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地上撿錢」、下沉社區團購物管企業突破邊界的首選?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特別是2020年,房企分拆物業上市的熱潮再度襲來。那麼,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及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物管企業如何突破邊界,在基礎服務之外創造更多的增值服務?又該怎樣創新求變,開闢物業服務新價值?

近日,在「2020第三屆中國房地產資本峰會——乘風·求變物業管理資本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業內人士表示,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但在發展過程中,物企既要做好運營,滿足資本的需求,同時又要做好服務,這並不容易,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物企上市大年,估值回歸理性

在業內看來,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環節中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而隨著物企在今年社區抗「疫」的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物業價值進一步凸顯。在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今年眾多物企紛紛「乘風」奔赴資本市場。

「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房地產行業白金十年還沒有過完,物業服務企業會迎來最好的黃金十年。」在上述論壇上,中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如是稱。綠城服務集團行政總裁吳志華亦指出,物業管理行業已迎來「盛世」,體現在高增長、高估值、高確定性,以及相關政策利好。

無疑,今年是物企上市「大年」。截至12月17日,共有37家物企登陸港股、3家企業進入A股。除此之外,包括龍頭物企在內,大部分物企是從地產企業中分拆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地產屬性。

正因如此,物企上市後其估值與母公司關聯度較大。「物業管理企業平均估值在0.5-0.6左右的水平比較合理,但個別公司會更高些,包括金科、綠城等物業公司,這與母公司及物管企業在行業中的排名有關。」中信建投證券房地產兼建築行業首席分析師竺勁稱。

「物業管理面積都是『香餑餑』,未來房企旗下物管企業可能是重要的平臺,以後母公司怎麼發展,對物企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竺勁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開始,前期活躍的物業股出現明顯回調跡象。不過,在雅生活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李大龍看來,物業行業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物業股回調,是由於投資者較為敏感,「『三道紅線』出臺,以及受疫情影響交付出現延遲,導致投資者對物業估值打折。物業行業在投資者眼裡,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行業,投資者對物業的定位是勞動密集型,同時附屬於地產。」

那麼,2021年,物企估值是否會有所提升?對此,竺勁預計,2021年物企估值會有所提升,但不會回升至此前高點水平,「此前存在稀缺性因素,如今供應量變大了。以前帶有更多想像空間,如今明確物企除住宅物業外,還可以介入非居住物業及城市服務,主要講的故事是擴賽道,考慮哪些公司未來能在這三個賽道勝出,慢慢變得務實了。」

物業併購已然「起風」,上市潮會否持續?

然而,對於正在準備赴港IPO的一些中小物企而言,一則消息或讓他們有些「緊張」。

11月27日,港交所刊發有關主板盈利規定的諮詢文件。港交所認為,最低盈利規定與修訂後已調高的最低市值規定不相適應,引起了對申請主板上市的公司質量的監管關注,因此港交所建議將盈利規定按市值規定於2018年的增幅百分比調高150%,或按恒生指數平均收報點數(由1994年至2019年)的概約增幅調高200%。上述規定預期將於2021年7月1日起實施。

在此背景下,一些打算赴港上市的物企也因此加快了各項工作的推進步伐。投行人士預期,明年7月前會迎來一撥赴港上市的高峰。

新城悅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兼董秘尤建峰指出,按照上述條件,規模較大的前30強地產背景物業公司,或市場化程度較好的第三方物業公司才有上市機會。這一政策執行後,會減少物企的上市機會。

在李大龍看來,隨著行業發展,未來回歸A股市場,讓更多國內投資人認可物業行業是一大趨勢,「隨著行業進一步整合,房地產進入調整期,物業管理行業進入整合和分化期,將來頭部企業或將有機會享受A股帶來的價值紅利。」

事實上,與房地產的發展路徑相似,物業服務的成長故事,也始於規模,「衝規模」已成為行業共識。隨之而來的,是物企開啟了一輪股權投資或收併購。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物業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將募集的資金用於收併購等戰略擴張,物業併購已然「起風」。

「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公布收購達34例,總金額接近100億元,此外還存在一些一級市場併購案例,預計未來上市公司併購會進一步加劇,除了一級市場併購外,未來一段時間裡,可能會出現二級市場併購和整合,包括跟上市公司進行股權、生態鏈上的植入等。」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表示。

