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明年馬上三十又五了,二姑為了解決她的單身問題真的是操碎了心,但給老姐介紹了N多個她都看不上。
最近二姑朋友準備給她介紹個少有的「優質男生」,30出頭,事業單位中層幹部,有車有房有存款,人長得也還可以,文質彬彬,風度翩翩。
可是老姐就死活不同意,二姑這回終於爆發了,「xxx,你自己啥樣心裡還沒數嗎?你還看不上人家,人家願不願意看你還不一定呢!#%$&...」
老姐本來就不想二姑摻和她感情的事兒,這一頓嘰裡呱啦老姐也怒吼到,「你懂啥啊,我白羊,他獅子,根本就不合適!」
老姐說,「白羊座特別的單純跟衝動,做事情總是我行我素,獅子座也是比較我行我素的星座,兩個差不多性格的人待在一起,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美好的未來,白羊座跟獅子座都不是很懂得為對方著想,總喜歡以自己為中心。他們決定的事情從來都不會去為對方而改變。獅子座的性格太要強了,跟白羊座簡直就是雙生花。」
二姑氣兒不打一出來,「你信這麼玄乎的東西幹什麼?」
「這不和你吃齋信佛一樣?再說了,我也知道星座這東西可能不是太靠譜,但它確實算的很準啊!」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Ta們對星座深信不疑,比如有很多人總會把一些人生失意歸結為星座上。失戀了分手了歸因為星座配對指數,工作不順了工資賺少了歸因為與同事、領導星座不合,朋友不能相處了、絕交了也歸因為星座...
星座真的很準嗎?真的值得相信嗎?
這不就是在說我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們先來看下面一段描述,看看對你的人格描述準不準。
你強烈地需要他人喜歡並尊敬你。你傾向嚴格要求自己。你擁有客觀的潛能未被發揮於你的長處。你有能力彌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你有著嚴格自律的外在,內在則充滿擔憂和不安全感。你會時常質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或做了正確的事。你更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化,在受到約束和限制時會變得不滿。你為自己能夠獨立思考而自豪,在未經充分證明之前你不會接受他人的評價。你認為過分將自己暴露給他人非常不明智。有時你外向、友善、善於交際,有時則內向、謹慎並有所保留。你的一些抱負不切實際。你人生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獲得安全感。看完後是不是覺得這不是在說自己嗎?沒錯,上個世紀的人也都這麼覺得。
上述人格描述是1948年,心理學家福勒(Bertram R. Forer)給他的心理學學生們做了一個心理測試。他要求他的學生們在0(不符合自身情況)到5(符合自身情況)之間給這份概述打分。
最後結果是這樣簡短的一段文字,39位同學們打出了4.26分的平均分,即認為它非常符合自身情況。
但其實這段文字是福勒從雜誌攤上的星座書(Astrology book)裡拼湊而成的。
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福勒效應(Forer effect),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傾向於相信一些籠統又普遍的人格描述,認為這些描述符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即使這些描述模糊又空洞。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星座命理大師這麼受到追捧,因為他們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誰看了都以為在說自己。
說到這裡,就突然想到春晚小品《賣拐》的片段,「最近,你感覺沒感覺到渾身某個部位跟過去不一樣了?你想!你慢慢兒想。」邊說這還變做出了腳瘸的動作,這就是應用了典型的福勒效應。
實際上人都有這麼一種「腦補」的傾向,即把眼前模糊的不確定的現象、情況,與曾經經歷過的、真實可靠的記憶、體驗去比較。
而且給出的描述越概括,提問者表現得越篤定、權威、不容置疑,越容易取信於人。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被天價無用的保健品安利,被高額回報的理財產品吸引,被那些所謂的算命大師神奇的知道你之前得過一場大病套路。
誰說的,我就是典型的xxx星座!
