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從多加一雙筷子開始

2021-01-17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4月13日,鄭州市第47中學實行分餐制,學生單桌單座在吃午餐。

4月13日,鄭州某餐廳顧客在使用公筷夾菜用餐。

4月13日,在鄭州某餐廳,服務員請顧客先消毒後用餐。

4月13日,鄭州某餐廳後廚間乾淨整潔。(均為本報記者鄧放攝)

  編者按

  民以食為天。伴隨國內疫情緩解,按下「暫停鍵」的餐飲業正在復甦,沉寂已久的街市又現煙火氣。一直以來,我們習慣共同進食即合餐,互相夾菜被認為是熱情的體現。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問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分餐制」的重要性。那麼,「分餐制」有什麼好處?到底該怎麼分餐呢?

  間隔用餐、主動消毒、使用公筷

  當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4月12日,天氣轉晴,鄭州大街小巷逐漸復甦的餐館,給這座城市平添了煙火氣息。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各餐飲企業堂食已經放開,但觥籌交錯的熱鬧場景並未出現,間隔就餐、使用公筷、主動消毒洗手等文明行為,已成為大家「舌尖」生活的新風尚,「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

  ●排隊「一米線」,外賣受熱捧

  上午10點多,解家河南菜名門廣場店不斷接到訂餐電話。「還有沒有包間?」「大堂裡會不會人擠人?」電話那頭,顧客禮貌地詢問。「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大家不再『湊熱鬧』了。」該餐飲企業市場部經理李瑋說,為避免堂食擁擠,飯店結合實際情況,將大堂裡的8張大桌撤至4張,小桌與小桌之間間隔一桌擺臺。不少顧客在選座時,自覺與他人保持距離。

  上午11時許,在芙蓉巷成都名小吃正弘城店外,前來就餐的市民戴著口罩有序排隊,相互之間保持著1米距離。「之前店裡經常存在顧客擁擠的情況,現在排隊成了一種自覺。」該企業創始人吳少輝說。

  在疫情防控期間,外賣備受追捧。「我們之前不做外賣,受疫情影響外賣上線後,40天就突破了10萬單。」李瑋說,不少人居家點外賣時不要餐具,既環保又衛生。

  ●個人衛生「講究人」越來越多

  「我想去後廚看一看。」上午11點多,和家人聚餐的張先生一走進解家河南菜建業五棟大樓店,就要求店長帶他參觀廚房。看到乾淨整潔的廚房,他放了心:「以前不會關注後廚,現在覺得,吃得乾淨吃得健康最重要。」

  吳少輝說:「現在,很多顧客會主動詢問店內消毒頻率、防疫措施等,我們專門列印了《餐廳防疫工作要求》放在前臺,一來是防疫規範的需要,二來也想給顧客吃顆定心丸。」

  「請您掃碼並測量體溫,每桌選擇一位登記一下個人信息。」在芙蓉巷成都名小吃正弘城店,店員儘量簡潔地介紹就餐流程。對這些流程,顧客們普遍很配合。「越細緻,越安全。」前來就餐的楊女士說。

  在這裡,用餐前後大家自覺用擺在餐桌上的免洗酒精消毒劑洗手,並自帶紙巾、溼巾;就餐後,桌子上也不再狼藉一片。吳少輝說,經歷了這次疫情,大家的衛生意識、文明素養確實在提升。

  ●使用公筷公勺已成為新習慣

  「去吃飯,面前的筷子從一雙變成兩雙。」這是4月9日記者的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的信息。一雙個人用筷、一雙公筷,這樣的「配置」,越來越常見。

  莊語餐茶會經理張瑋介紹,開放堂食後,公筷從每桌一兩雙變成了每人一雙:客人自用的筷子,筷子柄和筷子頭是拼接的,使用後將筷子頭丟棄即可;公筷是黑色竹筷,使用後集中消毒。「通過我們的觀察,公筷的使用率達百分之百,大家都自覺地使用兩雙筷子就餐,並給予好評。」張瑋說。

