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了20年殯葬服務的人,告訴你喪葬「一條龍」是怎樣賺錢的

2021-01-08 環球網

與其他行業不同,從事殯葬業的人常被另眼相看。

從醫院到太平間,從殯葬店到殯儀館,從出殯到下葬,這一行業總是躲在陰影裡不得示人。

但是,殯葬業務穩賺不賠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很多老百姓眼裡,它是最黑、最暴利的行業之一。

清明節前夕,《生命時報》記者走訪北京和天津兩地,深入了解殯葬產銷鏈,揭開該行業的「面紗」,希望能讓更多的「陽光」照進來。

受訪專家

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 王宏階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伊華

殯葬用品漫天要價

3月21日,記者在北京西靜園公墓附近的一家殯葬用品店看到,一款「三件套」壽衣售價1800元,而這僅僅是「基本款」,中高檔的要2300元,有的甚至賣六七千元。

骨灰盒更是貴得離譜,一款黑檀骨灰盒標價8800元,店主宋女士說:「價格好商量,這款在醫院太平間賣1.68萬元,八寶山殯儀館要賣2.2萬元,我只賣6800元,純金絲楠木的。」記者觀察發現,這裡的骨灰盒最低也要3000元,以5000~8000元居多。

在北京朝陽醫院附近的一家壽衣專賣店內,記者發現,這裡的壽衣堪稱「天價」,一款號稱「桑蠶絲」面料的壽衣高達9600元,骨灰盒標價也都在8000元以上,甚至還有兩三萬元的。

一套壽衣,一個骨灰盒,真的要這麼貴嗎?3月23日,記者探訪了全國著名的殯葬用品生產批發源頭——天津市武清區六道口村。

該村從上世紀60年代就做殯葬用品,產品不僅覆蓋東北華北地區,還遠銷南方各地。村中心是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路兩邊幾乎都是賣殯葬用品的店鋪。

記者在此走訪了多家殯葬用品店後發現,在北京售價1800元的「三件套」壽衣,在這裡只賣95元 ,高檔一些的壽衣價格稍貴些。

一位從事高檔壽衣製作的店主介紹:「壽衣不是成衣,50元的有,五六百元的也有,但太貴的那些,來進貨的人也少。」當記者詢問有沒有真絲面料的壽衣時,店主說:「壽衣是用來燒的,真絲成本太高,一般都是仿真絲的。」 說著,他給記者演示了一款仿真絲面料的燃燒性,果然,燃燒後無色無味不焦糊,和真絲燃燒後無異,而由這種面料製成的壽衣成本價也就只有330元左右。

老劉是某品牌骨灰盒的天津總代理,做了十多年了,因為品種齊、款式多、價格划算,京津冀一帶的客戶都會到他這裡拿貨。

記者注意到,老劉的採購清單上,數量最多的是介於100~300元的骨灰盒。不同材質的骨灰盒價格不等,細木骨灰盒不過100元,實木的三四百元,緬甸烏金木、東非酸枝、黑檀的七八百元,相對高檔的陰沉木或楠木要2000多元。而對於更為貴重的金絲楠木,店主表示:「很少有人採購,數量少、價格高,我們都不擺在店裡,只供內部渠道訂貨。」

「一條龍」利益鏈條複雜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幾乎所有殯葬用品店都提供「一條龍」服務,涉及靈車、火化、靈堂、墓地等多個項目,甚至還提供長短途運遺體、存遺體、倒遺體服務。

宋女士從事殯葬服務行業近20年,用她的話說,「附近很多居民的家人都是我送走的」。她為人熱心,辦事靠譜,在附近小有名氣,她的「人脈」中既包括城管、派出所的工作人員,也有附近醫院的科室主任。因此,她對醫院裡重症患者的情況了如指掌,有哪個病區的人去世,她常常能獲得第一手消息,迅速「上門服務」 。