等一等!說到這兒肯定會有些人站出來反駁,「我就是典型的雙魚女性格啊,比較感性,很容易和人相處,有想像力,缺乏安全感,還比較專一,所以我覺得星座是有道理的啊!」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有意思的心理學現象了,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主要是指先入為主的判斷或預言會影響人的行為,最終導致預言「成真」。
自證預言是我認為非常有趣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因為這仿佛就如各種成功學書籍和各種雞湯文所描述的那樣:你最終會變成自己所想像的樣子。
舉個例子來解釋自證預言,比如說我的一個高中同學說自己是學渣,開始的時候上課溜號打盹看大書還心有愧疚,但「學渣」心理暗示久了,這些理由就再也沒有心理負擔了,因為這時候你真心覺得,「這些課即使我認真聽肯定也聽不懂,因為我是學渣啊。」久而久之,他真的就變成了個學渣。
把這個原理解釋相信信星座的人,比如你是雙魚座,既不感性也不理性,但自從接觸了星座,你就會認為典型的雙魚座的某些特質就藏在你的身體裡,只是有的還沒有被挖掘出來,久而久之,你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性格都會按照星座的描述而發生變化,漸漸真的成為了所謂的典型雙魚座性格。
你說的太片面了,我身邊的朋友都是這樣子的
當然為了證明星座的「科學性」,還有很多人會拿身邊的朋友和親人舉例,但事實上,當一個人選擇支持星座理論的時候,他就已經進入了一個思維誤區。
這個誤區就是確認偏差。「人們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而往往忽視那些有悖於自己觀點的事實。簡單來說,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
我自身就有過這樣的確認偏差。上大學的時候處了一個女朋友,開始的一個月裡各種膩歪,各處撒狗糧,好不甜蜜。
有一次我給她發微信,沒回,我覺得可能是有事兒吧,可過了10分鐘,還是沒回,過了1小時還是沒回...於是我有點著急,打她電話,沒接,連續打了10幾個,還是沒接,我這下慌了,瘋狂的進行心理活動:她是不是不想理我了?她是不是知道我和我班上另一個女生發微信了?她是不是看上別人了?
我急切的尋找關於她的消息,發現她的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發現了我人人主頁她留下的瀏覽記錄,點進去發現她的主頁訪問需要驗證身份...我想她肯定知道了些什麼,這些足夠證明我的猜測了!她真的是不想理我。
晚上快斷電的時候,她總算接了電話,但我發現她的語氣不冷不熱。簡單聊了幾句,問她為什麼不回消息不接電話,她說我現在心情不太好,不是很想聊天,有什麼事明天再說吧,然後就悻悻掛了電話。
我徹底慌了,腦子裡瘋狂的腦部我們分手的畫面。但後來,你才從她室友那裡知道,是因為她家裡出了點事,她心情不好。
所以當我因為女朋友不理我而想到各種原因時,就會以這些原因為基礎,瘋狂的尋找支撐自己想法的證據,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實情況。
比如再拿相信星座的人來講,由於你本身就相信處女座等於完美主義,那麼你在觀察周圍的處女座朋友時,就只會記住他們那些吹毛求疵的細節,而下意識的忽略其他細節。
這會導致,不管你身邊什麼星座的朋友,你都會認為ta具有那個星座的典型性格,這也進一步加深了你對星座的追捧。
自認為星座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並不是想讓所有人牴觸星座,因為星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算是一種「信仰」吧,了解一些星座會增加你與人社交的話題性,拉近你與他們的關係,工作中、生活中還是有好的作用的,畢竟卡爾榮格也經常運用佔星來啟發思考。
信不信星座是個人的自由,但千萬別以星座來斷定人的品格和行為,因為這未免有點太「草率」了。
有很多人會將星座和心理學混為一談,但星座和心理學是不同的,婉約又嚴格的來講,星座和心理學並不是互相證明的關係,它們是同一個問題上的兩種思路。
所以希望那些打著「心理」佔星的旗號,濫用心理學名詞概念,利用相似的效應,等著虔誠的信奉者做貢獻的人們,用一點良知也為自己好好的佔一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