  分餐制也開始流行起來。不少飯店在湯類菜餚上桌前將其分成小碗,以確保安全。

  餐前洗手、使用公筷公勺、保持一米距離排隊……這樣的文明新風尚漸成氣候。「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只有當好自己健康的『把關人』,家人、朋友才能更平安更幸福。」市民張先生的這句話,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記者 周曉荷)

  銳評

  餐桌文明加「筷」行動

  隨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我們普通人最大的收穫則是,漸漸養成了文明健康飲食的好習慣。

  比如,各地開放堂食後,「一分二公三自帶」成了新風尚,也就是分餐制、公筷公勺、自帶筷子;部分學校復學後,學生錯時單桌就餐,靜謐中竟吃出了進考場的感覺;千家萬戶的小餐桌也沒被落下,一人一盤「夾菜用公筷」,一起積極踐行新的生活方式……從每個人做起,從這頓飯做起,好的習慣就要理直氣壯去推廣。

  據說,公筷最早出現於南宋,在一些古裝劇中也常見「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畫面,可為何到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吃飯時依然「難捨難分」?調查發現,傳統觀念較難改變、圍餐氣氛好更熱鬧、中餐烹飪適合合餐等,是很多人不願分餐的主要原因。但一場疫情,應該能讓我們對此有所思考和抉擇了,疾病和我們的距離或許就是一雙筷子的距離,要知道,對己對人的身體健康負責才是最深的「人情」,讓親人朋友都吃得衛生、放心才是真有「面子」。

  就像網友打趣道,「真不行,我們還是分吧」,不過分餐,卻不分愛,這樣做恰恰是為了關愛同類、友愛環境。還有頗具北歐風的「一米線」、感冒自覺戴上口罩、禁食野味寫入法規等,風俗的改易、文明的養成就在這些細節間,也將在持之以恆中回報你我。(劉嬋)

  這個餐,可以分

  他山之石

  鼓勵分餐各有亮點

  上海

  4月7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實施《傳染病流行期間餐飲服務單位經營安全操作指南》,提出餐飲服務單位宜採用分餐制、套餐、外帶等方式分散供應和用餐,避免人員密集用餐帶來的風險,並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山東

  3月30日,山東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倡導分餐制實施「分餐行動」的通知》,在全省倡導實施「分餐行動」。此外,山東近日發布《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成為國內首個餐飲業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其中專門明確了公筷公勺設計標準。

  北京

  3月14日,北京市商務局進一步明確了復工復產期間顧客就餐和餐廳服務細節,包括提倡二維碼點餐、推廣分時段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停止接待群體性聚餐等。

  廣東

  3月2日,《廣東省餐飲服務業公筷公勺實施指引(試行)》正式公布,為餐飲門店踐行「公筷公勺制」提供明確操作指引,其中明確,設置公筷公勺專用存放區域,如公筷公勺消毒櫃、公筷公勺自取盒、公筷公勺專用抽屜等,方便員工和消費者識別取用。(河南日報綜合)

