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6日泰山國際登山節上,一穿著印有旭日旗圖案和「大日本帝國海軍」字樣T恤衫的男子,被人群包圍,並遭憤怒群眾扒衣服。
對於一個有正常情感的人,看到這種穿著,當然會憤怒。不管這位男子是不是熱衷日本文化,旭日旗圖案和「大日本帝國海軍」,對中國民族情感的挑釁意味,以及那種極強的歷史敏感色彩,是沒什麼爭議的,如果對此視若無睹,毫無情緒反應,那才是不正常。
人當然有穿什麼衣服的自由,但「自由」並不是沒有相應的後果,譬如這種挑釁就會遭遇蔑視、指責甚至敵視的目光。能不能想像,在德國穿戴納粹符號的衣服走在街頭,會面臨怎樣的場景?在美國街頭宣揚種族主義,會碰到什麼麻煩?在中國,不顧日軍侵華的歷史傷疤,對最基本的民族情感視若無睹,那無異於挑釁。
但是,憤怒歸憤怒,扒衣服,甚至身體攻擊,與穿著旭日旗T恤是同樣愚蠢的行為。站在民族情感的立場,出於歷史深刻的記憶,這種憤怒,原本應當是高貴的,卻因為扒衣服的行為而降低了格調。憤怒有很多種方式,身體攻擊卻是最低下的,也是違法的,它把一種民族情感拉降格到群氓、暴虐的層次,憤怒也失去了正當性。
該如何表達憤怒情感,其實一直考驗著我們這個社會。譬如在德國,穿戴納粹符號招搖過市,會被法律制裁,他們以法律名義表達對這種行為的反感、反對。我們該如何反對侵犯民族情感的行為?一直以來,這些反對都是道德、輿論層面的,一旦付出實際行動,往往卻成了扒衣服、打砸,似乎民族情感、道德正義感能夠賦予暴力以合法性。
該如何去表達憤怒,其實是一個現代問題。確切地說,如何以理性、規則,正正經經表達一個社會的態度,是一個現代問題。近些年的由抵制日貨,往往最終上演對日貨打砸搶燒事件的爆發,就一直當做反思的教材。誠然,是否選擇日貨是個人的選擇自由,而抵制也是一種選擇自由,如何將這種選擇變成實實在在的輿論壓力、經濟壓力,考驗著一個社會的規則意識,以及社會行動能力。
再如前段時間吵得沸沸揚揚的「讓座事件」,給老人讓座是道德、文明,但反對不讓座的「不文明」行為,是不是可以拳打腳踢?在不少人看來,維護一些天經地義的事情,可以打罵,無所謂違法。道德正當性,變成一些人的暴力武器,文明之目標為野蠻之手段張目,而最糟糕的結果將是,這個社會無法建立任何的文明素養。
憤怒完全可以以更加文明和理性的方式表達,就比如同樣是反對身著納粹軍裝的哈裡王子,歐洲人提出要以法律的方式來全面禁止任何納粹標誌的出現。面對問題,動不動就想「扒衣服」、揮拳頭,非此即彼,這不該成為我們慣有的模式。
□ 本報評論員 莫梓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