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蘇聯衛國戰爭贏得偉大勝利,讓德國人籤署了兩次投降書,史達林似乎仍不解氣。次月,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四周年之際,史達林下令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勝利閱兵式。為此,蘇聯上下精心籌備,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蘇聯雄厚的軍事實力。
當年6月24日,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在紅場如期舉行。如果說1941年那次紅場閱兵充滿悲壯色彩,那麼,這場紅場閱兵則洋溢在勝利的喜悅中。閱兵式中,戰功卓著的朱可夫元帥任閱兵首長,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擔任閱兵總指揮,莫斯科紅場將星雲集,蘇軍將士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然而,觀禮臺上的最高統帥史達林心裡清楚,這場戰爭還沒到結束的時候。根據之前的德黑蘭會議和年初的雅爾達會議,蘇聯將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加入對日作戰。現實情況是,歷經四年慘烈的蘇德戰爭,蘇軍傷亡巨大,急需休整。而1941年的「蘇日中立條約」還在五年有效期,無論從實際還是名義上,蘇聯貿然進攻日本都面臨很大問題。
紅場閱兵結束後,蘇軍各方面軍司令員紛紛返回自己部隊,而其中三位蘇聯元帥卻「不知所蹤」,他們就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梅列茨科夫元帥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令外界疑惑的是,三位元帥既沒有返回自己方面軍駐地,也沒有留在莫斯科,難道他們約好了同時去什麼地方?
聯想到此前蘇軍將領的「經歷」,遭史達林猜忌並被處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特別是梅列茨科夫,蘇德戰爭剛開始就被投入監獄備受拷打,也許這三位蘇聯元帥同時被「查處」了?雖然這樣安慰自己,日本人仍感到有事要發生。
當時,對蘇軍高層的動態,最關心的應該是日本人了。德國投降後,只有日本代表軸心國與盟軍交戰,日本深知自身處境孤立,幻想著能「體面」結束與美英的戰爭。當時,日本人寄希望蘇聯當中間人調停,為此不遺餘力接近和討好蘇聯,爭取延續「蘇日中立條約」。
對此,老謀深算的史達林一邊答應當「中間人」調停戰爭,一邊開始向遠東調遣兵力和作戰物資。基於對俄國人的深入了解,日本人也多留了個心眼。在遠東,日軍情報部隊密切注視著蘇軍動向,對西伯利亞鐵路實施監測,但也沒發現蘇軍有什麼異動。
當年4月5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照會日本,宣布不再續籤次年4月到期的「蘇日中立條約」。顯然,蘇聯方面釋放了一個不好的信號,不過這完全符合當時條約的規定,日本人也說不出什麼。
為「穩住」日本人,蘇聯方面一再解釋不再續籤條約完全是「適應和平時期之需要」,對蘇日兩國關係不產生影響。史達林也竭力讓日本人相信,至少在條約到期前「遠東無戰事」。
當年6月底,這三位蘇聯元帥現身遠東地區,所不同的是,他們分別使用了化名,肩上的元帥銜也「降」為中將或上將銜。同時,蘇軍在伯力設立遠東總司令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走馬上任。畢竟跟俄國人長期打交道,日本人的嗅覺還是靈敏的,他們立刻預感到一場「風暴」即將來襲。
到這個時候,日本人還心存僥倖,他們想當然認為,經歷了人類戰爭史最為慘烈的蘇德戰爭,蘇軍元氣大傷,短時間根本不可能在遠東集結大規模兵力,更無力發動大規模攻勢。即使「有心」進攻萬裡之外的「滿洲」,一切準備就緒至少也要到第二年了,到那個時候,說不定日本已經和美英「媾和」了,那還輪得上蘇聯摘取勝利果實?
況且,憑藉「滿洲」易守難攻的地形,即使蘇聯進攻日本,作為皇軍之花的百萬關東軍擊敗這支疲憊之師應該也沒什麼問題。說來說去還是日本人太自大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的動員「再生」能力就讓全世界為之瞠目,難道日本人忘了?歷史多次證明,在涉及切身利益時,俄國人從來不會被一紙條約所限制,其出手之快下手之狠是舉世聞名的。
到了8月初,蘇軍3個方面軍的一百七十萬大軍在遠東集結完畢,同時「到來」的還有5000多輛坦克、4000多架飛機和近3萬門火炮等大量武器裝備,而這僅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不得不說,相比四年前德軍在蘇德邊境那次「神不知鬼不覺」的兵力集結,蘇軍這次在遠東的集結也堪稱天衣無縫。
諷刺的是,歷來擅長情報工作的日本人竟沒有察覺規模如此浩大的「大運兵」,一直還堅信史達林承諾的「遠東無戰事」。波茨坦會議期間,當中美英發表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人仍「不予理會」,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還叫囂「將大東亞戰爭進行到底」。
可憐的日本人有所不知,就在波茨坦會議前的7月16日,美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總統杜魯門打算把僅有的另兩顆「送」給日本。蘇聯方面,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報告軍事進攻已準備就緒,只等史達林一聲令下,蘇軍將對「滿洲國」實施致命一擊。
1945年8月8日,莫斯科時間下午五點,莫洛託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布「從次日零時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一臉疑惑的佐藤看了看表,此時東京已臨近午夜了,雖然鬱悶,但日本人想想自己當年偷襲珍珠港是如何宣戰的,從這一點看,蘇聯人似乎還厚道點。相關視頻:一年4場閱兵!朱可夫元帥的高光時刻,風頭蓋過大元帥招來不測?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