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操縱的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是最好的結局

2021-01-10 戰爭藝術001
1981年,薩達姆視察兩伊戰爭前線

1980年9月,伊拉克與伊朗因為邊境糾紛、宗教矛盾以及民族仇恨,爆發了全面戰爭。

本來,兩伊戰爭是伊拉克與伊朗的單挑,是中東梟雄薩達姆稱霸海灣,與宗教領袖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碰撞,伊拉克如果贏了,薩達姆就可能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如果伊朗勝了,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義將席捲中東。

實際情況是,這場戰爭不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也招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或明或暗的幹涉。

19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戰爭不再是幾個參戰國之間的事,大國和強國總會想方設法參與進來,推行其外交政策世界戰略,或拉或打,或合作或對抗,以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

從能源安全角度講,伊朗和伊拉克都是產油大國,都位於海灣地區,兩國的狀態和局勢直接影響著這一地區的石油輸出——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生命線。從地緣政治角度講,伊拉克和蘇聯很近,伊朗更是和蘇聯接壤,兩國爆發戰爭,蘇聯肯定不會坐視不理,蘇聯若動,它的老對手美國也會動。

在冷戰這個大背景下,兩伊戰爭註定會成為美蘇兩國鬥法的競技場。但是,這種鬥法又與之前不太一樣,以前都是美、蘇各支持一方,陣營很分明。兩伊戰爭不是,由於兩伊與美蘇之間都不是特別友好,也不存在大哥和小弟的依附關係,所以這四個國家之間關係是變動的,陣營也並不明朗——美國和蘇聯一直兩邊下注,只是不同時間段各有側重罷了。

兩伊戰爭不是美蘇挑起來,但戰爭能拖八年之久,最後伊朗和伊拉克兩敗俱傷,這離不開美蘇的「攪局」。

薩達姆和霍梅尼

01

先說蘇聯。

蘇聯本身石油資源很豐富,它插手兩伊戰爭不是為了石油問題,而是為了維護南部邊疆的安全和穩定,擴大自己在中東的影響力,同時排擠美國向這一地區滲透。

另外,當時蘇聯正在打阿富汗戰爭,阿拉伯國家和伊朗都支持阿富汗,這讓蘇聯很受傷,所以它想借兩伊戰爭這個機會,讓伊朗和伊拉克不再支援阿富汗。

蘇聯與伊拉克關係比較好,早在1972年兩國就籤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伊拉克從蘇聯獲得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兩國關係進入蜜月期。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末,兩國關係逐漸冷卻。

冷卻的原因是伊拉克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伊拉克與阿富汗都屬於阿拉伯國家),薩達姆也不是當小弟的人,不願唯蘇聯馬首是瞻,更令蘇聯無法忍受的是,薩達姆為了減少對蘇聯的依賴,積極推行武器進口多元化,從西方和其他國家進口武器,還從西方搞貸款、拉投資,發展與西方的經貿關係。

薩達姆

眼見薩達姆不上道,蘇聯轉而爭取伊朗。1979年伊朗革命,霍梅尼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之後又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伊朗和美國關係急劇惡化。蘇聯趁機向伊朗示好,想把孤立的伊朗拉入蘇聯陣營。

沒想到伊朗比伊拉克還難搞,伊朗也堅決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雖然伊朗不屬於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和阿富汗挨著,蘇聯拿下阿富汗之後,下一個肯定就是伊朗,所以霍梅尼對蘇聯根本不信任,另外,從個性上看,霍梅尼比薩達姆還強硬極端,當小弟?當小弟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當小弟。

雖然兩邊都不上道,但戰爭爆發之前,蘇聯與伊朗的關係,要好於其與伊拉克的關係。這很好理解,薩達姆和西方搞在一起,有叛徒嫌疑,伊朗雖然油鹽不進,但反美很堅決,有利用價值,兩害相權取其輕。

蘇軍入侵阿富汗

1980年9月22日,薩達姆率先動手,挑起兩伊戰爭。蘇聯對此很不爽,它認為伊拉克挑起戰爭,必然引發美國介入,進而影響蘇聯在海灣地區的戰略(當時,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在海灣的影響力很小)。

所以戰爭爆發後,蘇聯表面上宣布中立,但是實際上偏向伊朗。它中斷了對伊拉克的直接武器銷售,卻加強了與伊朗的經濟科技合作,開通了多條陸上交通要道供伊朗使用,還默認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向伊朗出售武器。