不過,併購並非易事,在李長江看來,收併購或出現「消化不良」現象,具體表現在團隊、機制、標準、文化方面的融入問題,若這些方面無法融入,「不僅無法達成目標,反而會把企業的『身體』搞壞了。」

「一起往前走的企業要門當戶對、志同道合。」李長江坦言,所謂「門當戶對」指的是雙方要有共同的理想,如果僅當成一單生意,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現象;而「志同道合」指的是要有情懷,要真正讓客戶、投資者、員工受益。

上市背後,增值服務仍是「主戰場」

上市並非物企的最終目標,未來物企的發展,離不開運營與服務本身。在李長江看來,物企未來決戰的主戰場在於「增值服務」,但就行業現狀而言,增值服務還未完全定型,「眾多中小物企還難以形成真正的模式,沒有規模,且項目分散,不可能形成較大的效益。」

在世茂服務控股執行董事兼總裁葉明傑看來,現在很多物企都在做增值服務,但實際上針對C端消費者的增值服務很難操作,而針對B端的增值服務,或從B端再發展到C的增值服務相對簡單些,「不同的物企要自己去選擇,小處著手,不要大量快上,倉促布局風險很大。」

在彩生活董事長潘軍看來,只有將業主轉變為用戶,物企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量入口。基於此,物企要從之前對物的管理,提升到對人的服務,再到社區的融入,把小區打造成社群,增值服務才能落地。具體而言,要讓社區居民融入其中,與黨建結合起來;此外,打通街道辦、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的相關工作,與業委會形成互動。

從目前來看,對於下沉市場的挖掘,物企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多探索,比如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開展社區團購業務。對此,李大龍稱,單一物業公司或物業小區,其密度不一定夠,預計未來物企之間會產生網格化的合作,這種合作會帶來整個社區的增值服務,從而在社區團購上形成新突破。

「突破邊界」延伸服務,機遇與挑戰並存

除加強與社區的聯繫外,近年來,物企也在不斷突破邊界,逐步將社區服務延伸至城市服務、空間科技服務。不過,這些業務到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個綜合的成熟模式,「這些模式的探索需要先行者,需注意不要一下子觸及太多。」葉明傑稱。

「物企在突破邊界發展的同時,需要靜下心思考,行業的護城河及相應短板。」吳志華表示,短板方面,這幾年,物企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動服務與管理效率的雙向提升,但目前尚未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迭代,未形成以算法為支撐的服務體系,「跟其他行業動輒數十億元的技術研發相比,物企科技投入還遠遠不足,由此造成『用戶提出需求、公司分配任務、員工努力滿足需求』這一管理模型,只是響應需求,造成被動式服務,沒法主動獲取需求,滿意度無法提升至較高水平。」

「大部分公司缺乏中後臺體系和技術賦能,鮮有對社區需求的預測,也沒有基於預測的人力資源排布,更沒有針對預測開展的前瞻性業務布局。」吳志華稱。

吳志華還指出,布局社區生活服務已成行業共識,是未來物企重要的業績增長點,但當前社區生活服務中,每戶家庭創造的營業收入仍偏低,服務缺乏差異化。此外,行業還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

