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
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
如果互動關係不正常,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
那麼,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01
愛自我否定的孩子,童年經歷了什麼?
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
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要是任何關係出現運轉不正常,那麼系統就會紊亂,甚至會塌掉。
小時候,我父母經常吵架,而且吵得非常兇。
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回想童年,有一個核心記憶總是揮之不去。
這個場景數次入夢,將我哭醒。
那時,我家住在一個二層小樓的第二層。
從一樓到二樓,有兩段臺階,第一段臺階有九級,第二段臺階有八級,中間是一塊見方的踏步平臺。
樓梯的盡頭是我家的大門,門上有四塊透明玻璃。
那樓梯的結構我爛熟於心,一共十七級的臺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數兩遍。
中午和下午放學後,走上通往家門口的臺階時我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
我會躡手躡腳地,一級、一級走過前九級臺階,右腳踩在踏步平臺上,兩隻手扒著樓梯拐彎處的牆壁,小心翼翼地探出頭去,看大門上的玻璃還完好嗎?已經碎了嗎?
探頭去看的瞬間,我心裡好害怕,害怕看到一地的碎玻璃渣,害怕看到四塊玻璃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的無情樣子。
有時候,我會在心裡跟自己打賭,賭那幾塊玻璃沒碎,有時也會賭玻璃碎了,假如沒碎就像中了大獎一樣開心。
放學後的那頓午餐或晚餐能否順利吃上,取決於我那一探頭的觀望。
完整的玻璃會讓我像只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著走上去開門,不完整的玻璃則意味著我沒飯可吃,可能還要坐2路電車去大姨家搬救兵……
家庭系統呈現出一種三角關係。父親、母親和子女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第一序列關係。
他們是家庭中最有話語權的兩個人。
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家庭關係最初的圖景,也決定著家庭關係的運轉是否正常。
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
吵架的時候,父母雙方各執一詞。
孩子會看到,爸爸不同意媽媽說的,媽媽也不同意爸爸說的,兩個人你來我往地爭執,面目猙獰,好像下一秒就要扭打在一起。
這樣的場面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世界末日,會感到極度恐懼。
有時,我和早早爸爸都沒有吵架,只是說話聲音稍微大一點兒討論事情,早早就會說:
「你們別吵了。」
由此可見,孩子對於父母的關係是很敏感的。
如果父母雙方在吵架過程中還發洩情緒,貶低、攻擊對方,甚至捎帶上孩子,那後果就更嚴重了。
比如:
「你看你兒子這麼懶,都是遺傳的你!」
「你看你兒子考得這麼差勁,都是你平常給慣的!」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找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這樣的父母關係出現,說明這個家庭系統運轉已經出現了問題。
因為在家庭三角中,父母的連接坍塌了。
對於孩子而言,他天然地知道自己的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媽媽。
如果媽媽貶低爸爸,他的一半就「暗」了,被否定了;
如果爸爸也貶低媽媽,孩子的另一半也「暗」了。
當孩子長久地生活在整個人被否定的環境中,就會導致極度的自我否定。
02
為什麼孩子不自信?
這不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要去家庭系統裡找原因。
父母之間有沒有互相貶低?有沒有不過腦子,隨口就說一些傷人的話?
如果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連接斷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自信從何而來呢?
但是,話說回來,夫妻相處,沒有衝突和矛盾是不可能的。
如果實在沒忍住,當著孩子的面和父母吵架了,該怎麼補救呢?
我們要跟孩子做解釋說明。
因為吵架時的語言通常是極具破壞力和攻擊性的,孩子會特別恐懼,覺得天都要塌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是一根柱子,媽媽是一根柱子,兩根柱子撐起了他的一片天。
突然間,柱子坍塌了,孩子是會產生幻滅感的,覺得世界就要毀滅了。
所以,等到家庭成員情緒都平穩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復盤,做解釋說明。
03
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可以分三步:
第一,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對方道歉。
承認自己的語言或行為有一些過激,這是不對的。
這也是在給孩子做示範,雖然做錯了事,但是勇於承認錯誤,積極改正。
第二,父母雙方跟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在吵架的時候,聲音非常大,甚至說出了傷害對方的攻擊性語言,那麼,父母兩個人都要跟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
比如,可以說:
「對不起,寶貝,剛才嚇著你了吧?爸爸(媽媽)剛才情緒不太好,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我做的不對,以後一定注意」。
第三,和孩子解釋事情的經過,說清吵架的原因和結果。
比如:
「爸爸媽媽剛才是在爭執一件事,這件事我們已經說清楚、達成共識了。我們同意了媽媽的方法(或者爸爸的方法),又或者,我們商量出來一個新的處理方案……」
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我們對孩子坦誠地說明,會讓孩子更快地平復內心。
父母在吵架後,條理清晰地給孩子做復盤,除了消除孩子的擔憂、焦慮,還可以萬一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會有心理預期,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在用一個特殊的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了,父母要儘量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其實,要完成上面這三步是很難的。
或許我們會因為對方說的話特別難聽,而深受傷害。
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努力先跳出來,把自己的委屈放一放,這也是做父母的偉大。
但是,如果孩子的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很重要,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夫妻的對錯之爭中跳出來,站在更高的層面,努力搭建健康的家庭系統,這也是在成就父母的偉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其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
有一句話叫做,「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每一個人在童年受到的傷害,就像扎在身體裡的一根針,天長日久,會和我們的血肉成為一體,始終深藏在我們的體內,以至於我們在年老還會隱隱作痛。
當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給了自己一個完整的童年。
然後,再去想一想,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一個一生被童年治癒的人,還是用一生治癒童年的人呢?
作者:王小騫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王小騫親自成長學社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