不過,宋女士說:「幹這行,有時候還會被護工搶活兒。」很多護工近水樓臺,給逝者穿個衣服就要喪主七八百元,而我們通常只收300元錢。

聯繫運遺體車輛也是宋女士的業務範疇,她介紹說,有的地方講究入土為安,不想就地火化就得送回老家。「市內或短途還好,也就幾百元,如果超過1000公裡,就得1萬多元了。」

由於一些地方殯儀館「自搞一套」,該環節的花費也不少。徐先生的父親去年2月份在吉林省某縣醫院去世,他回憶說:「父親剛剛去世,就突然出現了兩三個戴著白手套的陌生人,給父親穿上壽衣後就要錢。」徐先生心想,要的也不多,每人一百元錢打發了。

緊接著,縣殯儀館的人就來了,很快父親的遺體就被車拉走了。徐先生還沒緩過神來,父親就已經躺在冰棺內了。殯儀館工作人員把他叫去,結了400元的出車費,並交了1000元的停靈押金。

因為不懂老家的規矩,徐先生四處被坑,交了抬棺費、火化費、點香費等名目眾多的費用後,還聽說不給火化工作人員送點錢,他們就不給好好火化,收骨灰時也不會剩下什麼。

儘管各個環節「打點」的錢不多,但徐先生總有一種被人趁火打劫的感覺。最令人氣憤的是,徐先生打算寄存骨灰,但殯儀館要求必須在館內購買骨灰盒,否則不予寄存。

可一打聽價格,一個普通的陶瓷材質骨灰盒就要2800元。最終,徐先生請同學幫忙疏通了關係,花了150元的「內部價」買下了這款骨灰盒。

老林是該縣一家殯葬用品店的店主,祖上五代都做殯葬生意,熟知內情。他向記者介紹說,徐先生父親的信息早就被醫院的人賣給了殯儀館。「所以人一過世,他們就趕來了。」談起殯葬行業暴利,老林笑笑說:「以前確實是『躺著賺錢』,不過,現在不如20多年前好賺了,殯儀館都跟著搶生意。」

舊式習俗攀比浪費

傳統風俗講究「死者為大」,在一些農村地區,喪事大操大辦、攀比之風十分盛行。一些兒女大吐苦水:「多是被逼出來的,你不遵從,就會被大家認為不孝。」

河北滄州地區的王女士回憶,父親去世時自己還年輕,不懂該如何操辦,只能「隨大流」。在當地,祭品多少體現了對逝者的情分和孝心。

「當時我的幾個舅舅合著買了一頭豬、九隻雞、九條魚等,既然舅舅都這麼『大手筆』,我愛人和姐夫們自然不能被比下去,於是連夜託人直接買了3隻羊。」

這還不是最「燒錢」的部分,當地流行給逝者「掛輓聯」,輓聯布上要寫著「流芳千古」「光啟後人」等挽語。而這些「字」是要用人民幣拼出來別在布上的。「表姐們用10元面值的縫,堂姐們就用100元的縫,我們幾個親女兒就必須把100元折起來縫。」這種比拼令王女士心力交瘁,僅僅是縫輓聯,就花掉了5萬元人民幣 。

在村裡,這類白事通常要連擺三天酒席,宴請全村人,唱大戲、哭喪、奏樂都需要錢。每逢白事,村裡的孩子最開心,因為幫助喪主扛花圈,能得到5~20元不等的辛苦費,王女士光是運送花圈就用了4卡車。葬禮結束後,儘管王女士一家有苦難言,但在村民眼裡,這才能表明「對老人好」。

張女士的奶奶一直住在廣東鄉下,今年1月去世,享年102歲,屬於「喜喪」。由於奶奶在村裡村外德高望重,喪事不大辦,在幾個姑姑那裡就過不去。村裡老人們為此成立了治喪理事會,還請來了從事「殯葬一條龍」服務的所謂專業人士。

