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燎
傳統企業家,有韌性!今天說的這位,就是典型。
頭二三十年,他是個地道苦農民,就沒過過幾天好日子。小時連一頓飽飯都是奢侈,當地棗樹多,他就吃棗充飢。
他不甘心,想上大學改變命運,十年寒窗卻換來高考落榜,被打回原型!
他走南闖北,好不容易通過賣棗賺了點錢,想帶著窮鄉親們一起致富,卻虧得血本無歸,欠下一屁股債,連鄉親的面都不敢見。
他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一門心思鑽進紅棗裡!死磕20年,把一顆簡單的紅棗做得花樣百出,公司市值百億,被稱為「中國紅棗教父」!
他就是「好想你棗」的創始人,石聚彬。
高考落榜去販棗,成萬元戶後帶鄉親致富,卻虧得血本無歸
1961年9月,石聚彬出生在河南孟莊鎮的一個小村子裡。
石聚彬從小的記憶就一個字,苦!他的家鄉,遍地荒丘,沒多少產糧,就適合種棗。糧食不夠時,石聚彬也和其他人一樣,「煮棗喝湯」。
窮人孩子早當家。5歲時,石聚彬就拎著小竹筐,滿村子賣饃。隨後的十多年,炸油條、趕驢車、扛貨包,什麼累活都幹過。
為了能躍出農門,石聚彬把希望都放在學習上,可1982年高考,他卻落榜了。
但作為村裡第一位高中生,他不甘心一輩子被困農村,他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村裡別的沒有,唯獨不缺棗,那就賣棗!
高考完後,他就從村委會盤下一塊棗園,專職賣棗。
話說石聚彬的確是個種棗能手,但天有不測風雲,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秋收,居然趕上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山體滑坡堵死了出村的路,他眼睜睜看著好棗全爛在筐裡。
石聚彬從小什麼苦沒吃過,他要捲土重來!次年他帶上滿滿5筐大棗到了鄭州,結果到那就傻眼了。一條街上就有七八個賣棗的,石聚彬的棗賣不出好價格,甚至根本賣不動。
3年下來,不僅沒掙一分錢,還賠錢!
1986年,石聚彬從報紙上看到深圳人愛用紅棗煲湯,靈感乍現。仔細研究後,他覺得去深圳販棗,可行!於是他湊了2000元,帶上10筐紅棗乘火車南下。
那時的火車慢啊,到了深圳,他的棗很多都不新鮮了。石聚彬乾脆來個「買一斤送一斤」,不到一周就賣光了,總算嘗到了點甜頭。
一回生二回熟,第二年石聚彬重返深圳,順利賺了2萬元,成為村裡第一個萬元戶。鄉親們聽說此事,全湧進他家,希望他帶著大夥致富,還把他選為村長!
1988年,石聚彬收了20噸大棗,租了5輛大卡車,直奔深圳,但這次他又倒了大黴!南下路上,雨水連綿,堵車不斷,耽誤了三五天才到深圳,棗有一半都發黴,有些直接爛掉。心急火燎的石聚彬趁著晴天把棗拿出來曬,又突如其來場暴雨,讓他血本無歸!
這一次,他虧了5萬,連鄉親的面都不敢見,只好摸黑回家。第二天,他就辭去村長一職,外出打工。臨走撂下一句,「還不上大夥的錢,我永不進村!」
後來石聚彬去了鄭州一家印刷廠,在那一幹5年。他肯吃苦肯學習,從搬運工一路幹到副廠長。他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存了8萬元。1993年,他回到村子,挨家挨戶把欠的錢還上。
村子裡還是那樣,遍地是棗沒人買,鄉親們一窮二白。村支書問他,「能否帶大家再幹一次?」石聚彬二話不說,辭去副廠長,回到村裡賣棗!
不同的是,這回石聚彬明白,做生意不能蠻幹。他花了4個月時間,跑遍北京、上海、新疆等十多個城市,四處調研,請教專家。
最後,他決心研發有科技含量的高品質棗,否則「一輩子就是個賣棗的角色」。
精心準備後,石聚彬返鄉承包了一家乾果加工廠,還蹭當時中國申奧的熱點,取名「奧星」(奧林匹克之星),也就是「好想你」的前身。
死磕創新和品質,賣10倍高價都有人買
那時,當地的紅棗加工廠遍地開花,競爭激烈。
石聚彬認為,要想突圍,就抓兩點,創新和品質!要比別人好,和別人不一樣!
