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貶低式教育」?父母讓孩子難堪,就是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他

2021-01-18 寶寶好萌

在我國,似乎很少能夠聽到父母對孩子的稱讚,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父母更多的是採取貶低式教育,甚至喜歡在公共場合對孩子進行訓斥。

因為父母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羞愧,才能夠長記性,能夠激勵他們更好的進步。

2019年8月1日,懷化鐵路公安處張家界站派出所接到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警務協助,一名12歲少女離家出走。

後被K1473次襄陽至湛江列車乘警找到,需要張家界站派出所民警予以協助,將該女孩臨時安置。

女孩性格非常內向,起初並不願意和民警過多的交流,直到聊到她喜歡的寵物時,女孩才慢慢敞開的心扉。

她說自己感受不到一點媽媽的愛,雖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學習,但是不管成績如何,哪怕是在班上位居前列,媽媽都不會滿意,甚至覺得她不爭氣,讓媽媽臉面無光。

女孩媽媽聞訊而來之後,告訴民警其實女孩平時非常乖巧,而且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是自己對孩子教育方式不對,才導致孩子如此內向自卑。

01什麼是貶低式教育?

貶低式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打壓,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優點,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習慣性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並且得出的結論永遠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

這對孩子無疑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冷暴力,當父母用各種侮辱性的語言去貶低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其實已經遍布傷痕。

如果孩子長期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失去進步的方向,成為一個自我壓抑的人。

02為什麼貶低式教育層出不窮?

自謙而敬人,這是我國一直流傳下來的美德,但是現在卻被很多父母所誤解,認為只有對自己的孩子管教嚴格,甚至刻意貶低,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心和負責。

有的父母為了激勵孩子,會想盡辦法用侮辱性的語言教育孩子,以為這樣會讓孩子因為羞恥而努力,能夠達到父母希望孩子進步的初衷。

只是這些惡語相加很多時候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一點好處。

1、貶低式教育讓孩子無比自卑

美國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種,但要替孩子重建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父母貶低孩子的過程就是孩子自尊心逐漸喪失的過程,在父母貶低式的教育之下,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大減弱。

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孤僻,不願意和他人交流,久而久之會形成退縮型人格,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

當然也會產生另一種極端,那就是孩子心中充滿了怨恨,但是他們會一直壓抑自己,直到遇到導火索點燃他們心中的怒火,孩子便會瞬間爆發。

他們的性格會越來越暴躁,甚至越來越叛逆,導致孩子做出傷害自己乃至危害社會的事情。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宋慶齡

2、孩子也許比父母想像的更脆弱

父母對孩子的貶低式教育,其實就是給孩子的一種難堪,就等於把自卑和痛苦送給了孩子。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也許並無惡意,只是希望用較為嚴厲的語言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產生羞恥心。

這樣孩子為了不被父母嘲笑,也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以此來回應父母對自己的無視。

然而這只是我們所能想到最好的結果,很多時候孩子的抗壓力遠遠沒有父母想像的強大,畢竟受到年齡的影響,孩子的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

這使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甚至有時會非常脆弱。

於是我們才會聽到看到越來越多讓人心痛的事情,當父母把孩子的自尊任意踐踏時,其實也就是踐踏了孩子的人生。

不要總是說孩子是玻璃心,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才會導致不良的後果出現,否則又怎麼會有"人言可畏"這樣的詞語呢?

03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1、學會以身作則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也曾經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很多時候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映射著父母。

當父母對孩子有所不滿時,很有可能是因為無法接受自身的問題,所以才會把這種壓力轉接到孩子身上。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接受孩子,父母必須學會以身作則,讓自己更優秀,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當然父母也要勇於接納不足的自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孩子。

2、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俗話說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孩子如此父母也是如此。

作為父母,應該善於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要總是拿孩子之間進行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獨立個體,所以也就不存在可比性。

多發現孩子的優點,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為優秀,因為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更有自信,這便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孩子越來越優秀,父母越來越認可。

所以把目光從孩子身上的缺點拿開,也許孩子會進步得更快。

3、給孩子多一點耐心

父母要適當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從惡語傷人轉為溫和包容,和孩子進行真正心與心的溝通。