1981年上半年,蘇聯向伊朗輸送了14億美元的物資,滿載物資的卡車在蘇伊公路上川流不息,1982年,蘇聯對伊朗的出口增長了50%,3000多名蘇聯顧問進入伊朗,為伊朗的發電站、鋼鐵廠、港口、鐵路、煉油廠服務。兩國還搞了153個合作項目。

當然,蘇聯也明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在支持伊朗的同時,它也沒有徹底放棄伊拉克,而是在一直秘密地、間接地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兩伊戰爭中被遺棄的蘇制T-55坦克

但是到了1982年,蘇聯又調整了戰略,開始偏向伊拉克。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始終不肯讓步;二是霍梅尼打擊伊朗親蘇派,驅逐蘇聯外交官,還關停了塔斯社駐德黑蘭的辦事處(涉嫌搞間諜活動);三是此時伊朗扭轉了戰局,將戰線推到了伊拉克境內,猛攻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蘇聯擔心伊拉克戰敗,伊朗一家獨大,伊斯蘭革命浪潮席捲中東,對蘇聯造成威脅(蘇聯有1/5的人是穆斯林)。

這一時期,蘇聯向伊拉克提供大量武器,包括飛毛腿飛彈、米格-23和米格-25戰機、T-72坦克、反坦克炮和通訊設備。此外,蘇聯還向伊拉克派遣了大批專家和軍事顧問。

與此同時,美國也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援助。在兩個超級大國輸血下,伊朗的攻勢逐漸被打退,從1984年3月開始,兩伊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蘇制飛毛腿飛彈

相持階段就是相互消耗階段,方便蘇聯賣武器,雙方都面臨困難,也都有求於蘇聯,便於蘇聯從中取利。從1984年相持階段,到1988年戰爭結束,蘇聯對伊拉克的支持,多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伊拉克面積和人口都少於伊朗,戰爭潛力更小,單挑打消耗戰肯定打不過伊朗,所以蘇聯需要為伊拉克輸血,以維持這種相持不下的均勢。畢竟,鄰居越弱就越沒有威脅,也越容易被控制,這更符合蘇聯的利益。

相關國家地理位置

02

再說美國。

50年代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和伊朗關係都不錯。當時,伊拉克的費薩爾王朝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都是親西方的政權。

1955年,伊拉克、伊朗、土耳其、英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搞了一個巴格達條約組織,以對抗蘇聯在中東的擴張,後來,美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了這個組織——美國和兩伊是同一陣營的。

1958年7月,卡塞姆領導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費薩爾王朝,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新政權奉行親蘇的外交路線,退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與美國關係惡化。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伊拉克因美國支持以色列,斷絕了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伊朗這邊也差不多,只是巴列維王朝活得更長一點,直到1979年才被霍梅尼推翻,此後,伊朗學生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美國外交人員,釀成伊朗人質危機,美國便和伊朗斷絕了外交關係。

伊朗人質危機

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與伊拉克、伊朗都沒有外交關係,加上形勢不明朗,不便於插手,所以美國宣布中立。

宣布中立並不代表袖手旁觀。海灣地區既是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也靠近蘇聯南翼,在美國全球戰略中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美國自然想利用這場戰爭搞點事情。

美國在中東有幾個戰略目標:一是確保中東石油自由流通,確保西方能以合理價格購買中東石油;二是排斥蘇聯在中東的勢力和影響力;三是對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承擔責任;四是保證親美的中東國家的安全;五是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

美國在兩伊戰爭的行為,都是為這幾個戰略目標服務的。

對美國而言,兩伊戰爭最好的結果就是讓雙方相互消耗,不敗不勝,形成一種弱勢均衡狀態。如果伊朗勝了,中東可能會變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天下,如果伊拉克勝了,薩達姆獨就會獨霸海灣,伊朗也可能徹底倒向蘇聯,這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伊拉克士兵

兩伊戰爭爆發時,伊朗人質危機還沒有解決,美國和伊朗關係非常緊張,所以它雖然宣布中立,但是實際上是支持伊拉克的。

1981年4月,美國派出外交人員嘗試和伊拉克改善關係,1982年2月,又把伊拉克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去掉,向伊拉克打開了進口美國物資、引進美國技術的方便之門,一些美國情報人員還向伊拉克提供了伊朗的軍事情報和衛星照片。

另一方面,戰爭初期伊拉克軍隊準備充分,長驅直入,而伊朗國內混亂,伊朗節節敗退。為了防止伊拉克一家獨大,同時也防止伊朗垮臺並倒向蘇聯,美國也與伊朗秘密接觸,默許伊朗通過第三國或者美國的盟國獲得美式武器及零配件(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軍隊裝備大量美制武器,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繼承了這些武器),同時支持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2.5億美元的武器。

