有著幻想和好奇心。
在寫作上,他始終筆耕不輟,100歲時出版《百歲新稿》,105歲出版《朝聞道集》。
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大作為,「千千萬萬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沒有大作為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