「要是和別人一樣,只賣沒加工過的紅棗,每噸賣1000元,也就能勉強保本。」
第一次出手,他看準了中國養生市場,推出「雞心人參棗」。「別人用糖煮棗,我們用人參煮棗。」產品一經投放,3個月不到,銷售額就突破30萬!
第二次創新,他推出了「無核棗」。有一次,他聽見客戶抱怨說吐棗核麻煩,於是他召集全廠技術員開發出了一款去核器,把棗核打出來。那年他拿著兩箱樣品去了廣交會,一炮而紅,賣出了10倍於普通棗的高價!不久後,石聚彬就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
1998年,他從口香糖的形態得到靈感,開發「棗片」。當時專家不看好,說「這不就是果丹皮嘛!」
但石聚彬別出心裁,把棗片放進煙盒裡。「一看包裝以為是煙,一打開又以為是口香糖,結果一吃居然是棗。」等正式投放到市場時,棗片被搶購一空。
從此,石聚彬更是堅定了創新的決心。短短4年,他愣是開發出棗粉、棗醋、棗乾等16個系列,200多個單品,申請了近400項專利!
「贏者就是變者,變者就是勝者!」
除了不斷創新,石聚彬抓的最緊的就是品質。他認為,品質是1,品牌、營銷、廣告都是後面的0。
在早期,為了保證棗的質量,石聚彬採取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戶種棗,公司收棗。
但有的農戶為了節約成本和時間,不盡心打理,種出的棗良莠不齊,有些甚至還有農殘,這可把他愁壞了。
石聚彬思來想去,2001年他琢磨出一個新模式:公司+基地+農戶。
首先,他花巨資建起千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培養優良棗樹,再包給農民,還請專家免費培訓。
其次,禁用化學農藥,只用生物農藥。為此他專門成立了研製配方肥的部門。收棗時,只要農殘超標一次,就不再合作。
棗源有了保證,石聚彬再狠抓工藝!他花1000萬從以色列引進一條大棗生產線,每顆棗有5道清洗工序,還要機選兩次,人選兩次,接著高溫臭氧殺菌,前後得經歷20道工序才能出廠。
他說:「做產業,做的是良心,做產品,做的是道德。」
「好想你」這名字特俗?他偏愛這招牌!
雖然產品做得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石聚彬是怎麼打出名堂的?
他幹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開紅棗專賣店!
一般來說,紅棗的銷售終端應該在超市,但石聚彬覺得,超市裡以日用品為主,「除非搞促銷,否則走量很慢」。另外,回報率較低,「資金沒法回籠,就沒錢更新換代新產品。」
所以2000年春天,他在鄭州緯二路開了第一家直營店,面積140平方米。
伴隨著開店,他又出了個狠招:把店名取為「好想你」。
為了取個能讓人一眼記住的名字,石聚彬特意搞了個徵集活動,「好想你」被他一眼看中。
當時周圍人都覺得這名字「特俗」「不正經」,但石聚彬倒覺得,以往中國人太含蓄,想你卻不好意思說出口。「好想你」這名字能傳情達意,是個好名字!所以,他力排眾議,決定店名就叫「好想你」!
結果招牌掛上,「好想你」這名字就自帶營銷,徹底火了,甚至還出現「好相你」「真想你」「想念你」一堆山寨...
這輩子不幹別的,就認定紅棗!
如今的「好想你」棗,全國的專賣店有2000多家,還成功上市,成為「中國棗業第一股」,市值最高時超過110億!
石聚彬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紅棗教父」,但他還時常現身棗園,掛嘴邊最多的一句是,「我就是一個農民。」
在他眼裡,他最佩服的企業家有三全食品的陳澤明和王守義十三香的王銀良。他們在最傳統的實業中做出最不一般的事業,把不起眼的小生意做成了不起的大產業。
所以當朋友勸他開礦或搞房地產時,他一概拒絕,他說:
「每個人一生只能辦成一件事。
我不求多,就認定了紅棗,
那是我們家鄉的根兒,
也是我這輩子能成事的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