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聚師網導讀:即將邁入五月,近日有個趣味的關鍵詞走入大家視野「閏四月」。什麼是閏四月呢?我國的公曆農曆又有什麼差別呢?
在教師資格證備考中文化素養中常會考到這些常識,今天就由北京聚師網的聚師課堂帶您一起了解一下我國的農曆與公曆,加深知識儲備。
聚師課堂了解到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它是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同時考慮到回歸年的周期,採用加閏月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和回歸年的長度接近。之後把朔日作為第一個歷月的初一,兩個朔日之間間隔為28-30不等,一年共設置12個朔日。根據農曆又衍生出二十四個節氣,便於安排農業生產。古代人民在二十四個節氣的呼應下有條不紊地開展著春耕秋收。
而「閏四月」是比較罕見的存在,它是一種農曆中的立法現象,一般相隔8年或11年出現一次,最長相隔時間是38年。對於21世紀來說,「閏四月」將會出現8次,上一次出現是2012年。聚師課堂了解到今年的「閏四月」是從陽曆5月23日開始至6月20日結束,下一次「閏四月」的出現便是2058年了。可以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時間段。
說到農曆與公曆,聚師課堂了解到中國開始使用公曆是自辛亥革命之後,現如今世界都在通用的公曆真名為事格里高利曆,是以四季循環的回歸年為基本周期,無關月相變化。它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歷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是人為規定,目前為1-12各月份,28-31日不等。
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北京聚師網建議大眾不僅要多了解相關曆法知識,還要觸類旁通多去了解節氣、民俗、文化等知識,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識儲備量,從而輕鬆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