「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基於此,在吳志華看來,物企既要追求規模又要追求效率,同時又要多元化服務和科技服務。其中,一大關鍵點在於,要改變以往「地上撿錢」的傳統增值思維和盲目疊加的規模擴張思維,從而構建規模和效率的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貝殼財經)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能否為智慧生活「添點菜」?
    對於這樣的消費趨勢,巨頭企業們怎麼會無動於衷,而且除了這一消費趨勢以外,社區電商其特有的消費群體,也是很多電商企業基於未來需要覆蓋的人群。 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10月,下沉用戶已經佔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大盤的58%(6.69億),但是,下沉用戶月度人均使用時長只有140.1小時,00後、70後是下沉市場進一步增長的潛力人群,消費意願也持續增長,除了社交、視頻之外,在網購、團購、辦公、汽車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興趣偏好。
  • 社區團購要揚利除弊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要求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九不得」,涉及不得濫用自主定價權進行惡性價格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大數據「殺熟」、非法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等9個方面。今年由於疫情等原因,社區團購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與開網店此類超越空間上獲客的限制,從而取得指數式的單量增加不同,社區團購是一門多勞多得的生意。團長的收入上限,取決於團長的勞動時間上限。社區團購鏈路中,團長需要承擔相當繁瑣的工作。平臺送到站點的商品是以品類區分的,給每筆訂單分撿、打包均為團長的工作。理想狀態下,一個人單日能承擔的最大分揀量約為200單。
  • 社區團購將幹掉生鮮快遞?
    以往,快遞人大多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巨頭間的混戰,畢竟社區團購併非新鮮事物。因為多年前,社區團購還是一門毛利低、履約成本高的生意。  而今,當這個熱鬧越鬧越大,甚至跨圈層快速席捲時,快遞公司就不能不重視。那麼快遞企業到底能否從社區團購中分到一杯羹呢?
  • 美團收割社區團購 劍鋒暗指阿里
    相關數據顯示:美團優選在武漢上線一周時間,日銷售量即突破5萬件。此外,消息稱,一些原本有美團買菜進駐的城市,近期開始放棄前置倉,改為「美團優選」模式,並引導用戶無縫切換。不僅如此,資料顯示,美團優選由美團高級副總裁、S-team成員陳亮親自帶隊。作為美團悍將,陳亮曾帶領酒旅業務實現突破。
  • 每日策略丨「社區團購」概念火了!
    板塊上看,社區團購、水產養殖、食品飲料等概念逆勢領漲。大金融、鈦白粉、港口等板塊領跌。兩市個股跌多漲少。截至收盤,滬指跌0.81%,報收3416點;創業板指跌0.16%,報收2726點。 關注頭條 京東加碼社區團購布局,產業迎風口!消息:據網易財經消息,近日,京東已對生鮮電商平臺美菜網旗下的子品牌——美家買菜開啟了收購計劃。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會放棄「賣菜」這門好生意嗎?
    不管怎麼發展,巨頭們都已經認準了這門賣菜生意,畢竟社區生鮮的市場可以大得比淘寶、拼多多更加輝煌。但是因國家政策的介入,社區團購基本上已經脫離了野蠻生長的發展時期,更有秩序,更有規範,是它接下來發展的必經之路。究竟什麼是社區團購?社區團購,不單純的是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線上買菜,它每一個環節都跟社交電商密不可分。
  • 巨頭相繼落座後 社區團購如何「唱新戲」?
    如果說2018年的社區團購是一個風口的話,在經過了一輪市場淘洗步入2020年的社區團購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受賽道上垂直領域頭部玩家在社區團購模式跑通的鼓舞以及疫情宅家部分需求的激發,從今年二、三季度開始,各路資本積極湧入社區團購賽道,建網格倉、招配送、拉團長、搞補貼,致使整個賽道熱度不減。
  • 社區團購是時代試金石,巨頭間的戰略有何不同?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最後一個月中,「社區團購大戰」在中國網際網路江湖掀起了不小的風波..從4月開始到11月底,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等巨頭先後高調入場,毫不掩飾地提前對外宣示要「爭當第一名、成為最後勝出者」的意志和決心。社區團購是一門什麼生意?值得嗎?