為了尊重鄉俗,張女士只得服從治喪理事會的指揮,配合一切流程和支出。因為張女士的哥哥是長孫,光他一個人就先一次性交了15萬元。出殯那天,現場的陣仗很大,紅色的幃帳,紅色的花圈輓聯,鼓樂隊近70人,個個一身紅衣。來弔唁的鄉親有幾百人,每人發一條紅毛巾、一把紅雨傘,一起吃一頓午宴後,幾代宗親連同鄉親浩浩蕩蕩,打著紅傘綿延幾裡一起送葬。

一位鄉親跟張女士說:「今天你奶奶比新娘子還風光哦!」可一天忙活下來,張女士只感覺五味雜陳:「這些殯葬服務就是一個產業鏈,服務者沒有一點感情,所有儀式完成得簡單隨意,孝布、扎花和各種用品扔在地上踢來踢去,一切都是走過場。」張女士的哥哥更是無奈,出人出力又出錢,卻把奶奶這麼重要的葬禮交給一個「草臺班子」。

除了殯葬環節的浪費,一到清明節掃墓,人們就燒元寶、冥幣,亂扔紙錢、食物,使掃墓這種原本有意義的事變了味。記者在天津市六道口村附近的萬安公墓見到,地上到處都是黃、白、黑色的塑膠袋,隨風亂舞。

近年來,奢靡墓葬之風更是越刮越甚,四川、福建等地的人為修建「豪華墓」「活人墓」,將耕地、山林和沿海地區佔為己用,大肆修建墳墓。國家現行土地法規定,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等。可儘管如此,很多時候,地方村民、監管機構互相扯皮,相關處罰和整頓措施落實不下去。

殯葬服務有太多「縫隙」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推行殯葬改革。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廣大黨員帶頭推動殯葬改革。

2016年2月,民政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倡導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鼓勵家庭成員合葬,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

2018年1月,民政部等16個部門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6月下旬至9月底,全國範圍重點整治公墓建設運營及殯葬服務、中介服務、喪葬用品銷售等殯葬亂象。9月,民政部公布《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這是該條例21年來首次大修。

今年3月21日,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違法違規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問題專項摸排工作……

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殯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宏階表示,現在喪事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的現象已經少了很多,但在個別農村地區依舊存在。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文化多元,殯葬行為又與當地觀念、習俗、文化密切相關,改變殯葬陋俗並非易事,不能簡單一刀切,既需要時間,更需要決心和措施。總體上,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樹立社會主義農村新風,處理好生態環境和習俗的關係。

對於人們普遍感覺「殯葬一條龍」趁火打劫的情況,王宏階坦言,規範性的確是當前殯葬行業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

在他看來,殯葬行業很特殊,是以精神消費為主 ,殯葬服務內容寄託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不比一般的消費行為,並且屬於短促消費,喪主沒有太多時間考慮和選擇,「殯葬一條龍」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要。一些經營者做一錘子買賣,不指望有回頭客,消費者基本是等著「被宰」。再加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門檻低 ,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地方監管跟不上 ,也是造成殯葬業難以規範的主要原因。王宏階說,有的地方是「管不了」,因為根本沒有明確「殯葬一條龍」歸誰管、怎麼管。有的地方則是「不敢管」,一些「殯葬一條龍」與地方黑惡勢力勾結,執法人員缺乏強有力手段,難以體現執法的警示性和震懾性。沒有強有力的監管和市場定價 ,導致「殯葬一條龍」隨意定價、看人定價,儘管喪主大多會認栽,但長此以往,殯葬行業的名聲越來越差。

殯葬服務產業鏈不完善,造成信息不對 等 。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伊華認為,國人忌諱死亡,活著時不會去了解這類信息,一旦家裡有人故去,通常會盲目跟從,別家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特別是重症監護、臨終關懷、殯葬服務等環節各自為政,沒有打通,存在太多「縫隙」,給「殯葬一條龍」可乘之機。

