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浙江科技新聞網04月06日訊(記者 張吉 通訊員 陳登 俞振偉)每年總有一半的時間在出海,這些年,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張大海和他的科研團隊將大海當作了自己的實驗室。他們希望通過採用人工上升流的方式讓浮遊植物成長,提升海洋生產力,綜合利用起海洋這片「藍色耕地」帶給人們的豐富資源。
前不久,記者走訪了浙江大學舟山校區,張大海正和團隊成員在港工館觀察往返式波浪水槽的實驗情況,每年他都要把學校實驗室裡的大量數據收集整理好,然後隨漁船出海,在大風大浪裡逐一檢驗。
張大海介紹,通過製造人工上升流,能夠最大限度的將海底富營養鹽水體提升至海水淺層,這些營養鹽給浮遊生物提供了成長環境,可以極大地提升海洋生產力。實驗表明,人工上升流有助於作用海域初級生產力的提高,而這正是漁業尤其是海洋養殖漁業的迫切需求。
除了給海洋生物生長帶來必需的營養外,製造人工上升流還可促進海洋碳匯、抑止赤潮等的發生,為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提供了新方法。並且製造人工上升流所需的能量也來自風能、太陽能、海流能和波浪能等海洋中較為普遍的多種能量形式的綜合利用。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張大海團隊完成了「基於多能互補的中小尺度人工上升流試驗研究」項目,有效解決了製造人工上升流能源長期穩定供應的問題。針對單一常規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在大洋中不能長期持續不間斷供能的缺點,科研團隊重點開展人工上升流供能和泵氣技術方案研究,建立經濟有效並可長時間持續運行的基於多能互補的人工上升流實驗平臺,對波浪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多種能源協調利用,提高系統利用率和可靠性。同時在人工上升流裝置空間分布上,科研團隊也進行了合理優化,提高大面積海域上下水層交換效率,為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改善氣候和海洋防災減災等研究領域提供理論基礎和必要的技術支持。
據了解,在完成了省基金課題後,張大海團隊繼而申報成功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雙行程做功的浮力擺波浪能液壓傳動關鍵技術研究」、「基於海洋能自供給的人工上升流技術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等,並且已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表SCI期刊論文近20篇,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十餘件。他表示在不久的將來,舟山近海會首先進行人工上升流的測試,東海漁業資源的恢復獻計獻策。
【相關閱讀】孵化中的新技術——「浙江基礎研究進行時」系列報導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建"快速反應部隊" 幾小時可知食品安全
浙師大發現:核酸鹼基損傷或是靶向抗癌藥物研發"攔路虎"
因這項自主創新技術 餘姚機械手生產企業產值迎爆炸式增長
推動曼氏無針烏賊人工養殖 用科技手段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姜羅羅:網際網路能促進人類之間的合作博弈
外籍專家紮根中國尋找「血管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