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讀者在後臺留了一個困惑他已久的疑問:
嗯,好問題。希望大家能多多提問和評論,你好我好大家好(來自每天為選題頭禿的打工編輯的吶喊)
確實,夏天腳氣更為多發,但冬天也不少見。冬天穿的鞋襪厚實,透氣性差,也可導致真菌滋生,引起腳氣。
那萬一有些有腳氣的男性,摳了腳不洗手,尿尿或者做「手藝活」時又去摸了「丁丁」,會不會被傳染上腳氣?
腳氣會傳染到「丁丁」上嗎?
很遺憾地告訴你:有這個可能性。
腳氣,實際上是腳部皮膚的真菌感染,學名叫做「腳癬」、「足癬」。
它是最常見的皮膚淺表真菌感染,可表現為足跟的角質增厚、脫屑、小紅丘疹及水皰,也可表現為趾間的浸漬、發白、糜爛、破潰,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腳氣容易反反覆覆,很煩人,只要局部一遇到溼、熱,就像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太煩人!
更可怕的是,真菌並不老實,它不會只乖乖地呆在腳上,而是會到其他身體部位「亂竄」。
跑到頭上——頭癬
常見於兒童身上,主要通過理髮用具、梳子、帽子、枕巾等間接傳播,感染頭髮和頭部皮膚。
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也容易在擼貓擼狗時被患病寵物直接傳播。
跑到手上——手癬
摳腳、用手抓撓患癬部位,或者和患者共用毛巾、手套等,都可能感染手癬。
發病時可見細小的脫屑,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皮膚粗糙、肥厚,容易皸裂。
跑到屁股——股癬
常見於男性,通常發生在腹股溝、股內側及臀部。
由於這些部位透氣性差、潮溼,也經常久坐摩擦,所以一發作起來往往會癢得不得了。
跑到身體其他部位——體癬
多見於面部、軀幹和上肢,為環狀、多環狀或不規則形紅斑,邊緣隆起或有小丘疹、水皰,並不斷向外擴展,而中心慢慢趨於自愈。
此前微博曾有一個熱門視頻,主人公臉上突然長了一些紅色小痘痘,以為是過敏,結果醫生告訴她是腳氣……
原來,她家養了只加菲貓,平時貓貓愛舔她的腳,自己則喜歡吸貓、擼貓,經常跟它蹭臉,於是真菌一路從腳傳給貓,再到自己的臉……
圖源:網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腳氣的親們,吸貓擼狗要謹慎啊!
而如果有男同胞晚上閒來無事摳摳腳,沒洗手去尿尿或「自力更生」,則有可能傳染給生殖器。
一般常見於陰囊部位,可出現環狀的紅斑,邊緣略隆起,可覆細小的鱗屑。
夏天的腳氣,在冬天泡走~
隨著天氣漸冷,折磨了很多人一整個夏天的腳氣,總算漸漸消停了,至少可以等到明年再去搗騰。
如果你這麼想,就錯過了最好的治療時機。其實,冬季配合各種藥液泡腳,治腳氣會輕鬆許多。
夏天泡腳太熱,難堅持,冬天泡腳即可暖身又能治腳氣,何樂而不為~
不過,並非隨便往水裡加點白醋、鹽泡泡就有效,臨床上針對腳氣的泡腳方法有很多,要根據足癬的臨床表現來選擇。
1. 浸漬糜爛型
表現:腳趾縫(尤其好發於3~4、4~5趾縫)表皮浸軟,脫屑並有裂隙,發出難聞的臭味;剝去腐皮,可見紅色溼潤面。
這類足癬患者常伴有足部多汗。夏季溼熱,病情就會明顯加重,癢感劇烈,也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出現局部紅腫、化膿。
發臭來源於局部腐爛表皮及繼發的細菌感染,泡腳目的在於消炎殺菌。
泡腳方:宜採用高錳酸鉀或黃連、黃檗、黃芩、大黃等中藥泡腳。
※ 注意:高錳酸鉀的濃度要掌握好,以浸泡後皮膚不著色為準,過濃可能造成灼傷。
2. 角化脫屑型
表現:足蹠、足跟甚至踝部皮膚角化增厚,邊緣輕度發炎呈暗紅色,表面覆蓋一層細碎的白色粉狀鱗屑,常為雙側。
冬天有裂隙,伴疼痛,春夏天輕度瘙癢。
3. 水皰型足癬
表現:足蹠部、趾間甚至足背出現一些小水皰,或多個小水皰融合成黃豆到花生米大小的皰,皰壁緊張,內容液清亮透明,破潰乾燥後留有領口狀脫屑。
泡腳方:以上兩類足癬可採用中藥黃精、苦參、蛇床子、地膚子和土槿皮煎煮藥水泡腳。
※ 高亮提醒
急性發作期足癬,不適合泡腳。
最後,為了預防腳氣復發,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
儘量穿透氣性較好的鞋,並準備兩雙以上的常用鞋交替著穿;
鞋不穿時,要放在通風的地方吹乾;
襪子最好穿純棉的,容易透氣,洗淨後晾在通風的地方;
洗完腳或遊泳後,把腳擦乾了再穿襪子和鞋,不用公共拖鞋和毛巾;
家居拖鞋應當主客分開,及時清洗,棉質拖鞋使用超過一年需要更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