王宏階表示,要實現殯葬行業良性發展,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實行註冊登記許可制度 ,政府還要考慮到當地習俗、文化和社會文明的容忍度,堅決剔除那些不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的殯葬內容,比如與活人爭地、汙染環境、封建迷信等。

完善審查,加強行業自律 ,提升殯葬用品品質,改變價格虛高、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殯儀館要為公眾多提供可選擇的服務,做到消費透明化,服務最優化。

要對老百姓進行宣教,加強監督和防騙意識 ,媒體要少做「中國公墓百強榜」這一類誤導民眾的新聞。

近十年,上海市整頓和規範「殯葬一條龍」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各地可以參考借鑑。

上海市殯葬行業協會要求所有從業者必須經過協會培訓,實行持證上崗;

啟用《上海市殯葬代理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從事殯葬代理業務一定要與喪主籤訂合同並獲得授權委託書,合同以表格形式對服務項目和收費予以細化,讓消費者花個明白;

全面實行電子鑰匙制度,給每名有資質的殯葬代理從業人員發一張IC卡,上面有姓名、照片、上崗證號等基本信息,到殯儀館代理殯葬業務必須先刷卡驗證身份;

建立「殯葬服務簡訊平臺」,在殯儀館或委託「殯葬一條龍」辦理喪事的,手機都能收到由簡訊平臺發出的消費清單;

給每個殯葬代理服務機構建立誠信檔案,定期做書面評價。

告別儀式要「走心」

在人生的「最後一程」,無論親人、朋友,都不會吝惜各方面的投入,但「不差錢」不等於「最走心」 。

殯葬本身是一種生命情感與生命文化、生者與逝者、家人與社會之間的過渡,殯葬服務從業者充當「擺渡人」的角色。

殯葬行為應該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這體現在接觸家屬和逝者的過程中,我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動作、一句話,家屬都很在乎,如果從業人員能把這些做好了,殯葬業可能就不那麼冰冷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生命終端的服務不能簡單停留在物質層面,還應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倡殯葬新風,要在創新的基礎上傳承、迭代、更新,這當中,建立新的儀式感很重要。

我國殯葬文化傳承幾千年,從古到今都是八個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殯葬行業經營的不是產品,是以人為本、文化為根的情感記憶,我們要還原到生命本身的善良和美好,推崇一些有生命文化寓意和內涵的現代殯葬禮儀方式。

提倡厚養禮葬,讓生命無悔

長輩健在時要多孝順,給他們好的照料,使其居安食美、心暢神爽、頤養天年,當他們去世後,下葬可以簡約一點。

推廣創意告別,讓生命走心

追悼會通常是「131」模式,即一份悼詞、三鞠躬、繞一圈,簡單用30分鐘告別一個生命。事實上,很多親屬並沒有做好這種情感上的分離。

儀式不僅凸顯生命文化和情感,更是和逝者心理分離的過程,要起到心理療愈的作用。不妨用逝者生前的照片、影像資料,製作一部小電影,回顧他的人生點滴,以及他在世時和大家的共同記憶,這樣可能比流於形式的「131」更好。

實行生態安葬,讓生命重生

近年來,「入土為安」「憑弔有物」等傳統殯葬習俗正悄悄改變,樹葬、花壇葬、海葬等生態葬成為很多逝者或親屬的選擇。王宏階說,殯葬最大的原則是不佔或少佔土地,骨灰入土變骨灰入世,就是大量節約土地。

鼓勵器官捐獻,讓生命延續

我國每百萬人口實際器官捐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每年等待移植的終末期患者有30萬人,平均每月有36名患者因為等不到器官離開人世,其中包括2名兒童。

當生命終結時,把遺體、器官捐獻出去,讓生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這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義舉,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創造民族記憶,讓生命共存