伊朗方面的防空飛彈

1982年4月,伊朗扭轉了戰局,大舉反攻,伊拉克逐漸不支,這時候美國又擔心伊朗一家獨大,於是加大了對伊拉克的支援,以平衡戰局。

美國先是批准向伊拉克出口L-100運輸機,鼓勵伊拉克的盟友約旦購買F-16戰機,又在1983年向伊拉克出口60架民用直升機,英國也向伊拉克提供了2.5億英鎊的貸款。之後,美國中東特使拉姆斯菲爾德訪問巴格達,表示願意恢復與伊拉克的關係,還與薩達姆達成了協議:美國將在未來5年內向伊拉克軍隊提供軍事情報、經濟援助以及包括彈藥在內的各種作戰物資。

在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下,伊拉克擋住伊朗的攻勢,戰局陷入僵持狀態。

1984年11月,美國和伊拉克恢復了外交關係,美國公司也開始在伊拉克承接項目。與此同時,美國停止支持伊朗,並阻止其他國家向伊朗提供幫助。

伊朗防空炮

當然,美國的政策也有例外的時候。1985年3月黎巴嫩人質危機爆發(美聯社駐黎巴嫩記者安德森被真主黨武裝人員綁架,此事有伊朗在背後支持),美國為了解救人質,秘密向伊朗提供了不少飛彈及零部件,還有伊拉克的軍事情報。

但整體而言,在相持階段,美國對伊拉克的支持,遠遠大於其對伊朗的支持。

兩伊戰爭後期,伊朗和伊拉克大肆攻擊波斯灣的油輪,1988年,美國在為科威特油輪護航時,與伊朗爆發了軍事衝突,幾乎全殲了伊朗海軍,之後美國軍艦「文森斯號」又誤擊了伊朗客機,造成了200多人死亡,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不久,內外交困的伊朗被迫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兩伊戰爭結束。

伊拉克戰機掠過波斯灣上空

03

美國和蘇聯的間接介入,使兩伊戰爭拖了8年之久,伊拉克和伊朗被耗的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戰爭中,兩伊死亡約100萬人,傷150萬人,伊拉克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

這場戰爭還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軍費,戰前伊拉克和伊朗通過石油積累的大量財富化為烏有,還欠下了大筆外債。戰爭破壞造成的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兩國的發展進程遲滯、倒退了20~30年。

美國是兩伊戰爭的最大受益者。通過戰爭,美國賣出了大量武器,削弱了伊拉克和伊朗的實力,維持了二者的動態平衡,戰爭還為美國解決人質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戰爭後期,美國 通過為油輪護航,加強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軍事聯繫,實現了在海灣地區建立軍事基地的目的。

