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花黎布 衣被海南 150件黎族紡織品及文物在京展出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記者 趙優

  巧手織黎錦,衣被書錦繡。深暗的底色上有色彩斑斕的神龍山鹿,鮮麗的花紋中有通經斷緯的人形舞姿。

  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甄選出的150件黎族紡織品及相關文物向大眾普及黎族紡織技藝,展示海南多彩黎錦,傳播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

  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背後,也有海南黎族先進紡織技藝的浸潤。縱觀海南幾千年的紡織文化,可探中國紡織之源,可明其流傳,更可現其歷史地位。

  瓊島「織貝」

  百世經緯

  9月8日,恰逢《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對外發布第100天,經過精心籌備的「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走進北京,為首都群眾奉上一道來自海南自貿港的文化盛宴。

  提起紡織,松江美布衣被天下的盛譽為人津津樂道。而被稱為中國紡織史上「活化石」的海南黎錦,似乎缺少了應有的古今共鳴和震蕩。

  然而,當觀眾走進展覽館,看到海南陵水石貢貝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紡輪,海南悠久的紡織歷史便可窺一斑。

  海南島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拍和陶紡輪證明,黎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已經懂得種植棉花、紡紗織布。「吉貝」為木棉、棉花別稱,海南島的吉貝種植尤多。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卉服」是指棉布所制之衣,表明早在戰國時,海南島黎族棉紡「織貝」工藝已達很高水平。

  海南先進的「織貝」工藝從何而來?此次展出的樹皮衣、麻被和編織器具或許就是答案。

  其實,海南島先民在使用麻、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年代。

  人們把見血封喉樹、構樹等樹皮扒掉,經過修整、浸泡、拍打、縫製等一系列程序,製成可以蔽體的衣物原料。展廳中,泛著微黃的樹皮上衣、樹皮裙、樹皮衣被等,讓人們看到充滿原始氣息的「無紡」年代。

現代黎族樹皮衣。照片由省博物館提供

  與此同時,瓊島的先民們也在不斷探索其他自然物料用於生產生活。

  黎族種麻、運用麻纖維紡織的歷史悠久。《漢書·地理志》關於海南島有如下記載:「男子耕農,種禾稻薴麻,女子桑蠶織績」,說明早在漢代就有關於黎族先民紡織原料的文字記載,而如今黎族婦女利用麻纖維的技術仍十分嫻熟。此次展出的長176釐米、寬114釐米的黎族麻被,顯示出黎族人民對於自然饋贈的巧妙利用。

  草編的葵葉笠、簍葉帽,竹編的腰簍、花筐,藤編的藤筐、衣簍……展館內,各類實物十分樸實,讓人不禁仔細端詳其充滿藝術感的紋樣編織。黎族先民充分利用海南島豐富的竹、藤、草等為材料,用手工進行經緯線勾搭,編製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

  在長期編織過程中,人們對於纖維紡紗和經緯線互相挑壓原理愈發熟練精湛。當這些技藝應用於紡織時,便開啟了精彩的黎族紡織時代。

  手經指掛

  千種織繡

開幕式的黎錦服裝走秀。照片由省博物館提供

  「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開幕當天,走秀模特所穿的黎族貫首衣讓現場觀眾仿佛回到千百年前那個手經指掛、機杼聲聲的時代。

  海南島是我國最早種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區之一。相比於黎族先民用來紡紗織布的木棉花的纖維,棉花的棉絮纖維較長,所紡的紗較細,用其紗線織的布料柔軟而耐用,因此棉花用途越來越廣。當優質原料與精湛手藝相結合,黎族先民便創造出領先的紡織工藝,誕生了廣幅布傳奇。

  廣幅布始見於秦漢。漢代黎族先民織成的棉布因質地柔軟,「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汙」而聞名海內,成為上貢朝廷的珍品,馳名海內。

