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初熱銷98GTX+ 挨個數
千元價位被大多數用戶看做為能承受的價格上限,也就是說大眾用戶所關心的「頂級」性能產品為售價千元的產品。而現階段AMD-ATI、NVIDIA在千元價位上主推的產品有GeForce 9800 GTX+和Radeon HD 4850,就二者性能、市場覆蓋率、用戶關注度而言可以說平分秋色。
其中GeForce 9800 GTX+是本文的主角。眾所周知GeForce 9800 GTX+擁有一顆55nm工藝的G92,這顆核心擁有全規格的128個流處理器和16個光柵處理器,支持DirectX 10 API和Shader Model。
眾所周知,G92核心歷經了65nm向55nm升級之路,隨之相應的產品也由GeForce 8800系列向GeForce 9800系列做了轉變。而全規格的G92核心NVIDIA共有3款產品,分別是65nm的GeForce 8800 GTX、GeForce 9800 GTX,和55nm的GeForce 9800 GTX+。
由於產品線設定和市場營銷策略上的緣故,目前絕大多數的GeForce 9800 GTX+均穩定在999元及其附近,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型性價比產品。
在產品規格設定、價格設定及理論性能上,GeForce 9800 GTX+和Radeon HD 4850可以說是不相伯仲。但是在功能特色上,GeForce 9800 GTX+憑藉NVIDIA的CUDA架構優勢顯著,例如GPU高效視頻編碼技術、例如PhysX-GPU技術、例如3D Stereo技術等,而這些技術都具有排外性,只有NVIDIA產品支持令其性價比大增。當然AMD-ATI針對NVIDIA的CUDA架構也提出了很多方案,例如AVIVO Stream技術等,但在用戶群中的普及度、認知度和產品技術的成熟度均相對較低。
今天筆者主要介紹的是NVIDIA的GeForce 9800 GTX+相關產品,它們是市場中用戶關注度最高、出貨量相對較多的型號。
出世有因 揭開98GTX+身世之謎
Radeon HD 4850在發布一周時間後,就憑藉極為震撼的影響力令NVIDIA難以招架,這主要是通過上市價格定位合適、龐大硬體規格。當然在新品發布上NVIDIA並沒有落後於AMD-ATI,例如新近發布同樣備受關注的Geforce GTX 280和Geforce GTX 260,但是由於價格上的因素無法與Radeon HD 4850一較高低。
Radeon HD 4850發布之初定價1399元,Geforce GTX 280和Geforce GTX 260分別定價為5000元、3000元,不在同一價位上的產品對比性能似乎意義不大,而NVIDIA在1399元價位上目前也並無全新的Geforce GTX 200系列產品發布,難道NVIDIA會任Radeon HD 4850獨自逍遙?
答案是否定的。NVIDIA此次在主流千元普及型產品上有了非常大的變動,首先將原來價格2000元的Geforce 9800GTX突降600元至1399元;其次推出物理驅動,令G92核心和GT200核心性能大增;再次發布Geforce 9800GTX+,使用全新的55nm技術、提升頻率降低功耗,價格僅為1599元。
G92核心擁有成熟的技術架構,所以此次使用G92試水55nm可以在最短周期內令其再次爆發光芒。Radeon HD 4850面對NVIDIA的Geforce 9800GTX+和Geforce 9800GTX的硬體產品夾擊下,面對3D驅動和物理驅動的夾擊下,面對價格和性能的夾擊下,所有優勢蕩然無存,那麼最終在1000元至1500元價位間誰更具性價比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產品規格上筆者在此通過表格形式體現,具體如下:
08 年6 月 中 高 端 產 品 規 格 表 | |||
顯卡型號 | Geforce 9800GTX | Geforce 9800GTX+ | Radeon HD 4850 |
核心代號 | G92-420 | G92-420 | RV770 |
製造工藝 | 65nm | 55nm | 55nm |
核心電晶體數目 | 7.54億 | 7.54億 | 9.56億 |
DirectX版本支持 | DirectX 10 | DirectX 10 | DirectX 10.1 |
著色器數量 | 128 | 800 | |
光柵處理器數量 | 16 | ||
核心頻率 | 675MHz | 738Mhz | 625MHz |
著色器頻率 | 1688MHz | 1836Mhz | 625MHz |
理論峰值計算能力 | 432GFLOPS | 470GFLOPS | 1000GFLOPS |
