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與命理術相遇,被「AI面相」「大數據算命」等小程序、微信公眾號、APP跨界融合。記者調查發現,所謂的「AI算命」,不過是披著科技的外衣,背後是一條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鏈。
上傳面部照片
智能軟體就能「看透你一生」?
掃描微信二維碼,進入充滿科技感的界面,上傳一張面部照片,智能軟體解碼後就能生成一份號稱「看透你一生」的分析報告。類似這種主打人工智慧看相的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和APP並不少見。在微信上搜索「AI算命」,僅相關的公眾號就有近60個。
一個名為「面相研究所」的微信公眾號在首頁上是這麼自我介紹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轉。面相學通過觀察面部特徵來解碼人生命運,我們的程序則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和人臉識別定位技術將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呈現。」其界面上顯示,目前已生成80多萬份面相報告。
人工智慧真能看相?從事面部掃描開發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翁冬冬介紹,面部掃描主要是通過讀取臉上的特徵點,用於身份識別,這是當前的主流方向。通過膚色和其他細部特徵輔助判斷疾病有一定可能,但用於看相併不具備科學依據,娛樂性質更多一點。他說,這樣的程序開發門檻並不高,在網購平臺花幾百到幾千元購買外包服務就能很快開發出來。
項目開發者「躺賺」
通過誘導分享、發展用戶來吸金
記者調查發現,「AI算命」有自己的「吸金」套路,並逐漸形成了一條分工明確的生意鏈。
不少「AI算命」都以免費來吸引用戶。記者在一個名為「AI面相解析」的微信公眾號裡輸入照片,很快便生成了分析報告。但這份報告是不完整的,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感情分析、事業分析等子報告,需要額外付費,解鎖全部報告需要28.8元。同時,程序還默認一個人的微信只能做一次測評,如果想多做,必須支付4.9元或邀請好友測評。
記者調查發現,「AI算命」只是一個噱頭,實質上是通過誘導分享、發展用戶來吸金。不少「AI面相」類程序都在顯著位置說明招募項目代理商。記者聯繫「AI面相解析」客服,順利成為一名項目代理。客服介紹說,項目代理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朋友圈、社群、公眾號轉髮帶二維碼的產品海報;一種是發展自己的代理,從代理的訂單中提成。「通過掃描你分享的二維碼進來的就是你的訂單。用戶掃碼支付後,你可以提取七成,剩下的三成給平臺。」客服解釋說。
平臺是最大的獲利者,項目開發者基本屬於「躺賺」。通過客服提供的帳號,記者進入了一個名為「七零流量變現平臺」的管理系統。在後臺,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到代理商的「直推收益」「代理收益」,也可以進行產品推廣,生成推廣連結。客服介紹,有資源、有自己社群的代理商月收入可過萬元。
營銷模式遭質疑
對「AI算命」有必要加強監管
一些專家認為,「AI算命」一類的經營行為處於「灰色地帶」,屬於「打擦邊球」,有必要加強監管。記者通過微信公眾號「AI手相研究所」支付了4.99元獲取分析報告,最終收款方是「成都品途科技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其營業執照核准於今年6月,經營範圍包括計算機軟硬體的開發、銷售及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
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只要有經營行為,就必須取得營業執照,線上線下都一樣,而算命、看相等字樣是不可能出現在營業執照的經營範圍內的。江西省社科院鄧虹教授認為,在線看相行為要麼是無證經營,要麼是打著諮詢、服務的旗號違規經營。
此外,代理零門檻、層級無限裂變、收益按比例提成,「AI算命」的營銷推廣模式也受到質疑。江西艾民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順如介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臺的《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傳銷組織層級及人數的認定問題已經有明確表述;「AI算命」營銷推廣,如果代理層級多、人數多、金額大,就可能有傳銷之嫌。 據新華社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編輯:楊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