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2021-01-09 趣觀歷史

引言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我們一直都應該堅持的事情,出自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中的「持之以恆」,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長久的堅持下去。

語言對我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語言的生活是極其艱難的,語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

思想的外衣——啟蒙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12歲時,只能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生活的很不理想。

周有光高中時讀得的是常州高級中學,學校倡導學生們講國語和寫白話文,但是很多老師和同學還是使用方言進行溝通,寫文章就用古文。但是周有光卻對其百思不得其解,還好當時有個老師啟蒙了他,讓他大量的使用白話文。

▲周有光

1923年,周有光不負眾望,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但是這裡的學生只講英文,讓周有光頭疼,不過好在當時有印表機,這也使得周有光能和別人正常的交流,後來周有光意識到為什麼中文不能有印表機,而且也沒有中文拼音,而外國卻有完善的字母。

在一次課堂上他接觸了拉丁文,周有光思前想後,我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但是在語言方面的差異極大,這造成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就激起了周有光對文字改革的念想,他在主修經濟學的同時也開始輔修語言專業。

▲抗日戰爭油畫

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可他心中的念想驅使他再次去日本留學,但是就在他學業有成回國時,命運狠狠的給了他一耳光,抗日戰爭爆發了,當時屍橫遍野、殘垣斷壁,動亂的格局,周有光只好帶著妻兒逃亡,這件事情暫時就放下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上海的經濟也開始慢慢恢復,他回到了新華銀行工作,後來被派送到紐約的華爾街任職,一去就是三年多,生活也算是平定了下來。有一天,朋友對他說:「愛因斯坦想找人聊家常,問他想不想去」。他立刻梳妝打扮,前去拜訪。

▲愛因斯坦

他當時小心翼翼的推開門,卻看到愛因斯坦穿的簡單隨意,仿佛是見多年的老友一樣,絲毫沒有架勢。愛因斯坦對他說:「一個人活了60歲,工作了13年,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還有17年的業餘時間,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就因為這句話,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用業餘時間每分每秒都在鑽研語言。

事業上驚天動地,卻時常深思熟慮

在紐約期間,周有光和老舍、羅常培等人相交甚好,每每談起中國的語言問題時,他們總是對周有光讚賞有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有光這時也辭掉了美國的工作,回到祖國。他在銀行工作時還擔任了復旦大學的經濟學講師,並且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創辦《經濟周報》,即使當時工資進行改革,一百元的薪水降至20%,這對他也沒有影響,他經常撰寫文字改革相關的文章發到報刊,進行文學改革的念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漢語拼音詞彙》

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中說:「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通過不斷地堅持,1955年,總理親自邀請他參加全國文字改革的會議,並且此次會議全部由他來指揮,最初,周有光婉拒了,他害怕自己不能擔此大任,但是最後他還是答應了,他想為國家的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時的周有光已經50多歲了,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雖然自己平時在語言學中還是積累了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但是還遠遠不夠,他把自己的睡覺時間騰出來,不斷的鑽研,為的就是最後能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有光在這個事情上做到了極致,在他的帶領下,三年來不斷的探索和發掘,最終,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漢語拼音字母,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欽佩。1979年到1982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誕生和1988年《漢語拼音詞彙》的誕生,讓我們今天能享受26個字母快速認識漢字的便捷。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像周有光老先生所說:「理想是華夏民族的旗幟,前僕後繼,億萬同風」。他的理想是散發著光芒的,他能譜寫這語言的魅力,若不堅信與堅持,又豈能無憾呢。

九如巷的女人,是幸福的

張允和,在蘇州九如港出生,在三個姐妹中,她也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因為她遇到了青果巷的周有光。

兩人在大學期間一見鍾情,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周有光的愛情不像事業一樣轟轟烈烈,而是平平淡淡。最初周有光覺得自己配不上張允和,還給她寫信,說自己很窮給不了她幸福,張允和回信說,幸福是要兩個人一起創造的。就這樣兩個自1933年結為夫妻,一直同心同德,感情甜蜜,70年以來相濡以沫。

▲張允和與周有光結婚照

晚年生活時,兩人更是「舉案齊眉」,閒情雅致。每天會喝兩次紅茶,而且每天喝時都會碰兩次杯,直到2003年,這種生活戛然而止。

張允和離世了,但是周有光先生依然樂觀的面對生活,把重心轉移到文學上,先後出版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拾貝集》《周有光文集》等書籍。周有光先生於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

結語

周有光先生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默默的堅持,他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只要活著一天,就不會停止思考和學習。