蘇聯也是兩伊戰爭的受益者,但是由於國內問題嚴重,蘇聯自顧不暇,不得不在全球實行收縮戰略,這使得蘇聯在兩伊戰爭中取得的成果有限,而且很多成果都沒了下文。

戰爭中被摧毀的石油設施

【參考資料】

《美國與兩伊戰爭關係解讀》、《淺析兩伊戰爭中蘇聯的外交政策》、《蘇聯對兩伊戰爭的立場轉變說明了什麼?》、《美蘇對兩伊戰爭的政策對比》

相關焦點

  • 世界最不划算的戰爭,兩國拼殺八年,最終兩敗俱傷,至今下場悽慘
    這場戰爭就是兩伊戰爭。兩伊戰爭雖然現在過去都30多年了,但是現在其實很多人還是沒看懂這場戰爭的意義,也就是這場戰爭打的是幹嘛的。我們可以看到,從1980年,伊斯蘭教遜尼派國家的伊拉克,進攻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兩國投入了一百多萬軍隊,甚至開始人海戰術。
  • 1980年兩伊戰爭的起因是什麼?戰爭結果怎樣?又帶來了什麼影響?
    兩伊戰爭造成60多萬人死亡,95萬人受傷,傷亡總人數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四次中東戰爭的12倍,雙方損失了400多架飛機、3500輛坦克、2700門火炮和31艘艦艇。雙方共有近500艘船隻遭到襲擊,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總經濟損失的5倍,這一系列數字清單可能讓人難以觸及兩伊戰爭給伊朗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最殘酷的地區衝突,300多萬人受到爆炸的影響,戰爭期間,雙方繼續擴大軍備,八年的消耗戰幾乎使兩國的國民經濟崩潰,僅伊拉克一國戰前外匯儲備就超過300億美元,戰後外債就達到1000
  • 把韓戰打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美蘇:不!我們不約!
    而後,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6月27日通過了譴責朝鮮侵略的83號決議,並在7月7日組建了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武力幹涉朝鮮內戰。 不過,聯合國軍出師不利,在人民軍的猛烈攻擊下被壓縮到釜山周邊一隅,朝鮮半島統一指日可待。
  • 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
    鳳凰衛視8月18日《騰飛中國》節目節目播出「1962中印戰爭中國大獲全勝讓美蘇震驚」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62年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全國總動員宣稱要清除在邊境的中國軍隊,從來不信邪的毛澤東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國際環境中,決定出兵反擊印度收復失地。
  • 1991年海灣戰爭:百萬大軍成活靶子,陸軍100小時結束戰爭
    二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地區迎來和平,但中東世界成為地球火藥桶,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加上後來的兩伊戰爭以及海灣戰爭,中東地區幾乎每五到十年就要發生一次全面大戰,動輒都是百萬大軍的較量。中東地區的亂局一直無解,因為這裡的三大勢力互相不對付,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以及伊朗代表的什葉派彼此都有血海深仇。
  • 兩敗俱傷!一場8年無意義的戰爭,讓兩個中東大國打成了窮光蛋
    都說美國是一個專門大發戰爭財的國家,因為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並沒有立刻參戰,而是給其他國家出售各種武器裝備來賺取更多的利益,就在戰爭快要接近尾聲的時候美國才參戰,那個時候的日本軍隊已經逐漸衰落
  • 韓戰的戰敗對美國有多大的影響?
    韓戰的失敗,對於一向狂妄傲嬌的美國人的沉重心理打擊可見一斑,也不知給美國留下了多少陰影面積。一、南北朝鮮的出現,只不過是美蘇兩個大國為自身戰略利益布的局。日本投降後,1945年9月,盟軍最高司令官根據盟國協議下令,把北緯38度線作為臨時軍事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
  • 勢不兩立卻又心照不宣,為何韓戰未能發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戰?
    而後,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6月27日通過了譴責朝鮮侵略的83號決議,並在7月7日組建了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的聯合國軍,武力幹涉朝鮮內戰。不過,聯合國軍出師不利,在人民軍的猛烈攻擊下被壓縮到釜山周邊一隅,朝鮮半島統一指日可待。
  • 海灣戰爭,薩達姆為啥向波斯灣傾倒500萬桶石油?原因有2個字
    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債臺高築 要說到海灣戰爭,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兩伊戰爭,這也是薩達姆將伊拉克推入的另一個戰爭漩渦。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間的軍事衝突日益加劇,9月4日,伊朗對兩伊邊境的大量哨所進行了炮襲,伊拉克便將此視為兩國開戰的標誌,並在9月22日派遣一支伊拉克武裝部隊對伊朗西部地區發動了襲擊。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988年,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兩國終於在1990年8月16日籤署了和平協定,隨後才踏上了關係正常化的道路。
