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0日訊吃飯前,認認真真地,放好每一雙筷子,既是對生活的尊重,也是每餐開動前最後的儀式。
筷子從我們牙牙學語時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陪伴每個人長大。使用筷子,已經和我們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筷子,似乎一切煩惱都可以在一頓暖融融的飯菜裡消散如煙。
筷子的處世哲學
古書記載,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上,將手中的金箸賞給宰相宋璟,對他道:「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這在當時是最高的獎賞,讚賞宋璟品格剛正不阿。唐玄宗不願以錢財等世俗之物去賞賜宋璟,而是以剛直的筷子作為比喻,來嘉獎賢臣。
鄭板橋也因筷子悟出人生道理,一次聚餐時,板橋剛要用筷子夾菜,忽思量起聰明糊塗的因果關係,悟到在眾人聚餐時,應「遲一箸,退一步,當下心安」。
明代文人程良規以箸喻人,留下哲味綿長的《詠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所以說,一雙小小的筷子指導著我們為人處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禮節。
筷子的文化底蘊
中國人大多喜歡頭方身圓的筷子,它寓意天圓地方,代表對宇宙的認知;同時也是祝福一家人天長地久,和和美美。筷子長七寸六分,也富有深意,筷子吃東西飽口腹之慾,體現人有七情六慾。我們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慾,才得圓滿幸福。
筷子蘊藏著陰陽學說,一雙筷子既是整體,也是個體,整體代表的是太極,個體代表的是陰陽。用筷子時,一支筷子不動,謂陰;另一支靈活變動,可挑捻抹夾等,謂陽。而且此時這支筷子動,彼時那支筷子動,都是視情況而定,可以隨時轉換。兩者既對立又統一,反映了萬物的發展規律。
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係樸素理解。
執筷子既要方便、靈活,還要牢靠、雅觀。看一個人持筷、用筷便可知他的出身教養、品格個性以及脾氣涵養、行當職位……對於我們來說筷子不止是一種工具的存在,它串聯起舊時和現在,串聯起天南和地北,連接的是味蕾,纏繞指尖的是文明。
筷子承載著家的溫暖
一雙筷子,萬種美味,撥、挑、扒、拌、撮、戳、撕……每一次不經意間的使用,都是一次對食物和烹飪美食者的敬意。
筷子雖小,卻是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握起筷子,這似乎成了中國人從認知到成長必須的經歷。從生疏到熟練,從拿起到放下,這是一種耳濡目染,也是一種言傳身教,更是一種中國人無法割捨的情懷。
「多個人,多雙筷子。」加一雙筷子,意味著可以一起吃飯,也意味著把你當做家人一樣親近的關係。
在中國,筷子從來就象徵著家的溫暖。過年過節,家人團圓,先放碗筷,人到齊了再開飯,這是屬於中國的飯桌儀式。筷子裡儘是規矩,也都是關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