  從手捻紡錘到腳踏紡車,從黃姜等染色原料到各種色線,從踞腰織機到腳踏織機,一件件展品引得觀眾駐足停留,仔細端詳黎族先民在紡、染、織等方面的獨到之處。

現代黎族踞腰織機。照片由省博物館提供

  通過文字、圖片和實物,此次展覽為觀眾們呈現了黎族傳統紡織工序:先紡染,後織繡。黎錦織造前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如上漿、導線、整經與穿筘等。織錦時,也多用黑色或藍黑色做底線(經線),根據圖案的需要,用各種色線搭配,錯綜地織出各種凸起的圖案。經緯交錯間,色彩愈發斑斕,圖案漸漸顯現,不同織法造就出優良精美、千變萬化的黎族錦布。

  因為品種繁多,織工精細,海南島所產棉織物的質量、色彩均居全國之首,不僅成為貢品,還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極為繁榮,海南紡織品被運送到東南亞的許多地方,而且是大宗的貿易商品。

  此時流落崖州的黃道婆在與黎族人民的共同勞作和交往中,了解和熟悉了紡織各道工序,掌握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元貞年間(1295-1297年),黃道婆踏上了北歸的路途,在烏泥涇改革紡織工具,傳授在崖州學到的整套棉紡織技術,將黎族先進的棉紡織經驗和漢族傳統紡織工藝相結合,將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松江一帶由此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有了「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的美譽。

  「黃道婆把黎族紡織技術帶到江南,帶動當地棉紡織業發展,全國人民受惠於此。可以說,衣被天下,源頭在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說。

  錦輝若雲

  萬樣衣冠

  展覽館內,製作精良、色彩鮮豔、圖案生動的明代雙鳳圖三聯幅龍被、清代黎族鳳魚圖三聯幅龍被等展品讓人十分震撼,讓不少觀眾以此窺見黎族紡織背後巧奪天工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清代龍鳳呈祥圖龍被。照片由省博物館提供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原本為穿著耐磨耐用和避寒等實用功能需要而產生的黎族刺繡逐漸演變成裝飾,人們在織好的布上繡上圖案花紋,或者在織花、提花的基礎上再刺繡圖案,使之更加美觀。

  由黎族傳統大被演變而來的龍被以棉線和蠶絲混織,圖案藝術造型受兄弟民族特別是漢民族文化的影響,被面紋樣出現龍紋、鳳紋、麒麟紋、魚紋為主體,花卉紋、漢字紋為輔的多種紋樣,為歷代統治者所青睞,因此成為朝廷的貢品,崖州被之名也由此而來。

  近代,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海南紡織文化也隨之悄然發展進步,但黎錦技藝在海南島依然相對完整保留,成為我國古代紡織文化的活化石。黎錦技藝延續數千年,在有些地區仍保留著簡單而又原始的紡織工具及紡織技藝,黎族婦女運用最原始簡單的工具,創造了複雜而高超的工藝,織造出「豔若雲」的黎錦。

  黎族紡織工藝品從遠古走來,無論是馳名於世、製作年代久遠的龍被,還是近現代服飾,無論做工精緻細膩,還是簡約粗糙,都蘊含著黎族人民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成為黎族文化走向世界的載體,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

非遺傳承人王瑞妹現場展示黎族織錦技藝。照片由省博物館提供

  2006年5月20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正式批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錦也隨之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和保護。

  黎族織錦用色彩斑斕的錦線編織著海南島所獨有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精髓,也成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相關焦點

