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節–家庭矛盾不斷使孩子變得自卑壓抑
作者:蔡銀兵
剛進入小學一年級的張詠波(化名),總是喜歡獨來獨往,也從不跟其他同學一起玩鬧。當其他同學主動邀請他一起參加集體遊戲時,卻遭到了張詠波的拒絕。
起初,老師覺得可能是剛進入學校不久,還沒有適應學校的環境所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半個學期下來,張詠波依然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就像剛進入班級的第一天那樣,絲毫沒有改變。
老師對此也沒少鼓勵過他,讓他多跟同學交流,多參加集體活動。但似乎沒有什麼進展,張詠波的內向與沉默,就好像一尊紮根於深土的石柱,風吹不動,雨打不倒。
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也私底下告知了張詠波的母親,說孩子有些孤僻不合群,希望引起注意。母親得知後,也見怪不怪地點了點頭。
其實在家中的張詠波,就跟在班級裡一樣,也總是一副孤僻沉默的樣子。有時候父母叫他都懶得答應一聲,不論大小是非,張詠波始終持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仿佛外界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即便是朝夕相處的父母親,都不是很了解他。
自從母親參加家長會那次得到了老師的提醒之後,便在一個周末帶著張詠波去進行心理諮詢,看看孩子有沒有什麼心理問題。
在諮詢師詳細的了解下,原來張詠波的孤僻與沉默,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家庭氛圍有關。在家中,父母幾乎很少與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許多時候,父母都是用權威式的語氣命令孩子,使得孩子不敢表達內心的需要。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抑制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人際互動,往往是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的再現。在家中處於被動位置的孩子,進入學校或走上社會以後,也會用消極被動的態度來應對周遭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張詠波進入學校後,表現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