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公共場合玩耍時,看到有些孩子說話非常斯文,待人彬彬有禮,腦海裡頓時就會閃過一個念頭:這孩子真有修養,肯定是家教不錯。
隨即對孩子變得很有好感,甚至越看越覺得其可愛。反之,看到那些蠻橫任性、不講道理的孩子,心裡頓時會產生反感,對其父母也表示同情和遺憾。
周末玩耍時,菲菲在小區遇見同事帶著孩子在路邊,就停下來打招呼並聊了一會兒家常。
同事羨慕地說:「你家的位置好啊,整天都能曬太陽,不像我家面向西邊,冬天特別難受」。菲菲好奇的問:「哪個方向呢?」同事用手一指,菲菲順手指了一下:「哦,是那裡嗎?光線還不錯的。」
同事3歲的兒子站在一邊,見此情景趕忙跑到面前,抓住媽媽的手奶聲奶氣地說:「有話好好說,別吵架啊。」 菲菲不明究底,同事卻笑了:「乖寶寶,我和阿姨在看太陽公公在哪裡,沒有吵架啊!」
孩子聽了臉一紅,最後笑著跑開。
原來孩子看見兩人指手畫腳,以為是在吵架呢,所以趕忙跑來勸阻。雖然鬧了一個小烏龍,但小小年紀就有是非觀念,知道吵架不對,這樣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那麼,孩子能聽懂大人說的話嗎?
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眼色。現在的孩子都是鬼靈精怪的,他們在父母的身邊時,也許是在一旁獨自玩耍,也許是在相互打跳,都以為他們的注意力都在玩耍上。
其實,這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孩子經常與父母在一起,因而經常都在留意和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甚至是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只要在2歲以上基本能聽懂成人的語言,還會模仿成年人的語言和行為。
一些年齡很小的孩子即使聽不懂大人在說什麼,但他能通過成人說話時的語氣、表情和動作做出大致的判斷,而且基本不會太離譜。
很多人都以為孩子年幼,很多事情都不懂,因而在孩子面前說話比較隨意,行為表現比較放縱,甚至是一點也不注意,這是極不可取的。
在不少的家庭裡,父母說話的聲音比較大,行為比較豪爽不拘小節的,其孩子也會明顯地帶有這種特質。
父母的言行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還會影響他今後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對其世界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讓他從小就受到不良的影響。
父母應該怎樣跟孩子說話呢?
1、注意語氣要溫和
在陪伴孩子時,不管是日常交流還是講道理,父母要把自己化身為一個同齡的孩子,沉浸在孩子的語境中。
要用比較溫和的語氣,語速要有意識地放緩放慢,不能說得太快甚至像吵架似的。這樣可能會讓他產生誤會,也會被過激的語言嚇壞。
2、注意語言要簡單易懂
在與孩子交流時,畢竟孩子的年齡不大,如果說得比較深奧,難免讓他不易理解,自然也就聽不懂。
簡單、通俗和形象的語言,能讓孩子在短時間內很快明白,也能進一步加深印象,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3、注意動作要溫柔
在給孩子說話時,還要注意表達的方式。
既要講道理,獲取他的認可,又要耐心細緻,注意循循善誘。在加強語言表達時,不能有過強的肢體動作,更不能有暴力傾向,這可能讓孩子產生誤會。
有話好好說,這既是一種說話的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一種修養。
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不僅性格陽光自信,為人處事比較溫和,將來走向社會後,其良好的修養和處事態度,更能受到同事和朋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