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內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樣的家庭,希望你家不是

2021-01-13 興智家庭教育官方

前幾天,小姨和我說過完端午節面臨一個很糾結的問題。因為家裡的一些特殊情況,不得不把上六年級的女兒放到舅舅家由外婆幫忙照看。送女兒到外婆家後,自己就去外面開始半年的奔波了。生活中因各種原因,父母與孩子分開的例子多如牛毛。

今年三月份,政協委員劉利民就留守兒童進行了講話,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再次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劉利民說,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生活沒有來源,而是缺乏親情關愛,政府要採取兜底政策,落實到縣和鄉鎮,使每個孩子都有學上。「希望父母有可能,帶孩子去打工,我們提供服務。」

對此,不少網友也根據了自己的經歷,給出了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我大大大程: 最有感觸的就是每每看到父母要外出時,和孩子們一把淚一把涕的告別,今年過完年這個場景又出現了好幾次,酸酸的,總在想什麼時候才能沒有這種場面,一家人能夠安安穩穩在一起。

@orz夏笙:以前我小時候沒人帶,我爸媽帶我去打工地讀書,那一學期的學費都可以夠我在老家讀十年的小學了,加重經濟負擔的同時,依然會得不到照顧,因為父母要拼命賺錢會沒時間管我。

@昀華不絕:現在有多少城市裡的小孩紙缺乏與父母長輩之間的相處?孩子小的時候,有些事根本搞不懂而且自己也說不明白,這時候就更需要父母長輩的關照陪伴和教導,有些事並不是要從小做起就可以,而是要從父母就開始做起,不過這樣家長壓力太大

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我們都是希望可以一家人安安穩穩的在一起,但是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即使知道這對孩子的身心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國家現在已經開始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為健康快樂的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而在孩子成長初期,能給孩子最好心理呵護的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親戚,而是父母。

來源網絡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新聞,某大型公益活動,選了57名留守兒童區杭州、上海和爸媽團聚。其中一個小女孩的爸媽竟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可以讓她奶奶一起過來不?娃兒認不到我。」

原來女兒出生沒多久就交由爺爺奶奶撫養,夫妻倆就在杭州務工,因為各種原因,居然六年沒能回來和女兒團聚。

這是多麼諷刺又可悲的一件事,做父母的長期努力的在外工作,拼命的想給孩子一個好的物質條件,甚至都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說話長牙、認人識字的,唯一的聯繫就是電話,於是因為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記憶中沒有爸爸媽媽的影子,只有那個過年過節給自己買玩具和新衣服的叔叔阿姨,父母成為孩子眼中的陌生人。

說實在的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是十分震驚的,父母用辛勤的工作,換來孩子眼裡的陌生感和幾張生活的票子,真的值得嗎?而父母們,你們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嗎?

有人說,生活很苦,把孩子放在家裡是迫不得已,但是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把孩子留在身邊的父母,為什麼他們寧願再苦再累,也要自己親自陪伴孩子。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給孩子的愛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是引導孩子前進的那束光,是任何金錢物質都比不了的。

來源網絡

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看到親戚家多了一個4歲的小男孩,那孩子一見我們就跑,叫他吃東西就伏在門邊盯著你,怎麼叫都不敢過來,你一靠近他,他就跑,親戚說是一個侄女的兒子。因為孩子的父母在外面務工,沒時間照顧,就把這孩子寄養在這邊,今年過年都沒有回來。

吃飯的時候那孩子像個小大人一樣,乖乖的端著碗筷在旁邊的凳子上吃飯,不吵不鬧,看到其他的孩子玩,就一個人站在邊上看著。飯後,大人們逗小孩,有人問他,5+1等於幾,他低下頭掰了掰自己的小手指,怯怯的說等於7,大人們哄堂大笑,其他知道答案的小朋友說錯了錯了。「他平時就這樣,腦子笨,不要逗他了。 」親戚輕描淡寫道。只見那孩子低著頭,臉漲的紅紅。沒有哭也沒有鬧。親戚家本來就有兩個孩子,可是這兩個孩子時常在爺爺的懷裡蹦來蹦去,這個「外來」的他只能是小心翼翼了。我總是會時不時的發現,小小的他竟然超乎常人的懂事。他就這樣被貼著標籤。有著和自己年齡不符的懂事。