正如南風效應一樣,溫柔的方式也許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接受,只有他們發自內心的願意努力願意進步,才有可能越來越優秀。

做一位合格的傾聽者,嘗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

這絕對比貶低式教育對孩子更有效果,能夠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自由而又健康的成長。

相關焦點

  • 33歲女大學生啃老十年,父母貶低式教育,終讓孩子一事無成
    文:育兒十月說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想要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打擊他在中國家庭中存在的一個教育弊端,那就是貶低式的教育,大部分的家長從來不會主動誇讚孩子的優點,更多的是用語言暴力來傷害孩子01父母貶低式教育,終讓孩子一事無成央視有一檔節目,採訪了一個33歲女大學生在家理直氣壯啃老了10
  • 不屈不撓的信念,是父母送給孩子的人生禮物
    如果有一天在路上碰到狼,你就別動,正面盯住他。翹翹你的小鬍鬚,亮出你的牙齒。你會看到他扭頭就逃,快得像一陣風。」這就是狐狸的信念。面對困難困境,勇敢面對,不逃避,不屈不撓的信念,是列那送給孩子人生的禮物。1 .《狐狸列那的故事》,法國作家貝納著,韋得福譯,是一部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森林、河流、莊園、草地,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動物們個個性格鮮明,活龍活現。
  • 孩子出現這7種行為,說明從骨子裡就自卑,父母要及時察覺並糾正
    於是有了孩子以後朋友也十分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培養,他總是鼓勵孩子去嘗試,在孩子成功的時候第一個為孩子喝彩,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找出孩子其他的長處鼓勵孩子。 舟舟並沒有因為這種教育而變得自負,他也懂得能力是自信的資本,做的不好的時候他也會理性分析問題,不斷提升自我。
  • 40歲女子長期尿床,只因父母的一句話: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被如此當眾揭短的孩子,不會記得任何的教訓,他的內心只會充滿痛苦和羞恥。 02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5歲的小女孩,晚上睡覺不小心尿床了,第二天遭到了父母的訓斥:「你2歲起就不尿床了,現在都5歲了,怎麼反而越活越倒退了。」
  •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的語言暴力是自卑的「催化劑」
    性格不同的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孩子樂觀自信,落落大方;有的孩子自卑內向,沉默寡言。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性格差距呢?其實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尤其是當孩子害怕時,父母會用嚴厲的呵責,希望他們勇敢大膽。殊不知這種嚴厲的呵責,是孩子自卑的"催化劑"。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有句話說,自信樂觀的孩子,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人生的路途會更加坦蕩。然而,當代社會很多孩子在偷偷自卑自閉,父母卻並未察覺,只是以為孩子是性格內向。殊不知,父母的不察覺和不作為,讓孩子在今後的人生路途中艱難前行。
  •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很差?是教育方式出了錯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內在矛盾的反映,提醒父母教育出現了錯誤 在教育孩子時,許多父母也是摸石頭過河,因此有必要學習更多以找到適合他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 許多父母發現,孩子小的時候很喜歡與父母在一起,他們喜歡表達和講話。
  • 常被父母打擊貶低的孩子,將來會變成啥樣?有個創傷可能伴隨一生
    這是因為一個人在最初階段對於自我的認知是來自最親近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最為親密的人,因此會對爸爸媽媽給予的評價深信不疑,如果爸媽貶低、打壓娃,那麼就容易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從而慢慢萌生出自卑的心理。且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潛意識即命運」,父母打壓、貶低等類型的話語會逐漸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並驅使著娃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前進,最終成為事實。
  • 大部分父母為何如此喜歡貶低孩子?
    竟然在父母面前,我永遠活得像個醜小鴨一樣,那我就應該是醜小鴨,這二十多年的人生裡面,在父母的語言呵斥下,我活得很自卑,我一直認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我就是這樣差勁的人,長期的這種心理讓我沒有自信心,甚至讓我感覺出生下來就是個錯誤。這種認知在很長時間保留在我心裏面,很多時候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做得好一點是應該,做得不好是正常。細細思考一下,為什麼家長會喜歡貶低自己的孩子呢?
  • 心理學:孩子的這幾個表現越明顯,暗示他內心越自卑,父母要警惕
    原來成成讀書之後,自己的父母老是喜歡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無論是學習還是興趣才藝,大到考試小到字體,通通都可以當做成成父母拿來比較的對象。成成覺得這種比較像是一塊無形的石頭壓在了自己身上,但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失望,成成還是很努力學習。
  • 孩子不肯和父母溝通,是什麼讓他對我們「閉上嘴」?家長要自省