殯葬的根本並不是埋葬已逝的軀殼,而是安放我們的記憶、情感、認知。我們需要集體性、民族性的反思,全社會共同發力,推動公墓變公園,把墓地變成最好的生命教育場所,讓告別變美麗,讓傳統祭祀變成現代紀念,讓人們盡心思考生命真正的意義。

活著時不妨拿出幾分鐘,跟家人朋友聊聊今後怎樣面對死亡,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告別,不要等到那一天來臨時還仿佛一輩子沒有活過。

相關焦點

  • 農村殯葬改革大幕全面開啟:推行火葬、限制土葬箭在弦上
    所以,喪葬在全國各地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看風水、選墳地、搭靈棚、擺路祭、出大殯、打幡摔盆、燒香化紙、收送挽幛等等。人去屋空,財去心安。兒女們完成了喪葬大事,左鄰右舍,鄉裡鄉親公認這家的兒女們是盡了最後的孝道。多年以後提起來,就誇:不錯呀,發送老人挺熱鬧,人家的兒女好哇。我要有這樣的兒女也就燒高香了。所以這最後的孝道一半給死人看,一半給活人看,花個二、三萬,三、四萬,值!
  • 上海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規範本市殯葬代理服務的通知 ( 2020年08月...
    一、加強對殯葬代理服務單位的服務管理   (一)堅持殯儀館為民服務公益屬性。各級民政部門要積極踐行「民政愛民、民政為民」的理念,指導各殯儀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積極推行白事顧問制度,切實發揮好公益屬性,不斷減輕群眾喪葬負擔。   (二)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各級民政部門要綜合運用加強聯合檢查、處理投訴舉報、強化信用建設等手段,加強對殯葬代理服務單位遵守殯葬政策法規、提供規範服務、切實履行合同等行為的監督管理。
  • 「黑殯儀車」串起殯葬暴利鏈 8公裡收費千元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官網顯示,2008年至2013年,北京市戶籍人口年死亡人數在7萬至8萬之間。日均死亡人數200餘人。按照《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規定,遺體的運送業務必須由殯儀館承辦,禁止其他單位和個人經營這項業務。在殯葬行業面臨轉型的今天,簡單的政策管理已難以規範。兩周來,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黑殯儀車」串起來的是殯葬行業背後灰色的利益鏈條。
  • 上海奉賢區推進喪葬禮俗改革《白事指南》讓群眾辦喪更明白
    《實施方案》明確喪事活動中有6類行為是嚴格禁止的,即禁止開展焚燒冥幣等封建迷信活動,禁止在公共場所佔道治喪,禁止假借宗教名義開展喪事活動,禁止拋撒紙錢、燃放鞭炮、播放高分貝哀樂等擾民行為,禁止製造銷售封建迷信用品,禁止殯葬代理從業人員不按規範開展代理服務。《實施方案》還要求,強化殯葬管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
  • 湘豫閩喪葬歪風調查:流水席吃好幾天、鞭炮就得一整車
    在河南南陽一些農村,喪葬大操大辦經常出現。一位劉姓男士告訴記者,有些人把喪事當作攀比形式,辦起酒席來講排場、比闊氣,大肆鋪張浪費,村幹部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辦個喪事……家屬都拖窮了。」  「白託」等煽熱喪葬奢侈攀比的歪風  而在一些地方,喪葬奢侈攀比歪風嚴重,也不僅是由於舊風陋習。
  • 甘肅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減輕困難群眾喪葬負擔