來源網絡

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心理怎麼可能健康的起來呢。生活中也有很多案例證實過,很多問題孩子,小時侯都常常表現出壓抑性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們的問題就報復性地出現,容易出現反社會人格,叛逆,形成壞的癖好等等。所以為人父母,能把孩子留在身邊的,再苦再累也應和孩子在一起。因為這個時期給孩子的愛真的會溫暖一生。

記得戴安.倫曼斯有一一首小詩寫到: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建立自尊,再決定蓋房子。

我會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

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

可惜的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不能迴轉,更不能重來。有些事情,錯過了就真的錯過了。其實父母這個詞是一個有溫度的存在,而不是冷冰冰的代名詞,所以不要等到有一天捶胸頓挫的教訓孩子時,內心最後悔的是當年沒有好好養大孩子,想要重來一次就好。

相關焦點

  • 我離婚了,孩子以後會自卑嗎?單親家庭,也能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由於性格的不和我國的離婚率在逐年的增多,單親的孩子也相應地在增多。很多單親父母開始擔心,孩子的人生軌跡中缺少了一部分本應該屬於他們的東西,大多數孩子不是生活在爺爺奶奶家;就是生活在姥爺姥姥家,他們或是見爸爸多一些;或是見媽媽多一些,孩子只能享受到一種愛,對他們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種隱患在上小學的時候特別明顯,如果孩子開始自卑了,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 孩子性格內向,不願說話怎麼辦?4P法讓你發現內向孩子的優勢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許多次,東東變得越來越沉默了,姑姑常常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對於東東內向的性格很是著急,卻找不到得當的方法來引導東東,每天只能靠嘮叨、訓斥與東東單方面交流。其實很多家庭裡都有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不願展示自己,常常被人忽視,被家人責怪。
  • 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測一測你的自卑來自什麼地方
    A一顆無葉子的樹B一群蝴蝶C一個美女D草地鋪成道路選擇A的人,你的自卑來自於你的家庭可以說你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當中,你小的時候你的家庭條件非常的差,你的爸爸媽媽都是社會的底層民眾,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也只能夠維持家庭的日常開銷。他們為了生存根本沒有時間管你,你總是穿的髒兮兮的,像一個小乞丐一樣。小夥伴們都非常的討厭你,經常欺負你,他們玩耍從來不帶你。你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你買過禮物,你只能羨慕看著小夥伴們玩著最時新的玩具,吃著零食。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自卑、內向、逃避,我該如何拯救自己
    01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想法?社交因素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來的,我們個體無法避免與他人產生聯繫。我們往往無法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而被自己騙到,以為自己內向就不需要社交。內向的人更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來滿足自身內心的需求。沒有認識到自身對於社交的需要,但又害怕別人親近,只會讓自己的情緒更糟糕。逃避帶來的心理感受就是如此矛盾,既想社交,又害怕面對別人,遇見與自己親近的人,都會下意識地逃避。
  • 內向,自卑,社恐,你還在這樣評價自己嗎?好好認識一下自己吧
    相信幾乎每一個人都給自己下過這樣的人定義吧:我是一個內向不愛說話的人,我很自卑,我不喜歡和別人說話,在別人面前我會很害羞,我大概是有社交恐懼症吧,我懷疑我有抑鬱症,我好像要自閉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很多人都做過什麼性格小測驗,測一測你是不是抑鬱了等等諸如此類的問卷吧,而大部分人做完後都會覺得,這個內向的人,抑鬱的人,說的不就是我嘛。
  • 內向壓抑誘發「神經質人格」 嫉妒自卑或由愛生恨
    從媒體披露的李磊殘殺親人的過程及行為動機,專家認為,正是神經質人格壓抑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才會造成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的家庭兇殺案  所謂神經質人格,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在先天氣質和後天教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以焦慮、自我壓抑或自我否定的形式,以主觀想像的方式,滿足人生重要需求為特徵的性格類型。
  • 家庭教育學院 | 孩子性格內向,就不要強迫他做這幾件事了!
    內向者的能量大多來自內心世界,如思考、觀念、情緒等。他們更多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思想上,非常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擅長反省自己,容易沉醉在思緒中。  最後,給內向娃的父母一些教育建議  如果孩子確實性格比較內向,千萬不要想著去改變他,而是接受他,要看到孩子身上的獨特之處,內向的孩子,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 父母這三句話不離口,孩子早晚會變得懦弱又自卑,很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性格不同的孩子,或者性格很古怪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性格其實大多都和家庭有關係,畢竟孩子從小接觸最多的環境就是自己的家。特別是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受到父母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而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好好的教育孩子,不要讓孩子的性格從小就扭曲,或者心裡特別的自卑。