GPU I/O | PCI-Express x16 2.0 | ||
內存頻率 | 2200MHz | 2200MHz | 2000MHz |
內存位寬 | 256bit | ||
內存類型 | GDDR3 | ||
內存容量 | 512MB | ||
節能技術 | 無 | PowerPlay II | |
視頻加速相關 | PureVideo HD | Avivo UVD2 | |
零售均價 | 1399元 | 1599元 | 1399元 |
通過產品規格對比表我們發現,Gefroce 9800GTX+相對於Geforce 9800GTX的區別僅是核心製程提升至55nm,核心及Shader頻率有所提升。
產品介紹:似曾相識的Geforce 9800GTX
Geforce 9800GTX+作為NVIDIA第一款基於55nm核心的產品,其在PCB設計和散熱等方面設計上會有如何革新呢?本環節的產品介紹將會針對產品、設計、做工進行一一介紹,最主要的與Geforce 9800GTX區別也將會闡述。
● Geforce 9800GTX+產品介紹
Geforce 9800GTX+的公版產品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搭配公版散熱器的Geforce 9800GTX+和Geforce 9800GTX一模一樣。
Geforce 9800GTX向Geforce 9800GTX+轉變的過程,讓筆者依稀想起當年Geforce 7600GT的核心變革。Geforce 7600GT發布之初是基於90nm工藝的G73-A1核心,隨後推出了修正版的G73-A2核心,但是在功耗、發熱量和頻率上還是不盡人意。不過在NVIDIA隨後推出的G73-B1核心,徹底解決了功耗、發熱量和頻率上的缺憾,這主要就是得益於B1核心採用了更為先進的80nm工藝。
而這次G92核心從65nm向55nm工藝轉型成功,勢必會帶來更佳的溫度控制、更高的頻率、更低的發熱量和更低的平均成本。
Geforce 9800GTX+仍然採用了NVIDIA在高端產品中慣用的黑色PCB,顯卡的供電部分全部被設計在PCB右側,這樣有利於視頻信號在輸出過程中減少電磁幹擾。
Geforce 9800GTX+的最大特色莫過於所採用的核心,其仍然由臺積電(TSMC)採用55nm工藝製造,這是NVIDIA第一款基於55nm工藝的核心。
這款「全新的」G92核心在硬體規格上與G92-420-A2核心相同,同為128個流處理器、16個光柵處理器。製程的提升會增加核心的電氣性能,Geforce 9800GTX+默認核心、Shader頻率相對Geforce 9800GTX提升至738MHz/1836MHz。
在技術支持上,Geforce 9800GTX+與其他基於G92核心的產品一樣,支持DirectX 10和Shader Model 4.0,在高清視頻播放能力上支持BSP技術和VP2引擎。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NVIDIA推出了基於Geforce顯卡的物理驅動,它的實現可以令用戶不再單獨購買PPU,而是通過NVIDIA推崇的CUDA技術使用GPU實現物理計算。目前這個技術僅支持G92核心和GT200核心,不過NVIDIA聲稱在後續驅動中將會完全應用在旗下DirectX 10所有產品中。
顯存方面公版Geforce 9800GTX使用了8顆規格為16M*32bit的FBGA封裝hynix H5RS5223CFR N2C顆粒,而公版Geforce 9800GTX使用的是三星GDDR3 0.8ns顆粒。
各位讀者是否覺得這款hynix H5RS5223CFR N2C顆粒似曾相識,對,Geforce GTX 280同樣使用了這款顯存顆粒。
供電部分與Geforce 9800GTX相同,Geforce 9800GTX+同樣使用了4+2項豪華供電,從而確保顯卡的濾波效能。為了滿足顯卡供電需求,顯卡標配了兩個雙路12V 6pin外接供電。
在視頻信號輸出接口上,Geforce 9800GTX+仍然採用了雙DVI+S-Video的組合,可以通過DVI to D-Sub和DVI to HDMI轉接器實現更多接口的支持。另外,公版產品在接口的接插件使用上使用了全封閉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輸出信號的抗幹擾性。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通過前文的單卡、單PCB介紹,想必很多用戶已經看出一些情況,在PCB設計、布線及材料選用上,Geforce 9800GTX+和Geforce 9800GTX有著驚人的相似。
通過鏟卡兩款產品的PCB代碼可以得出,兩款產品均採用NVA-P392-000(B),也就是說兩款產品做到了Pin to Pin設計,為產品提供研發速度保障。