    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殯葬需求,減輕困難群眾喪葬負擔,推動群眾積極參與殯葬改革,日前,由省民政廳會同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委員會、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紅十字會聯合印發了《甘肅省惠民殯葬實施辦法》。殯儀館對上述對象免費提供普通殯儀車輛接運遺體費用、殯儀館 3 日內遺體暫存(冷櫃)費用、普通火化爐遺體火化費用、3 年內骨灰寄存費用、200 元以內可降解的骨灰盒或骨灰容器 1 個。
  • 鎮江「多彩殯葬」服務理念成行業標杆
    市殯葬管理處黨支部書記張中介紹,玫瑰園主色由青赤黃白黑五色構成,分別對應五方的「東南中西北」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玫瑰園色彩的大膽展現,也是寓意讓人生的多彩在此得到完美演繹。2019年3月,慄子山公墓玫瑰園作為全國首個多彩墓園,被中國殯葬編輯部中國殯葬業專家委員會授予「全國美麗公墓」。
  • 殯儀館撂倒一群官,「喪葬腐敗」究竟有多嚴重?
    作為齊齊哈爾市殯儀館的負責人,王紅軍的大半生,都是在殯葬行業中度過的。1985年,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六七二部隊退役之後,王紅軍便來到了齊齊哈爾市殯葬管理處,擔任殯葬業務員。2002年,從事了17年殯葬業的王紅軍升為齊齊哈爾市殯儀館副主任、工會主席,2014年,他又升任為齊齊哈爾市殯儀館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市殯儀館黨支部書記、法定代表人,成了市殯儀館的「一把手」。
  • 白事關懷、悲傷輔導 滬殯葬服務貼近民生
    東方網記者蔣佳佳3月30日報導:清明期間,上海將首次派出社工在墓區開展社會服務;飛思殯葬代理中心設立「白事關懷基金」;龍虎殯儀館「殯葬服務進社區」……滬上殯葬服務正在逐步貼近民生,更加體現殯葬公益性。    悲傷輔導    嘉定、浦東、奉賢的3家試點墓區清明期間將迎來100名專業社工。
  • 53.9%的人願為寵物購買殯葬服務:僧人超度加價一萬
    原標題:53.9%的人願為寵物購買殯葬服務:僧人超度加價一萬  「這是我們葬在這的第7隻小狗了。」郭女士對央廣網記者說,「家裡還有5隻,到時候全埋在這,好有一個伴。」郭女士說的這個地方,就是北京市大興區一專門為寵物提供殯葬服務的墓園。
  • 少數民族殯葬方面有哪些特殊規定?
    我國各民族有不同的喪葬習俗,有火葬、水葬、土葬、天葬等。1979年2月,民政部、國家民委發布《關於不要強迫回族實行火葬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少數民族實行土葬或火葬,是一個風俗習慣問題。對這種風俗習慣的保持或改革,應當尊重本民族人民群眾的意願,絕不能強迫。
  • 揭秘廣州殯葬歷史 曾建全國第一家殯儀館(圖)
    說起當年的「這段古」,很多老廣可能還有印象,當時制殮公司就坐落在今天繁華的商業街東川路上,一般人沒事根本不會經過那裡……文/記者周祚  自2005年以來,殯葬中心共為困難群眾減免基本殯葬費用達431.9萬元,處理無人認領遺體費用達6382.1萬元。  市殯儀館  佔地18萬平方米,是目前全國佔地面積最大殯儀館。
  • 花垣縣獅子頭陵園打響殯葬改革「第一槍」
    逝者家屬告訴記者,百善孝為先、孝敬在平時、喪葬重節儉,老人在世時給予老人足夠的精神慰藉,照顧老人飲食起居,孝敬老人,老人去逝後節儉治喪,踐行厚養薄葬的時代理念。花垣縣自6月30日啟動殯葬改革以來,不斷提高殯儀服務質量,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著力破解葬喪陋習,減輕群眾治喪壓力。通過殯葬改革,淨化了城區環境,節約了周邊用地。