  • 不同家庭成員陪睡,會給孩子性格帶來不同影響,你家屬於哪種?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多一點關愛,這樣孩子才能親近你,那些對孩子冷淡、不耐煩的父母,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大多孤僻自卑。在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的是陪伴,有的父母會陪孩子一起睡覺;而有些父母下班回家晚,會讓老人陪孩子睡覺;還有的孩子很早就自己睡了。
  • 該怎麼改掉自卑內向的性格?
    在這個我們每天避免不了的要隔著屏幕跟別人聊天的時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了社交恐懼症,而這部分社交恐懼症中,自卑內向的人卻佔到百分之七十。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己的不滿,也就是自卑心理,輕微倒沒什麼,可是嚴重了,在生活或是事業又或是感情上,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 孩子內向是性格缺陷?家長別再亂「貼標籤」,三點優勢助力成長
    通常情況下,「假內向」的孩子在家裡比較愛說話、平時也喜歡跟朋友出門玩耍,而「真內向」的孩子往往在家裡說話也很少,在外面也只會做一個傾聽者。所以,你們家的孩子是「真內向」還是「假內向」?快來自查!孩子內向是「性格缺陷」?異議!
  • 孩子不會交朋友?用好內向孩子的交友指南,幫孩子跨出第一步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樂觀開朗,陽光向上,那麼相信這位家長是一位很幸福的家長,那如果你的孩子自卑膽小,不善交際內向,那你是不是為此在煩惱呢?無論是一個外向的孩子或者內向的孩子,這些都是孩子的一個性格,之前有一個偉大的學家說過,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主要來自於情商,所以突然覺得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算孩子本身性格內向,但是孩子情商高,懂得交往禮儀,那麼這個孩子就已經在情商上贏得別人了。
  • 孩子的「面相」,隱藏著夫妻關係,難怪顏值高的孩子家庭幸福
    不過,孩子們的成長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尤為明顯,而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卻會讓孩子的臉上多了一抹令人心疼的「老成」。於是人們會發現,家庭幸福的孩子大多長得更漂亮可愛,因為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眼裡總有愛的光。
  • 父母讓孩子難堪,就是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他
    女孩媽媽聞訊而來之後,告訴民警其實女孩平時非常乖巧,而且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是自己對孩子教育方式不對,才導致孩子如此內向自卑。01什麼是貶低式教育?貶低式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打壓,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優點,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習慣性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並且得出的結論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這對孩子無疑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冷暴力,當父母用各種侮辱性的語言去貶低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其實已經遍布傷痕。如果孩子長期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失去進步的方向,成為一個自我壓抑的人。
  • 讀完這篇文章,你還會認為你是內向性格的人或內向性格不好嗎?
    即使你的性格更偏向於內向型,但也不要對內向型性格有一種偏見的。就是認為這個內向就是不好的,內向型性格的人就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內向型性格的人就不能當領導,不能這樣想!其實很多時候,比別人接受自己更難的,是我們自己首先要接受自己,你自己接受了你自己,你才會有自信,才會有內心的平靜。性格內向的人,其實內心一般都會比較自卑。
  •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他們的家長時常會焦慮,孩子這麼怕生、這麼內向,今後怎麼辦?在人際關係上,會不會遇到困難?對他以後的發展會不會產生大影響?於是,家長們想盡辦法帶孩子多接觸別的小朋友,創造機會當眾表演,都發自內心的希望孩子能活潑一點、外向一點。不不不,不要這樣。簡單地劃分「外向」和「內向」,根本就是對孩子的誤解與偏見!
  • 孩子內向不可怕,怕的是養成「迴避型人格」,家長要知道早預防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有些比較外向。這都不傷大雅,內向也是性格的一種,是健康的性格。 但是很多家長都錯把「迴避型人格」當成了內向。 內向的孩子,雖然很安靜,和人說話的時候也比較害羞,但是在表達自己這件事情上,絕對不遜色於外向的孩子。
  • 如何分辨孩子是內向還是「迴避型人格」?家長可以從這些表現入手
    文丨艾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許多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的外向活潑一些,在遇到生人的時候不要總躲在自己的身後,而是能夠更加大方地去打招呼。(3)沒有安全感一般來說,迴避型人格的孩子,他所處的環境都是缺乏關愛和陪伴的。孩子的安全感本身就是來自於父母,父母如果缺少對於孩子陪伴孩子自然就會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