  • 起死回生,誰會是社區團購的最大玩家?
    當時很多做社區團購的企業融不到資都「掛」掉了。直到興盛優選發現,這個方式其實在下沉市場會更有效。就是在二三四線城市是最有效的,然後社區團購模式才真正打開。 這裡面也有很多人是不同的方向,比如說有人去試著做一些小而美的、有品質的商品,在二、三線城市去試,很快就因為量不夠覆蓋整個支撐的體系,而「掛」掉了。 社區團購的一些特點
  • 拼多多正式「殺入」社區團購
    作為一個本身就擁有「團購基因」,並足夠了解下沉市場的巨型流量入口,拼多多做社區團購有著天然的優勢;但作為一個對物流毫不涉及,沒有線下運營經驗的公司,拼多多的社區團購業務後勁有待加強。但不管如何,拼多多一定要做社區團購,因為它不得不做。
  • 社區團購風雲再起,誰生誰死,先看誰能靈魂砍價
    字節跳動方面表示,公司沒有進軍社區團購的計劃,也沒有開展「今日買菜」及相關業務的意向。不過,有一點可以證實的是,字節跳動的主要競爭對手快手也開始針對社區團購開始布局。從10月底開始,快手針對社區團購的第一批調研人員已奔赴湖南長沙,重點考察湖南本地企業興盛優選,時間持續約兩周。不止是字節和快手,各大網際網路廠商其實也在圈地,尤其是在下半年。資料顯示,7月份美團正式上線美團優選,並且專門的組建了5000多人的團隊並成立優選事業部。
  • 「九不得」調控下的社區團購,有哪些是可以確定的?
    除了監管壓力,行業發展初期的不確性很多也是一個問題,包括場上玩家對「社區團購」的定義和說法都不同。在去年11月三季報分析師會議上,拼多多CEO陳磊說:「多多買菜並非社區拼團購物」,試圖與熱鬧的「社區團購」劃清界限,自己悶聲發展。阿里巴巴新成立的社區團購事業部總裁侯毅,也是在去年11月的一次會上提及,他們認為社區團購是個全新電商模式,但目前僅僅還是萌芽階段。
  • 對「社區團購」要多一些警惕意識
    12月15日,南京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喊話」電商平臺: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部分媒體認為,南京市場監管局打響了「社區團購」監管的第一槍。
  • 地利生鮮社區團購:今日達,全品類,拉動門店銷售增長超35%
    來源:第三隻眼看零售 作者:張思遙對大部分社區團購平臺來說,團長可謂生命線,代表著訂單來源和末端履約能力。但有一家區域零售企業推出的社區團購品牌,卻敢在團長數量達到2萬名時,主動砍掉六成,且營收不降反升,甚至拉動門店銷售增長超35%。它就是地利生鮮于2019年立項的社區團購平臺——嘀哩集市。
  • 老人們常說,地上的錢不能隨便撿,撿了會怎麼樣?
    那麼我們今天要來說的就是,長輩們一直教導我們,在地上的錢是不能夠隨便撿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自己佔了小便宜,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說法呢?    第一,如果地上丟了一張錢,那麼這張錢就意味著,主人是將不好的運氣丟棄。誰若是撿走了,壞的運氣也就隨之被人帶走了,導致撿到錢的人也會厄運連連。
  • 社區團購成「光明頂」,何以匯聚六大巨頭?
    如何尋找到新人群,尤其是下沉市場的用戶群體?社區團購似乎是一個方式,社區團購瞄準的二三四線城市用戶人群中,有很多城市家庭主婦、中老年人以及下沉用戶,與滴滴現有業務人群有一定差異性。 橙心優選做起來了,不僅能在人群上拓展滴滴服務人群,帶來大批下沉用戶,又能讓滴滴不再局限於出行業務,而是更加高頻的服務場景,從資本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好故事。
  • 社區團購:只是資本家的狂歡,如果國家不出手,後果不堪設想
    筆者近日來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認為「社區團購」,只是資本家的狂歡,如果國家不及時制止,後果不堪設想!今天,筆者就從下面兩個例子入手,與大家一起深入地探討一下。首先,我們先從網購說起。網約車剛起步階段,不少企業紛紛進入該領域,為了能成為網約車行業的一哥,動不動就拿出幾億、十幾億進行補貼,在強大的資本支持下,網約車行業也就剩下那麼兩三家企業,滴滴最為出名,是網約車行業名副其實的一哥。然而,近兩年來,不少滴滴出行用戶和滴滴司機反映,乘客付的車費要比計程車高出不少,而司機拿到的錢卻少了。以上兩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兩個字--「壟斷」!
  • 農村有種風俗掉在地上的錢不能撿,撿了會怎麼樣?今天總算知道了
    農村有種風俗說掉在地上的錢不能撿,撿了會怎麼樣?今天總算知道了在農村一直有種說法和習俗,也是世世代代農民傳承下來的現象。如今的農村有了很大的改變,再加上很多年輕人都會外出打工,隨著農村的不斷發展,很多習俗也在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