    不少家長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自己的盼望下逐漸長大,本該迎來和孩子並肩交談的時光,然而孩子卻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交流,或者對自己愛答不理。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叛逆到了,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岔子。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時代在變,孩子在變,如果父母的育兒理念和教育方式一成不變、固執守舊,不去看到並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那麼,必然會養育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專家陳默說,現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論和問題需要面對,首當其衝的是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新時代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徵呢?
  • 父親當街毆打女兒:懂得給孩子留「面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此前,廣東團省委、團河源市委已介入,並對張某進行了法制教育,引導他正確管教女兒,同時還對孩子進行了心理疏導。孩子在成長路上犯錯是難免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也是很常見的。但像張某這般「人前教子」的方式,會使孩子感到難堪、失去尊嚴,也會暴露出家長在教育方面的「無能」。人人都希望被尊重,人人都想要被理解。
  • 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所以現在的父母努力工作,賺錢、就是為了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要進入最優質的學校,所以父母們不惜花費重額資金把孩子送入這些名貴學校。那麼那些沒有上名貴學校的孩子就不會擁有優秀的人生了嗎?現實生活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非是選擇名校,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學歷的母親,卻教出最優秀的孩子。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懦弱自卑,多半與父母的這4種「性格」有關!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容易,但養出自卑、懦弱、畏手畏腳的孩子,卻很簡單。 雖然很多家庭,花大把的錢在孩子學習成績上,但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卻投入很少,而這些都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有很多孩子,或多或少性格上的缺憾,就與父母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 父母這三句話不離口,孩子早晚會變得懦弱又自卑,很現實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教育,可以說孩子的成長好壞跟父母有密切的關聯,畢竟家長是孩子第一任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性格養成給父母也是有很大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些性格不同的孩子,或者性格很古怪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性格其實大多都和家庭有關係,畢竟孩子從小接觸最多的環境就是自己的家。特別是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受到父母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而惡語傷人六月寒,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好好的教育孩子,不要讓孩子的性格從小就扭曲,或者心裡特別的自卑。
  • 父母頻繁吵架,最痛苦的還是孩子
    第09節–家庭矛盾不斷使孩子變得自卑壓抑作者:蔡銀兵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張詠波(化名),總是喜歡獨來獨往,也從不跟其他同學一起玩鬧。當其他同學主動邀請他一起參加集體遊戲時,卻遭到了張詠波的拒絕。老師對此也沒少鼓勵過他,讓他多跟同學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但似乎沒有什麼進展,張詠波的內向與沉默,就好像一尊紮根於深土的石柱,風吹不動,雨打不倒。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也私底下告知了張詠波的母親,說孩子有些孤僻不合群,希望引起注意。母親得知後,也見怪不怪地點了點頭。其實在家中的張詠波,就跟在班級裡一樣,也總是一副孤僻沉默的樣子。
  • 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多少孩子事情沒弄清,已經扛不住父母的怒火
    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進行理性的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犯的是什麼錯,反而讓孩子覺得委屈和壓迫,完全是迫於父母那種氣勢才認錯的。這樣的認錯當然不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孩子天生「長腳趾」被嘲笑,媽媽這樣教育,不自卑反而引以為傲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都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看著剛出生的孩子有著跟自己相似的外貌特點,不少家長都會覺得開心與自豪。但是小王最近很煩惱,自己的寶寶身體健康,就是遺傳了自己腳趾長得比手指還長的特點。
  • 原生家庭潛意識:童年時期有過這三種經歷的人,骨子裡相當自卑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標「。埃裡克森認為兒童之所以會有勇氣去追尋目標,主要是因為父母給予寬鬆的環境使孩子不會因為害怕懲罰而恐懼,或者未實現目標而愧疚。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個階段孩子由於開始在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孩子是否可以完成學習決定了孩子自信和自卑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