  • 沒有血腥與暴力,繪本如何講述戰爭?(組圖)
    該書責任編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編輯張鷹說,給孩子表現本民族過去的苦難,並非要種下仇恨,而是讓他們更加珍惜當今的和平。作為一個軍人,她還強調,戰爭等世界的陰暗面並非不告訴孩子就不存在。家長與其避諱,不如以恰當的方式向孩子講述和引導,在他們心中種下和平的種子,長大後就會成為阻擋戰爭的力量,「否則戰爭一旦爆發,所有的人都會被卷進去。」
  • Fate解析:聖杯戰爭後saber的生與死,在各條路線中她的最終結局
    在聖杯戰爭初期,聖杯的作用是呼喚英靈,此後作為英靈靈魂的存放處來提供英靈的精神。然而saber和其他英靈並不一樣,她從未完全死亡,她所做的是與蓋亞(地球的集體意識)籤訂合同,使她能夠參加聖杯大戰。首先,saber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靈精神,每次她被召喚時,她都會從她去世前的那一刻開始被拉扯,因此,當她是士郎的僕人時,她實際上擁有了第四次聖杯戰爭的記憶。Sabre與世界達成協議,成為一個英勇的精神,直到她找到了聖杯。所以她把自己困在一個循環中,繼續被召喚進入聖杯戰爭,直到她完成了她的目標。
  • 為何說高達系列的結局SEED是最好
    seed的結局其實已經算不錯,最後反派陣亡主角雙雙生存,戰爭停止世界恢復和平,這是最符合觀眾感受的大團圓結局。可以這樣說在最終戰中seed的BGM表現力是歷代高達之最,每一個經典場面都能夠令人有記憶深刻的配音,這一點是做得非常的出色。
  • 6條獅子被一群鬣狗包圍,上演種族大戰,結局卻是兩敗俱傷
    文/某凡6條獅子被一群鬣狗包圍,上演種族大戰,結局卻是兩敗俱傷說起自然界中的動物們,從來就不缺少好戰的動物們。而要說起好戰的動物,那獅子絕對算得上是一種好戰的動物。畢竟作為肉食動物,不好戰的話還怎麼能夠得到生存的食物呢。
  • 美國伊朗一旦爆發戰爭,至少5個國家捲入其中,土耳其是最大變數
    如果美伊仍舊保持當前緊張局勢,有專家預測雙方或許會在2021年開戰,而美國伊朗一旦爆發戰爭,將會是世界級混戰,至少有5個國家會參與其中。而從美伊陣營來看,雙方實力或許旗鼓相當。所以一旦伊朗遭受攻擊,俄軍定然會出手,在前段時間,俄軍甚至派出驅逐艦為伊方油輪護航,在美軍艦的注視下大搖大擺地向敘利亞駛去。這也是俄軍為保護自身在中東地區利益必須作出的選擇,有了俄方援助,伊方也不會太落下風。
  • 結局必然是兩敗俱傷
    但情感博弈的最後,結局一定是兩敗俱傷的。如果你必要要面子的話,你可以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嗨,寶貝兒。你還暗戳戳得意是嗎?既然結為夫妻,那就是你認可他、他也認可你。沒有第三者的破壞家庭,難道你們要從內部開始、自己搞垮自己嗎?老大不小的,請別意氣用事。06此夫妻的世界,非彼《夫妻的世界》。那裡面的李泰奧與池善雨,完全不適用於這種情況。
  • 婚姻之外的愛情,放手,是最好的結局
    愛情是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婚姻之外的愛情是見不得光的,可是乾柴遇見烈火,一點火星就會是失火的天堂,道德的殿堂會落下椽梁瓦礫,讓相愛的人兩敗俱傷。婚姻之外的愛情註定是悲劇,放手,才是最好的結局,學會不聯繫不打擾,不糾結,不糾纏,才是唯一的出路。一、婚姻之外的愛情,前進一步是深淵,後退一步,捨不得,最後變成了糾纏和煩惱。
  • 看遍fate系列第一男主衛宮士郎的全部結局 聖杯戰爭中的人生贏家
    要說fate系列作品中的第一男主角,那毫無疑問就是衛宮士郎了,在不同的作品中士郎所享受的待遇和結局也是不盡相同的,本次我們就來看看凡是有涉及到士郎的fate系列作品其結局都是怎樣的吧,看過之後不得不說,聖杯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者與人生贏家真的是衛宮士郎啊。
  • 雙子和天秤的愛情,兩個相同的人註定會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雙子和天秤的愛情,兩個相同的人註定會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 1962年,美蘇的古巴飛彈危機,意外幫了我國一個大忙
    在中國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還佔領了藏南等一些我國固有領土,一直對我國進行挑釁,在對印度自衛反擊之前,印度仗著有蘇聯和美國的支持,所以才有恃無恐,最終在1962年引發了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慘敗。其實在1962年中印戰前,蘇聯和美國無論從武器裝備到專家指導上,都是大力支持印度的。然而,印度慘敗後,蘇聯和美國為什麼一起沉默了呢?因為他們兩個正在忙著處理古巴飛彈危機。
  • 建國72年,美國在中國周邊打了3場戰爭,帶來中國國運3次上升
    毛澤東會見胡志明越南戰爭,給新中國帶來第二次的國運上升,雖然中國並沒有直接參戰!越南戰爭,使得美國深陷戰爭泥潭,而得以保持國內和平的蘇聯國力蒸蒸日上,美蘇之間的均衡勢力被打破,蘇聯佔據上風!這對於大多數前蘇聯陣營裡的國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這些恰好正好越南戰爭帶來的國運提升!如果沒有越南戰爭,美國就不會出現財政危機,美蘇爭霸就不會處於下風,就不需要中國的幫助。中國想要融入到美國構建的國際社會將會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