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月,蔣介石躊躇滿志地飛往西安,親自指揮實行「剿共」的「通渭會戰」。以蔣介石的眼光來看,國共之間的武裝鬥爭已經進行了將近十年,現在紅軍已經到達陝北,國民黨軍已經佔有絕對優勢,只要再打最後一仗,就可以收兵。在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和陝西省主席邵力子等人的陪同下,蔣介石一到西安,就遊覽了陝西的著名景點。
張學良早就不滿內戰為先、抗日為後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直言不諱地對蔣介石說,現在國難當頭,千鈞一髮,只有停止內戰、統一對外,才能打內戰。並且說「停止內戰,統一抗日」,這是東北軍全體將士的要求;楊虎城在與蔣接觸時也說過,個人服從命令參加「剿共」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部隊抗日情緒高,「剿共」士氣低。這句話是對蔣介石說的,他自然也明白了蔣介石的意思。
十月三十日,蔣介石飛往洛陽,表面上是「避壽」,實際上卻是在緊鑼密鼓地部署「通渭會戰」。然而,蔣介石沒有料到的是,公然反對這場「剿共」戰爭的竟然是這場戰役的主力——東北軍的張學良和西北軍的楊虎城。
顯然,蔣介石的計劃遭到了抵制,當時日寇攻入中國國門已有五年,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國已成為全國共識。這時蔣介石正在考慮軍事問題,就是他所面臨的問題:現在是十年「剿共」戰爭的緊要關頭,消滅紅軍已是當務之急,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剿共」,以報答他十幾年來的功勞。
蔣介石已經下定決心,他到西安來,是為了迫使張、楊服從他的政策。在「剿共」全面勝利的最後五分鐘裡,蔣介石親自宴請東北軍、西北軍的軍、師高級將領,表示要他們作出貢獻。他還發誓說,只要把紅軍消滅,就一定能把東北軍帶回東北去。與此同時,對於張學良、楊虎城將軍,蔣介石則明確攤牌:東北軍、西北軍全部開往陝甘前線,中央軍隨後接受其監督;否則,東北軍將調福建,西北軍將調安徽,中央軍將「進剿」陝甘。
毫無疑問,這是將張學良、楊虎城逼上梁山。全上前線作戰,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東北、西北兩軍已經和紅軍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協議,更重要的是不能再打內戰;南下兩軍分開,打破「三位一體」,顯然是為蔣介石分治提供條件。對於張學良、楊虎城來說,「剿共」和「分治」,都是他們不願看到的結果。為實現抗日目的,也只能採用特殊手段。
十二月四日,蔣介石再次飛往西安,住在距西安城東四十裡的臨潼驪山腳下華清池中。十二月七日,張學良再一次請求蔣介石,請求他:「……打內戰,必失人心,決不會有好結果!」「您三思而後行吧!」此時的張學良,已泣不成聲。蔣介石沒有採取行動,與張學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3個小時過去了,兩人仍各執己見,最後蔣介石拍著桌子說:「你們現在就是用槍打死我,我的『剿共』政策不能改變!」與張、楊的苦勸相比,蔣介石堅決不聽,反而更加嚴厲地訓斥和威脅他們。
張學良的「哀諫」沒有效果,在離開蔣介石之後,他和前來討論會的楊虎城決定,只採取最後一招:發動兵諫。以前當兩人在洛陽向蔣介石祝壽的時候,就有過用非常手段逼迫蔣抗日的事。時至今日,兩人覺得「和而不同」、「勸而不言」的辦法已經沒用了,尤其面對著東北軍與西北軍分別南調,各自為政,又打起了反共內戰的仗,不採取行動,就要坐以待斃。
十二月八日晚,張學良秘密來到發府街芷園,與楊虎城商議軍務。具體部署是:東北軍負責到華清池去捉拿蔣,只能活捉,不能傷害蔣介石。西北軍負責牽制中央所有軍政人員。十二月十二日凌晨,華清池響起了兵言。拂曉時分,躲在驪山虎斑石後寒風瑟瑟的蔣介石被活捉;與此同時,西安城內的蔣介石軍政要員陳誠、朱紹良、衛立煌等十餘人也被逮捕。
這件事發生以後,蔣介石第一時間想到了什麼?13號蔣介石給宋美齡發電報說:「美齡吾妻:餘下決心殉國。餘生後,餘的所有財產都歸汝所有。願汝善視經緯兩兒,如己出,以慰餘靈。願主賜福給汝。蔣中正25年12月13日。」蔣介石將電文轉給了宋文梅,宋將電文轉給了張楊將軍,所以電沒有發。
這次是蔣介石下獄後第一次對外作出的決定,其中顯示出蔣介石最初的意圖:一是他確實沒有向張、楊作出讓步;二是讓宋美齡關心剛剛成年的蔣緯國,並斷絕了音信,遠在蘇聯的蔣經國,說明他在大難來臨之際最擔心的是宋美齡和兩個兒子的關係。男人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老婆孩子,這也是人性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