參考資料:《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

相關焦點

  • 此人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還和愛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歲
    曾經,在近代社會中,中國在一場苦難中差點失去了傳承已久的漢字,而在保護漢字的過程中,漢語拼音的發明就發揮出了巨大作用。那麼,這位發明漢語拼音的人究竟是誰?他又是怎樣發明出漢語拼音的呢?正文這位發明出漢語拼音的人就是周有光,他出生於1906年。由於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重要官員,因此,整個周家在過去的社會中都有著顯赫的家世。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曾稱被上帝忘記
    ,享年112歲。  而就在13日,周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上帝糊塗,把我忘了!」這曾是他最愛說的一句話。  周有光1906年出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對漢語拼音的貢獻,讓他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周有光去世 簡詩看老先生的一生:遠不止研究漢語拼音
    今日(1月14日)凌晨3點半,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周有光1906年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
  • 窮小子攀上富家女,50歲學語言成漢語拼音之父,112上帝才想起他
    窮小子攀上富家女,50歲學語言成漢語拼音之父,112上帝才想起他周有光先生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上帝糊塗,把我給忘了」!但是在他112歲生日之後,上帝想起了他。他走了,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可以和他的妻子、兒女、老友們相會了。他的生前好友蔣彥永悲傷的說道。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佩戴著常州大學校徽的周有光。(資料圖)包海霞 攝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14日,在過完虛歲112歲生日的第二天,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駕鶴西去。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上帝糊塗 把我忘掉了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人物詳情】語言學家周有光迎大壽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周有光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早年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
  • 周有光為何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然而,據1975年進入文改委工作的陳效師先生對筆者說:現行漢語拼音方案最終制定者為葉籟士、陸志韋和周有光,另兩人均有兼職,專業研究者只有周有光一人,當時成果皆稱集體,不及個人,致周有光的貢獻被忽略。陳先生認為,稱周有光為「漢語拼音之父」並無不妥。令人好奇的是,周有光1955年10月才正式進入文改委,此前是經濟學者,為何文改委讓一位「外行」來主持漢語拼音方案工作?
  • 周有光與民國才女張允和,戀愛8年成眷屬,中年喪女風雨同行78載
    周有光第一次見到妹妹的同學,可愛活潑的張允和。那時,張允和16歲,在父親張武齡創辦的蘇州樂益女子中學上學,見到年長几歲的周有光,還有幾絲害羞。初見,二人沒有聊太多,但是印象卻很不錯。一年後,張允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與同在上海的周有光再次相遇。時隔一年,二人再次相見,曾經那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如今已經成為氣質如蘭的大家閨秀,周有光被其深深吸引。
  • 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小書房曾被外甥女稱為「知識的汪洋大海」
    網絡配圖 14日,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生於1906年,是江蘇常州人。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在大學任教。1955年10月,周有光「改行」了:他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很大程度上,正是為此,周有光被人們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在北京辭世,享年112歲(虛歲)。周有光曾出版多部專著,105歲仍有很大的閱讀量;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他亦能遊刃有餘。
  • 111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111歲等於1歲 一事無成
    他發明了漢語拼音,解決了我們識字讀字的煩惱,他就是周有光,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13日,周有光先生迎來了111歲(虛歲)壽誕,人們紛紛在網上祝他生日快樂。  沒有誰的生日,如他這樣被人惦記。周氏有光,成了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一百一十一歲等於一歲」  111歲,周有光依然豁達、堅強。  他思考著國家、世界和人類的未來。
  • 周有光百歲有六身體硬朗 名副其實「四朝元老」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胡喬木曾評價說:「這件事的起因是毛主席[建國初訪蘇期間]同史達林談話,史達林提出漢字太難認,是否可以搞一個民族化的拼音方案,不一定按照別國的字母來設計」。[15]目前還沒有檔案佐證史達林是否曾向毛澤東提出擬制中國民族形式的字母的建議,但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期間確實曾和史達林談到語言文字的問題。
  • 近代第一奇人,只活了56歲,「帝王術」最後傳人,網友:穿越者!
    文/歷史九點半 此人叫楊度,堪稱近代第一奇人,翻開楊度不算長的一生,估計再沒有哪個人有他這般神出鬼沒了。假如把近代史拍成一部電影,你會發現幾乎最重要的片段,都會出現楊度的身影,他不是主角,出場鏡頭卻比主角還多,可謂金牌配角,難怪網友說他是:穿越者。
  • 漢語拼音60年:文盲率曾高達80% 北京不再叫「Peking」
    今天,本刊特邀專家學者就漢語拼音的發展歷史以及國際化進程展開研討,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漢語拼音在新時代的作用和使命。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通過60周年。在這裡,我願回顧一下漢語拼音從國家規範到國際標準的歷程,作為紀念。/一/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標準。
  • 108歲漢語拼音之父不斷書寫「被上帝遺忘」的傳奇時光
    1月13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迎來了108歲(虛歲)的生日,著名學者資中筠、吳思、張維迎、吳青、雷頤、章立凡等與周有光家人歡聚一堂,在北京舉辦以「新啟蒙與當代知識分子的責任」為題的座談會,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祝壽。雖然由於身體原因周有光沒能親臨現場,但他在視頻中跟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
  • 稚吟秋聲:肖建軍老師和他的「鍵盤拼音」
    我內心感到很意外,因為他似乎預先並沒有與先生有過預約。「您是不是姚老師?我來自安徽,想見錢先生很久了,我昨天就來了,沒敢進來。」雖然並不年輕,但他看上去還是有些靦腆,也許是人生地不熟的緣故吧!我站在那兒不動,忍不住打量起他來。
  • 算命先生說她活不過35歲,她轉身定下「三個原則」,健康活到93歲
    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從小就「命運多舛」,出生時差點夭折,結婚時被算命先生預言活不過35歲,好不容易邁過35歲這個「坎」,又被診斷出心臟病,醫生說她活不過50歲。周有光,就是那個幸福的人。 兩個人的相識,還是因為周有光的妹妹,她與張允和是中學同學,張允和16歲那年的暑假,受邀去周家做客,那一天,是周有光和張允和第一次見面,他當時就被這個女孩清澈的雙眸深深吸引,平日裡能說會道的他,竟突然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