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的時候,孩子們偶然抬頭看見晴朗的天空有一輪彎月,隨即興奮的大喊:「快來看,月亮、月亮。白天為什麼會出現月亮?月亮是怎麼追上太陽的?……。」
我舉目望去,蔚藍的天空上不知什麼時候有一彎彎的月亮悄悄的露出頭兒,在燦爛的陽光下淡得不易察覺,卻又是那麼清晰,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美!心中隱隱有些動容,我在思考該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理解出現在白天的月亮。
在我們的認知中月亮一般隨著太陽落山而升起,月球和太陽是相對的。可是經科學家研究發現,月亮白天和晚上都一直存在著,月亮在地球上的可見性完全取決於月球在軌道上的位置。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位置的不斷變化,才導致了這一現象。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叫做一年,月亮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叫做一個月。因為月亮本身不發光,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在不斷變換形態,我們在地球上每天看到的月亮形態就為月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這首詩裡的圓缺指的就是「月相變化」。
我國農曆日期就是根據月相變化排定的,勞動人民有時靠月相來判斷農曆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為了方便記錄月相及其出現時間和周期而編成的口訣如下:
月相變化規律歌
月黑無光稱做朔,初二西天是新月,
初七初八月正南,明暗各半上弦月。
十五十六月兒圓,全月通明是滿月。
二十二、三半夜升,東明西暗下弦月,
黎明之前東方起,二十七、八是殘月。
每月一次日期定,月相變化記心中。
①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幾天月亮稱為「朔月」,而當首度再見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時,這一天稱為「新月」,一般是農曆初二。
② 過了新月,月球在天空裡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曆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③ 上弦月後,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月亮與太陽相隔距離很遠,即農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在夜晚的天空中能見到皎潔明亮的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滿月從傍晚東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比如,有時候傍晚太陽還沒有完全落山,月亮已經依稀掛在了東方的天邊。
④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到農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
⑤ 下弦月後,月亮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殘月。殘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來愈接近太陽,月亮終於追上太陽了,我們可以在同一時間,看到月亮和太陽同升同落。其結果就是,月亮在夜間變得不太亮,反而在白天更加明顯了。
⑥ 然後從那天開始,明亮部分也愈來愈少,終於轉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變黑了,朔月又來臨。 周期又重新開始。
值得提示的是:除了接近新月的那幾天,月亮幾乎每天都是可見的,但是由於空氣品質等各種原因,需要人們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它。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在白天看不到月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