責任編輯:王靖

相關焦點

  • 從「多加一雙筷子」做起,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新華社南寧3月11日電(記者向志強)廣西北海等地近日陸續開展「公筷行動」,在餐館、機關食堂、農村集體聚餐場所等推廣使用公筷,並號召家庭用餐也使用公筷,倡導大家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疫情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沉重的健康公開課,讓我們再次審視那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 「雅趣」一雙筷子意義多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0日訊吃飯前,認認真真地,放好每一雙筷子,既是對生活的尊重,也是每餐開動前最後的儀式。筷子從我們牙牙學語時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陪伴每個人長大。鄭板橋也因筷子悟出人生道理,一次聚餐時,板橋剛要用筷子夾菜,忽思量起聰明糊塗的因果關係,悟到在眾人聚餐時,應「遲一箸,退一步,當下心安」。明代文人程良規以箸喻人,留下哲味綿長的《詠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所以說,一雙小小的筷子指導著我們為人處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禮節。
  • 一雙筷子裡的中國情
    不知何時起,兩歲多的女兒已經「嫌棄」勺子了,每到吃飯時便吵著要自己拿筷子,看著她略顯笨拙,但又認真地,努力嘗試著夾起面前的食物,一次一次又一次,終於成功送入嘴裡,大家在一旁看得好欣慰~筷子伴隨著每一個中國人長大。
  • 一雙筷子的想像空間
    當你在飯店使用這雙神奇的筷子檢測出問題後,你真的能打敗餐廳老闆娘嗎?   一雙筷子可以做什麼?在智能硬體高度火熱的今天,一雙筷子也可以成為一款高科技產品。但我們想像一下,當你在飯店使用這雙神奇的筷子檢測出問題後,你真的能打敗餐廳老闆娘嗎?   從外表上看,筷搜就是一雙普通的筷子,架在一個筷託上,不過它並不是純銀做的,筷子和筷託實際上是筷搜的兩個主要部分,筷子是基於傳感器的一個測量器,筷託則是基於紅外光譜的一個分析器。
  • 一雙筷子,讓全世界感動……
    一雙筷子,夾起多少感動呢?談起《一雙筷子》的創意,莫康孫說道:「我覺得每一個人的家,都會有獨特的味道,你一到家門口就會聞到,這是本性。但是味道很抽象,不能用視覺語言表達,繼續從這個方向去想,我們找到了筷子這個元素。筷子是全世界中國人都用的……這個筷子會帶領我們找到各種味道,不管這個味道是酸甜還是苦辣。」小小的筷子,親切的鄉音,熟悉的場景,一段短短5分鐘的視頻,春節前再度引爆朋友圈,讓無數人淚流……
  • 一雙「筷子」的故事
    最近最火的時間應該就是DG辱華事件,而引出這一事件的原因正是一雙「筷子」。身為中國人,我們每天都要用筷子,從小父母長輩就一直教我們如何使用筷子,還記得以前不會用筷子,很煩,不過真的會了之後又覺得使用筷子很方便。
  • 加雙筷子的家風傳承
    昨天朋友送來幾雙筷子,四歲半的姑娘問我「為什麼不用勺子而用要用筷子吃飯?」隨口說哦一句這是老祖宗的規矩,今天細細玩味,越發感到古人的智慧。筷子的歷史記載在3000年左右,而我認為在伏羲之後應該就有筷子。
  •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筷子的,筷子的正確用法
    竹筷根據記載在商朝就有筷子了,紂王則是使用著象牙製作的筷子,也許記載不準確,但是在侯家莊商王陵區出土的文物中,其中有一雙鋼筷。這說明了在商朝末期人們就用上了筷子,距今3000多年。象牙筷子在兩漢時期,筷子的使用等級開始出現了,平民用竹筷、木筷,貴族們則是用銅筷。到了隋唐時期,筷子的材料就更誇張了,有金筷、銀筷、玉筷、犀筷等。
  • 過年了,你家筷子該換了!這雙不怕發黴,一衝即淨
    中國作為美食大國,用筷子3000多年,每家每戶,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這雙筷子。據調查研究,70%以上的家庭使用的都是木筷和竹筷,而國人幾乎沒有換筷子的習慣,只要「它不斷就堅決不換」。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即使開水煮上20-30分鐘,也不能完全殺死筷子上的細菌真菌。所以說病從口入,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從那以後,小編對餐具、餐飲衛生格外挑剔!
  • 德保中餐文化①:一雙筷子的規矩
    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筷子不僅是工具更是貫穿生命的情愫當小時候父母耐心的教授使用筷子當離鄉歸家用筷子挑起熟悉的食物當去朋友家做客「多個人,多雙筷子」當孤獨時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和你一起承擔一雙筷子,七寸六分拿在手裡,烙在心上筷子使用禮儀中國乃禮儀之邦,文明禮儀古來有之
  • 這雙日式筷子也太好看了!不發黴不發黑,一衝即淨,拒絕病從口入
    我們對待筷子的態度大多數是「你不斷我就不換」。殊不知,「病從口入」就是從這些細節處開始的。  如今,大部分人還是習慣用竹筷和木筷,但這些筷子用一段時間就會發黑…洗也洗不乾淨,聞起來還有一股異味。  有沒有一雙能抗菌,不發黴不發黑,經久耐用的筷子呢?它到底是用什麼材質的?  好了,fafa就給大家推薦這款滿滿顏值的客滿多日式櫻花指甲筷。
