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特別是2020年,房企分拆物業上市的熱潮再度襲來。那麼,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及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物管企業如何突破邊界,在基礎服務之外創造更多的增值服務?又該怎樣創新求變,開闢物業服務新價值?
近日,在「2020第三屆中國房地產資本峰會——乘風·求變物業管理資本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業內人士表示,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但在發展過程中,物企既要做好運營,滿足資本的需求,同時又要做好服務,這並不容易,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
物企上市大年,估值回歸理性
在業內看來,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環節中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而隨著物企在今年社區抗「疫」的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物業價值進一步凸顯。在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今年眾多物企紛紛「乘風」奔赴資本市場。
「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房地產行業白金十年還沒有過完,物業服務企業會迎來最好的黃金十年。」在上述論壇上,中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如是稱。綠城服務集團行政總裁吳志華亦指出,物業管理行業已迎來「盛世」,體現在高增長、高估值、高確定性,以及相關政策利好。
無疑,今年是物企上市「大年」。截至12月17日,共有37家物企登陸港股、3家企業進入A股。除此之外,包括龍頭物企在內,大部分物企是從地產企業中分拆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地產屬性。
正因如此,物企上市後其估值與母公司關聯度較大。「物業管理企業平均估值在0.5-0.6左右的水平比較合理,但個別公司會更高些,包括金科、綠城等物業公司,這與母公司及物管企業在行業中的排名有關。」中信建投證券房地產兼建築行業首席分析師竺勁稱。
「物業管理面積都是『香餑餑』,未來房企旗下物管企業可能是重要的平臺,以後母公司怎麼發展,對物企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竺勁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開始,前期活躍的物業股出現明顯回調跡象。不過,在雅生活集團總裁兼執行長李大龍看來,物業行業基本面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物業股回調,是由於投資者較為敏感,「『三道紅線』出臺,以及受疫情影響交付出現延遲,導致投資者對物業估值打折。物業行業在投資者眼裡,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行業,投資者對物業的定位是勞動密集型,同時附屬於地產。」
那麼,2021年,物企估值是否會有所提升?對此,竺勁預計,2021年物企估值會有所提升,但不會回升至此前高點水平,「此前存在稀缺性因素,如今供應量變大了。以前帶有更多想像空間,如今明確物企除住宅物業外,還可以介入非居住物業及城市服務,主要講的故事是擴賽道,考慮哪些公司未來能在這三個賽道勝出,慢慢變得務實了。」
物業併購已然「起風」,上市潮會否持續?
然而,對於正在準備赴港IPO的一些中小物企而言,一則消息或讓他們有些「緊張」。
11月27日,港交所刊發有關主板盈利規定的諮詢文件。港交所認為,最低盈利規定與修訂後已調高的最低市值規定不相適應,引起了對申請主板上市的公司質量的監管關注,因此港交所建議將盈利規定按市值規定於2018年的增幅百分比調高150%,或按恒生指數平均收報點數(由1994年至2019年)的概約增幅調高200%。上述規定預期將於2021年7月1日起實施。
在此背景下,一些打算赴港上市的物企也因此加快了各項工作的推進步伐。投行人士預期,明年7月前會迎來一撥赴港上市的高峰。
新城悅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兼董秘尤建峰指出,按照上述條件,規模較大的前30強地產背景物業公司,或市場化程度較好的第三方物業公司才有上市機會。這一政策執行後,會減少物企的上市機會。
在李大龍看來,隨著行業發展,未來回歸A股市場,讓更多國內投資人認可物業行業是一大趨勢,「隨著行業進一步整合,房地產進入調整期,物業管理行業進入整合和分化期,將來頭部企業或將有機會享受A股帶來的價值紅利。」
事實上,與房地產的發展路徑相似,物業服務的成長故事,也始於規模,「衝規模」已成為行業共識。隨之而來的,是物企開啟了一輪股權投資或收併購。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物業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將募集的資金用於收併購等戰略擴張,物業併購已然「起風」。
「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公布收購達34例,總金額接近100億元,此外還存在一些一級市場併購案例,預計未來上市公司併購會進一步加劇,除了一級市場併購外,未來一段時間裡,可能會出現二級市場併購和整合,包括跟上市公司進行股權、生態鏈上的植入等。」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表示。
不過,併購並非易事,在李長江看來,收併購或出現「消化不良」現象,具體表現在團隊、機制、標準、文化方面的融入問題,若這些方面無法融入,「不僅無法達成目標,反而會把企業的『身體』搞壞了。」
「一起往前走的企業要門當戶對、志同道合。」李長江坦言,所謂「門當戶對」指的是雙方要有共同的理想,如果僅當成一單生意,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現象;而「志同道合」指的是要有情懷,要真正讓客戶、投資者、員工受益。
上市背後,增值服務仍是「主戰場」
上市並非物企的最終目標,未來物企的發展,離不開運營與服務本身。在李長江看來,物企未來決戰的主戰場在於「增值服務」,但就行業現狀而言,增值服務還未完全定型,「眾多中小物企還難以形成真正的模式,沒有規模,且項目分散,不可能形成較大的效益。」
在世茂服務控股執行董事兼總裁葉明傑看來,現在很多物企都在做增值服務,但實際上針對C端消費者的增值服務很難操作,而針對B端的增值服務,或從B端再發展到C的增值服務相對簡單些,「不同的物企要自己去選擇,小處著手,不要大量快上,倉促布局風險很大。」
在彩生活董事長潘軍看來,只有將業主轉變為用戶,物企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量入口。基於此,物企要從之前對物的管理,提升到對人的服務,再到社區的融入,把小區打造成社群,增值服務才能落地。具體而言,要讓社區居民融入其中,與黨建結合起來;此外,打通街道辦、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的相關工作,與業委會形成互動。
從目前來看,對於下沉市場的挖掘,物企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多探索,比如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開展社區團購業務。對此,李大龍稱,單一物業公司或物業小區,其密度不一定夠,預計未來物企之間會產生網格化的合作,這種合作會帶來整個社區的增值服務,從而在社區團購上形成新突破。
「突破邊界」延伸服務,機遇與挑戰並存
除加強與社區的聯繫外,近年來,物企也在不斷突破邊界,逐步將社區服務延伸至城市服務、空間科技服務。不過,這些業務到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個綜合的成熟模式,「這些模式的探索需要先行者,需注意不要一下子觸及太多。」葉明傑稱。
「物企在突破邊界發展的同時,需要靜下心思考,行業的護城河及相應短板。」吳志華表示,短板方面,這幾年,物企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動服務與管理效率的雙向提升,但目前尚未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迭代,未形成以算法為支撐的服務體系,「跟其他行業動輒數十億元的技術研發相比,物企科技投入還遠遠不足,由此造成『用戶提出需求、公司分配任務、員工努力滿足需求』這一管理模型,只是響應需求,造成被動式服務,沒法主動獲取需求,滿意度無法提升至較高水平。」
「大部分公司缺乏中後臺體系和技術賦能,鮮有對社區需求的預測,也沒有基於預測的人力資源排布,更沒有針對預測開展的前瞻性業務布局。」吳志華稱。
吳志華還指出,布局社區生活服務已成行業共識,是未來物企重要的業績增長點,但當前社區生活服務中,每戶家庭創造的營業收入仍偏低,服務缺乏差異化。此外,行業還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
「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基於此,在吳志華看來,物企既要追求規模又要追求效率,同時又要多元化服務和科技服務。其中,一大關鍵點在於,要改變以往「地上撿錢」的傳統增值思維和盲目疊加的規模擴張思維,從而構建規模和效率的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貝殼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