  • 殯葬改革:破立之間的觀念之變 已發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積極倡導下,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實行火葬,革除喪葬陋習,樹立文明節儉辦喪事新風尚,殯葬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針對這一情況,下一步將綜合施策,採取「堵」「疏」結合,借鑑外地先進經驗,探索殯儀服務進社區或建設集中守靈辦喪場所等新形式。  殯葬改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移風易俗的社會變革,同時又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改革的不僅僅是人們的殯葬行為,更重要的是人們的觀念。目前我市已有部分市民嘗試進行樹葬、鮮花葬、草坪葬等殯葬形式,相信這種綠色環保的殯葬形式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效仿和接納。
  • 2020年聊城市殯葬管理處為群眾減免喪葬費728.38萬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嶽耀軍 通訊員 張慶華)2020年,聊城市殯葬管理處認真貫徹落實惠民殯葬政策,著力提升殯儀服務水平,全年共為群眾減免喪葬費用728.38萬元,切實減輕了群眾的殯葬負擔。據聊城市殯葬管理處黨支部書記羅志強介紹,回顧過去的2020年,聊城市殯葬管理處在市民政局黨組堅強領導下,攜手並肩、同心協力,立足本職工作崗位,不畏各種困難險阻,一起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 落馬殯儀館長曝殯葬潛規則:每個工種都有紅包(圖)
    花都殯儀館原館長黃燕玲獄中揭露殯葬業潛規則:  「清明時節雨紛紛,喪葬之人慾斷魂。」清明將至,網友改編古詩,表達對殯葬業暴利的積怨。殯葬業連續多年進入暴利行業排行榜,人們對此深惡痛絕,直呼「死不起」。  去年,廣州市檢察院公布年度反貪十大經典案例,其中高居榜首的正是廣州市花都區殯儀館原館長黃燕玲受賄一案。
  • 億萬富豪身後「住」200元公墓 在廈門喪葬要花多少錢?
    朱藝璇女士介紹,符合條件的無喪葬補助者還可免除5項基本殯葬費用,包括:普通殯葬專用車遺體運輸費、遺體接運費、普通火化設備遺體火化費、3天內普通冷藏(凍)櫃遺體存放費、一個骨灰盒費用(價值200元以內)。  依據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殯儀基本服務項目及標準》,5項費用最高限額為2300元。加上一些延伸服務、禮儀服務和墓地費用,一個普通人的喪葬費用1萬以內就夠了。
  • 南京推出系列惠民殯葬新政,確保百姓「白事」無憂
    清明節臨近,有關祭祀和殯葬的話題,再度趨熱。  近年來,南京有哪些殯葬惠民新政、在怎樣推進綠色生態葬、在怎樣通過規範管理避免「白事陷阱」?具體服務項目和喪葬用品包括:遺體接運、抬遺體、三天普通冷藏、司儀主持、普通化妝、指定告別廳租用、遺體火化、200元骨灰盒、骨灰袋等,這些基本的服務和商品總花銷僅需1000元。  不僅如此,殯葬部門還將免費人員從困難群體、重點優撫對象擴大到不享受一次性喪葬費的所有市民和駐寧部隊現役軍人;免費項目從遺體處理延伸到骨灰處理,並將生態殯葬與惠民殯葬工作相結合。
  • 最「冷」行業殯葬服務 死人不怕被活人嚇出冷汗
    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即使是從事殯葬服務18年的小王師傅,當喪家的悽涼哭聲迴蕩在屋裡時,身上的雞皮疙瘩也會不由自主地起來。  能在這個最「冷」行業中堅守的,幾乎都是3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已有十多年的經歷,也有的幹了一輩子。對殯葬一線的工人來說,這個職業給他們最深的體會,無疑是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者的尊重。
  • 市殯葬管理所借掃黑除惡督導「回頭看」東風部署殯葬領域亂象整治...
    會議對我市殯葬領域存在的一些不明身份人員混跡殯儀館冒充館方工作人員向喪屬兜售喪葬用品;百度搜索「深圳市殯儀館」「深圳殯儀」顯示的均為虛假信息,長期坑騙誤導群眾;個別醫院將太平間業務交由民營殯儀服務公司卻未能規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