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微信二維碼,進入充滿科技感的界面,上傳一張面部照片,智能軟體解碼後就能生成一份號稱「看透你一生」的分析報告。據新華社報導,一段時間以來,類似這種主打人工智慧看相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和APP並不少見。在微信上搜索「AI算命」,僅相關的公眾號就有近60個。所謂的「AI算命」,不過是披著科技的外衣,背後是一條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鏈。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科技產品」也進入「尋常百姓家」,哪些是真科技?哪些是偽科技?對普羅大眾來說,要辨別,的確有一番難度。也因為這般,我們裝修房子,可能就碰見「除甲醛的負離子瓷磚」,銷售人員口水飛濺,你一頭霧水;給車子貼個膜,「量子膜」被吹得神乎其神,你卻將信將疑;家人懷孕了,「納米技術防輻射服」橫空出現,價格是真的很「科技」;若是你心情不好,隨意想「算命」娛樂一下,嫁接在大數據上面的「AI算命」,則會進入你的世界……類似的「科技產品」,很多都是偽科技產品,披上科技的外衣,然後算計著客戶的錢包。
現在出現的「AI算命」也是如此,整個操作可謂徹頭徹尾的「圈錢工程」——算命是假,算錢是真。比如,你的算命結果出來了,需要解讀?付錢;算一次不過癮還想再來一次?要麼邀請好友,要麼繼續付錢!跟錢有關係,不一定有問題,但完全圍繞著錢打轉,十之八九就有問題了。而「AI算命」的圈錢技能包,就是這樣開展的。根據專業人士的解釋,通過膚色和其他面部特徵判斷是否有疾病,有一定的可能性,看相的話,目前沒有科學依據,主要還是娛樂。
雖然只是娛樂,但並不能掩蓋「AI算命」的非法性。為何呢?因為這樣的事情背後,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是必須理清的。比如,既然是營業,就需要營業執照,但是,算命是不可能獲得營業執照的,換言之,這些要麼是無證經營,要麼是違規經營。此外,很多「AI算命」的營銷模式也引發爭議,有違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臺的《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嫌疑。看起來很娛樂的「AI算命」,背後其實還可能涉及違法問題,如此一來,自然是必須引起重視的。
雖然,這樣的軟體不一定「害命」,但「謀財」啊。源於此,對於這樣的「AI算命」,我們就應該多措並舉,避免其誤導、傷害更多的人。首先,要加強科普宣傳,對各種各樣的科技產品,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節目、宣傳欄來普及,用科學的常識來力挺「真科技產品」,打擊「偽科技產品」;其次,作為個人,也應多些理性思考的空間,不能被一些披著科技外衣的產品所蠱惑;最後,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一旦發現「偽科技產品」,一定要及時查處、嚴厲處罰,不能讓其大搖大擺地招搖過市。
一言以蔽之,對「AI算命」類偽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讓其無立錐之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的人成為受害者,也才能避免未來的某一刻我們也成為無辜躺槍的人。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類似產品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