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向常駿
畢業中學: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就讀院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高考結束之後,回看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我的心又回到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日夜夜。突然發現,18年來,不是我們在養育孩子,而是我們在互相溫暖,各自成長。人生,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所謂的教育,無非也是一場健全人格,健康身心,揚善抑惡的修行。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我們也在成長。
(一)源於愛的初心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在曾經記錄的文字裡,我看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在他們的體內,蘊藏著無限的可能。蒙氏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以前對外界的知識吸收屬於「模式記憶」時期。也就是說,3歲以前幼兒對外界的環境不是先理解後接受,而是全盤接受。因此,我們要儘量選擇良性的信息刺激,避免不良信息。作為父母和幼兒密切接觸的人,我們有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發展語言,運動,道德,才藝等多方位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儘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充實、快樂、健康的成長。
在孩子出生幾個月的時候,我們會一起聽舒緩的鋼琴曲,中英文兒歌,和孩子說話(儘管孩子不會說,也要經常和他交流)。我們把客廳、臥室貼滿了各種識字卡片。比如在門上貼上「門」字,在電視機上貼上「電視機」,在沙發上貼上「沙發」,在牆上貼上「牆」,諸如此類。抱著孩子滿屋轉的時候,就有意無意教他發音。後來,孩子幾乎會說話時就會識字。
只要有心,處處都是學習的環境。在馬路邊,公園裡,商場,超市,我們經常看到什麼陌生的字就教孩子念。1歲半左右開始教孩子識字的同時用英文發音,很快我發現,我的詞彙量有點跟不上了,因為從這以後,孩子遇到任何東西都會問我「這個英文怎麼念?」 大約兩歲左右,孩子就能自己看簡單的中英文繪本了。
我們經常一起遊戲。為了建立數的概念,我們會讓孩子在生活裡體驗「數」。比如一起撥豆子,分水果,一邊玩一邊數數,孩子很快就學會了簡單的加減法。我們還經常玩一個「猜猜看」的遊戲:我左右手分別拿幾顆彩色的珠子,讓孩子看幾秒鐘,然後迅速把手合上,讓孩子說出我左右手分別有幾顆珠子,是什麼顏色。這個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力。
回憶孩子6歲以前,家庭關係的和諧,給與孩子的陪伴,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對於孩子都非常重要。愛就是陪伴,所有的早期教育,都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光裡慢慢滲透完成的,孩子從我們這裡得到,感受到的,最多的是鼓勵和肯定。看山是山,見水是水,一切都是愛的自然流露。
(二)成長中的迷茫
——看山不像山,見水不是水
有了早期教育的鋪墊,孩子從入學就一直表現很好。在課堂上,能專注的聽講,作業能按要求完成,和同學們和諧相處。從小學到高中,走過來幾乎都是一帆風順。
寧靜,在孩子高中開始學化學競賽的時候,慢慢地發生了變化。在參加國決以後,孩子以微小的差距與國集失之交臂,要回校參加高考。這對於已經一年沒有學習高中綜合科目的孩子來說,壓力可想而知。還有七個多月就要高考了,有一次陪孩子吃飯,孩子和我說:「媽媽,怎麼辦?這麼久沒看書,以前學的都忘記了。」我說沒事,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我們努力了,以後沒有遺憾就行,不用去想結果。
2020年,對每一個參加高考的孩子都不容易,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秩序和學習計劃。當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複習結束了幾輪,我們學校競賽的孩子們還在上新課。第一次測試後,是孩子從小學到高中最差的名次。我當時看著孩子的成績,儘管有心理準備,還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同時,也開始認真思考,當初我們選擇競賽的初衷。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競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有一段話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
關於育人,古人看重德行,現在更多的父母在乎的是成績,是名聲,是孩子的功名利祿。如果一個孩子,品性端正,積極樂觀,身心健康,讀什麼大學和將來從事什麼工作真的那麼重要嗎?
迷茫困惑中,想起孩子初中一位語文老師對我說過的一句話,她說:「我教了幾十年的書,見過很多比常駿更聰明的孩子,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能比得上常駿的德行。」我很感動老師這樣評價我的孩子。這麼多年以來,對孩子品性的要求,確實遠遠勝過對他學習成績的關注。
我的心,一下子平靜下來。
人生,總會遇到波瀾起伏,遇到不盡人意,遇到挫折磨難。在任何境遇裡,都不能忘記初心:教育,要的不是分數,不是名校,是「德行」,是「做人」。
端正了自己的心態,面對孩子的現狀,開始安然的接受。當孩子感到洩氣的時候,我們總鼓勵他:「北大,是我們的夢想,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上天會看到你的努力,你只管全力奔跑。就算沒考上,這個夢想也曾經激勵,照亮過你的青春,我們為你喝彩,為你驕傲!」
(三)修自己的心態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不負夢想,不負青春的孩子,今天已經身處燕園。回望往昔,陪伴孩子成長,其實也是在充實,豐盈著自己的生命。此刻深深的體會到,教育其實是一場自我修行。
如果說孩子的早期教育開發了他的智慧,而性格、品行、德性的形成,卻是教育真正的靈魂所在。我們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我們自身的修為,我們的三觀,我們的言傳身教,會在星星點點清淺的歲月中深深影響著孩子。有時候,我們希望改變孩子的某些東西,首先得看看是否能夠在自己身上被改變?我們是否在自己的生活裡,完成了自我教育?
教育,必須以自我教育為先決條件。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都來源於自信心的喪失,來源於卑微感。在牴觸情緒的背後,總是存在著心理上的衝突。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折射出我們自己行為語言方面的問題。改變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孩子也會隨之改變。過去人生每一次關鍵時刻的博弈,當孩子情緒不穩時,我們都在鼓勵他,肯定他,不斷端正自己的心態,同時也在影響著孩子的心態。
夢圓北大,不是終點,是又一個新的起點。而我的「修行」也遠遠沒有結束,我還在學習怎麼做一個合格的母親,繼續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來源: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招生辦 文字 | 向常駿家長,內容有修改 美編 | 戎子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