  • 《抖音》一個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什麼意思​
    抖音一個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是新出的梗,也是一款系列的圖片,這個系列的圖片特別火,但是有的人看到之後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小編今天帶來的就是抖音一款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真正的含義,下面有詳細的介紹哦。,小編今天帶來的就是抖音一款碗一雙筷子三個勺子真正的含義,下面有詳細的介紹哦。
  • 夫妻過日子要像一雙筷子
    有人說:「夫妻過日子要像一雙筷子,一是誰也離不開誰,二是什麼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嘗。」「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中,兩個人走到一塊,是緣分。愛情的浪漫,多出現在小說裡,或者電視劇裡,真正的日子,是鍋碗瓢盆的交響,是雞毛蒜皮的忙碌,是是是非非的糾結。夫妻倆過日子像一雙筷子,誰也離不開誰。
  • 那雙筷子「旅遊」一圈又回到嘴裡
    在飯桌上使用一次性筷子,只要把外面的包裝薄膜撕掉就行了,非常方便,但你可能無法想像,這或許就是你上次飯後隨手丟掉的那雙,「旅遊」一圈後又回到了你的嘴裡。
  • 一雙筷子,多少文化
    從明代始,已普遍稱為「筷子」。陸容《菽園雜記》中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奐中尤甚。為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筷)兒,幡布為抹布。筷子的形狀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用筷子夾菜不是兩根同時動,而是一根主動,一根從動;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兩根筷子的組合成為一個太極,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在上的那根為陽,在下的那根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
  • 一雙筷子的誕生與流行:既是餐具,也是傳統文化象徵
    一頭圓、一頭方,長約數寸……日常掂在手裡的筷子平平無奇,看上去似乎沒啥閃光點。但事實上,它的身上卻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與禮儀,由古至今依然如此。一雙筷子從誕生到流行,既是餐具的演變,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一雙筷子的幾個名字早先,筷子稱為「梜」,還有一個名字叫「箸」。
  • 中國筷子:每一雙筷子裡都有祝福的意味在迴蕩,你真的懂麼
    筷子作為中國人吃飯時必備的飲食工具,伴隨我們許久,平時雖不在意,可卻在吃西餐拿叉子與刀子彆扭的時候,才會想到筷子的好,筷子雖小,可學問不小。筷子可以說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是筷子讓我們開始了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一雙筷子,更是一個傳承,連接了我們的文化,傳承了千百年來中國民族的情感和魅力。
  • 一雙筷子為餐桌添「彩」 智木家居Zemo彰顯中國情懷
    一雙筷子,寄託著中國人的情感和記憶;一雙筷子,串聯著天南和地北,連接著各色美食;一雙筷子,蘊含著泱泱華夏傳承多年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家庭,只要擺上了碗筷,便擺滿了期待,而這期待,是長輩用筷子將食物夾到孩子碗裡的寵愛,是丈夫精心挑選菜品,吹了吹才放到妻子碗邊的用心,也是朋友圍成一桌,各執一筷,歡聲笑語之間期望下次再聚的感動。
  • 「這有什麼要緊的,就是多雙筷子的事情!」
    140餘家星級酒店響應公筷倡議活動 紛紛在酒店餐廳內採取或升級配套服務措施 推進公筷公勺制在店落地 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 由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日報和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的「使用公筷公勺、推進廣州文明餐桌建設」倡議活動持續2個多月以來
  • 一雙筷子蘊含哪些歷史文化?
    說起筷子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在熟悉不過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使用筷子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比西方使用刀叉早了一千多年。筷子在先秦時稱「梜」,《禮記·曲禮上》記載「羹之有菜者梜」。漢代時稱為「箸」,傳至明代,因為江南水鄉的漁家忌諱「蛀」的諧音,便改成了「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