  • 150件在京展出的美服告訴你
    巧手織黎錦,衣被書錦繡。深暗的底色上有色彩斑斕的神龍山鹿,鮮麗的花紋中有通經斷緯的人形舞姿。日前,「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開幕式的黎錦服裝走秀。經緯之間,穿越的是歷史長河,記錄的是紡織文明。
  • 陝西展出150餘件馬文物 漢代「馬上封侯」搶眼
    陝西展出150餘件馬文物 漢代「馬上封侯」搶眼 昨日起至4月25日,包括「馬上封侯」在內的150餘件馬文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東展館北廳開展,人們可以免費欣賞。  五千多年前人開始馴化野馬  據專家介紹,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這一馴化的過程最早可能在歐亞大陸西部草原地帶完成。
  • 北京城的小眾景點-民族文化宮-看珍貴民族文物
    民族文化宮民族文化宮主樓13層,高67米,我要說的是民族文化宮博物館,它是1959年10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的,1979年曾改稱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這個博物館收藏有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古代、近現代藏品五萬餘件,有5個陳列廳常年對外展出文物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 妙手還光華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熙攘熱鬧截然相反,這裡靜得仿佛空氣凝固一般。幾位紡織品修復師正專注地伏在工作檯上,用於固定文物的磁鐵片在手中拿起落下,時而發出輕輕的「嗒嗒」聲。
  • 文化專家看亞亞:黎族圖騰元素展現海南文化特色
    亞亞身上的圖騰來自海南島上古老的民族——黎族,它已傳承數千年。作為海南島上最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而圖騰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三亞市民族事務局副局長胡海霞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黎族圖騰在黎族文化中是很常見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難尋,在織錦或是民族建築中都有體現。
  • 海南風水大師排名-海口三亞海南風水大師有哪幾位
    三亞風水大師求前大師、瓊海風水大師顏廷利先生、海南易學大師求前大師、海南風水班、海南陽宅風水師顏廷利先生、海南看風水先生求前大師;海南省共轄4個地級市,分別是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15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分別是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 戊戌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
    本報訊(記者田恬)日前,《駿犬嘯天——戊戌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展出了河北博物院館藏文物宋代絹畫雞冠乳犬圖扇頁、萱花乳犬圖扇頁以及戰國中山王墓金銀狗項圈等圖片資料。  《駿犬嘯天——戊戌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以文物圖片為主,共展出82幅圖片,充滿喜慶和新春的文化氛圍。該展覽通過800餘件全國各地博物館館藏與狗相關的文物圖片及資料組合展示,講述自古以來人與狗相依相伴的故事,多方面展現了狗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黎族的民族禮儀都有哪些?看黎族人如何祭祀祖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這種禮儀是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所以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黎族也不例外,黎族對於禮儀也是非常的重視,他們有自己的民族的禮儀,在一些事情上,是大家都墨守成規的一些禮儀,而且禮儀也是在黎族民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地位,那麼關於黎族的民族禮儀你都了解多少呢?
  • 瑞士歸還150件原殖民地文物,包含「豐收之神」石像、毛利人頭骨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美國家正在加快歸還原殖民地文物的速度。瑞士國家廣播電視臺4日報導稱,根據日內瓦大學的資料庫記錄,截至目前已有150件珍貴文物「物歸原主」。報導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日內瓦大學研究建立了一個世界各地文物歸還案例的資料庫。資料庫記錄在冊的這些文物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比如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歸還給玻利維亞的「豐收之神」石像已有2000年歷史。此外,日內瓦民俗博物館歸還給紐西蘭的毛利人頭骨同樣意義重大。除了瑞士,法國國民議會近期也投票決定將殖民時期掠奪的部分文物送回塞內加爾和貝寧。
  • 孫中山珍貴文物和照片展出 出生證明文件曝光
    這次展覽特別展出了由美國國家檔案局、胡佛研究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深受孫中山倚重的荷馬李將軍家族所提供的多件孫中山在美國活動的珍貴文物和照片。其中包括照片95張,館藏文物26件,美國複製文物21件,表格2個,文1篇。展覽展出的部分文物為國內首次面世。
  • 400件文物「看遍」270年頤和園
    書畫、石刻、瓷器、匾額、服飾、生活物品等各類文物將帶領觀眾體驗這座皇家園林的造園藝術、水利功能、皇家生活……據了解,頤和園內目前共珍藏4萬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鮮潤的歷代名窯瓷器,有古樸厚重的歷代青銅器,有雕鏤精工的宮廷玉雕、雕漆、木雕、竹雕藝術品,有工藝精湛的黃花梨、紫檀、紅木等貴重木料製作的各式宮廷家具,也有近代以來具有時代特色的鐘表、汽車、洋瓷、玻璃器等外國文物。
  • 故宮藏100餘件法器展在京揭幕 將持續至2021年3月14日
    原標題:故宮藏100餘件法器展在京揭幕法器類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極少展出,因而不為外界所知。12月15日,「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在嘉德藝術中心開幕,展覽所選100餘件法器文物大多是乾隆時期的藝術精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宮廷的最高工藝水平。
  • 上海博物館新展出五件佛教石刻造像 展期2年
    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雕塑館 攝影 朱琳  昨天,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雕塑館新增展出五件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佛教石刻造像,分別為東魏一佛二菩薩石像、西魏彌勒佛石像、北齊佛石像、北齊雙思惟菩薩石像  此次展出五件石刻造像中,東魏一佛二菩薩石像、北齊佛石像、北齊雙思惟菩薩石像、唐代文殊菩薩石像均為1953年出土的曲陽佛教造像。1953年,河北省曲陽縣南關農民在家中挖菜窖時,無意中發現了佛教石刻造像埋藏坑,經考古發掘,發現了宋代以前的寺廟遺址和兩個埋藏坑,共出土2200多件石刻造像及殘件,後由故宮博物院進行修復。
  • 大英百件文物展,第101件文物為什麼是中國重返世貿籤字筆
    3月1日下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大英博物館藏品中的100件(套)文物以及1件(套)由國博方面提供的照片。據悉,在每個展覽場地,舉辦方都要為這一展覽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
  • 探訪黎族神秘「紋面」文化,她們竟然把刺青紋在了臉上
    但是文身什麼的都弱爆了,在海南五指山有一群這樣的老人,把刺青紋到了臉上。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繡面、紋身多於黎族女人十二歲左右起紋,,黎族人稱為「開面」,被看作為黎族女孩的「成人禮」。 這些紋身伴隨著她們的一生,儘管在很多人看來,皮膚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傳統中卻是神聖而純潔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因為他們愛海南
    他們不是旅遊團,也不是媒體記者,更不是專業的研究機構,兩年多來,走遍了海南的十幾個市縣幾百個村莊,在網上發布了20000多張圖片,10000多個帖子,記錄了50多期活動500多處人文古蹟。他們拍攝的海南西部珍貴文化紀實影像,還曾被集中展出……  他們在天涯社區上有一個共同的和網絡家園——「走讀海南」。
  • 幾百件公元前文物來成都了!這些博物館一開年就放大招
    這些文物經歷了很多次戰火,因為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經常發生洗劫和摧毀古蹟的事情,它們已經在全世界巡展了將近10年,從來沒有回過家。故宮展出的時候也是人擠人,這次開展之後估計又要刷新排隊記錄了。△圖@新華網那時候還是夏天,北京天氣又熱,故宮人又多。成都人你們就偷笑吧!
  • 頤和園270年,從頭閱 400餘件展品,件件有故事
    9月25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揭開大幕。此次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208件/套、資料品190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千年,從戰國跨越至近現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 三件完整中國宋代「曜變天目」首次同期在日展出
    新華網東京5月14日電(記者 梁賽玉)今年3月到6月間,3件自中國傳入日本的「曜變天目」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3個展覽的展期有1個月重疊(4月13日到5月19日),這也是它們首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  「天目」是日本人對中國古代黑釉茶盞的稱呼。
  • 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2月8日將在京展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6日訊(記者李冬陽)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裡過大年」系列展覽之一,「瑞犬望春風——戊戌狗年生肖文化展」將於2018年2月8日至3月18日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展出。該展覽旨在通過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資源為觀眾搭建一個過年期間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生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