對比Geforce 9800GTX+和Geforce 9800GTX兩款產品的PCB正反特寫,除了核心面積有明顯的大小區別外,外觀上其他設計沒有絲毫變化。
既然PCB設計沒有任何改變,那麼散熱器設計上也不會有變化。從Geforce 9800GTX+和Geforce9800GTX的散熱器正反對比可以得出上述結論,雖然Geforce 9800GTX+的核心默認頻率相對Geforce 9800GTX有所提升,但是55nm製程的使用確保了在提升頻率前提下溫度不升。
GeForce GTS系列第一槍 直擊千元
GeForce GTX 200系列已經發布半年有餘,相關產品均馳騁在中高端產品線上,著實讓硬體愛好者和遊戲發燒友爽了一把。不過由於以GeFoce 9000系列命名的中端、中低端產品依然熱賣,同時基於G200核心衍生的中低端產品杳無音信,所以造成GeForce GTX 200系列和GeForce 9000系列命名共存的現象。
也許對硬體稍有了解的用戶,能通過型號區別GeForce GTX 200系列和GeForce 9000系列產品的性能、價格檔次。但對於絕大多數不了解產品的用戶而言,或許型號數字越大就代表性能越強越貴,那面對兩套命名方式難免會讓用戶面對窘境。
G92和新命名規則的交集——GeForce GTS 250
考慮到舊有的「GeForce + 四位型號 + 後綴」命名方式到今天已經黔驢技窮,如果升級五位型號,即不美觀也不方便用戶記憶,所以NVIDIA在全新一代產品上使用了「GeForce + 後綴 + 3位型號」的新命名方式,GeForce GTX 200系列應運而生。
同時,NVIDIA為了確保產品的延續性和型號的易讀性,推出了基於G92核心的新系列產品GeForce GTS 250。通過命名能夠看出GeForce的後綴GTS代表中端,而GTX代表高端,G92核心目前處於中端產品,所以後綴和型號被定位於GeForce GTS 250,在後續的產品中基於G92非全規格產品也會按照上述命名規則出現。
雖然GeForce GTS 250直至今日發布,但關於它的各種小道消息已經遍布網絡,有關它的身世及其與GeForce 9000系列的淵源想必很多讀者已經有所耳聞,那麼它的實際性能、規格及價位會怎樣,本文將給您一個完整答案。
G92一路走來 成就諸多英豪
G92核心的成功有目共睹,在發布之初憑藉核心製程、規格和架構等多方面優勢技壓群雄,當時第一款基於G92核心的產品是非全規格的GeForce 8800 GT,隨後GeForce 8800 GTS 512MB、GeForce 8800 GS一個個叱吒顯卡沙場的型號歷歷在目。
也許很多用戶對G92核心的家族史雖有一定了解,但還不是十分系統的掌握,筆者根據G92衍生產品的發布時間做出下圖方便用戶了解整個G92家族,圖片如下:
看過整個G92的家譜的後,想必很多用戶對整個G92家族有了一定了解,那麼最新產品GeForce GTS 250僅僅是一個換了馬甲的舊作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產看G92全線家譜,雖然GeForce GTS 250是在G92全規格這支發展至今,其搭載的G92產品在規格、功能上與先輩沒有區別,但是就產品本身而言GeForce GTS 250擁有前輩不具備的特性,無論怎樣先讓我們了解一下GeForce GTS 250的核心規格。
● G92編號再升級 只為搭配GTS250
GeForce GTS 250搭載的G92核心仍然由臺積電(TSMC)製造,編號為最新的G92-428-B1,其中「B1」表示核心的製造工藝為55nm製程。核心由7.54億電晶體組成,擁有128個流處理器和16個光柵處理器的全規格搭配,支持DirectX 10和Shader Model 4.0。
除此之外,G92核心在非3D計算能力上也有建樹,例如在高清播方面,G92支持最新的PureVideo HD技術,能夠針對H.264格式高清進行全程GPU視頻解碼。由於G92是基於NVIDIA的CUDA架構設計,所以其在並行計算方面擁有很強的性能,例如PhysX-GPU技術、浮點計算等方面,G92應用自如。
● GTS250先行 中端顯卡進入1GB時代
在中端和中低端顯卡產品中,無論AMD-ATI還是NVIDIA在公版產品的顯存搭配上最高僅提供512MB的設置。雖然在非後續的公版產品中,各品牌廠會推出大顯寸容量版,例如1GB版,甚至2GB版,但是對於公版產品來說512MB已為上限。
GeForce GTS 250這款產品開創了中端產品標配1024MB超大顯存容量的先河,其搭配了8顆規格為32M*32bit的hynix H5RS1H23MFR N2C顆粒,構成256bit/1024MB的組合,這是hynix的GDDR3 0.8ns產品。
在整體頻率上,GeForce GTS 250默認頻率為738MHz/1836MHz/2200MHz,在這點上其與GeForce 9800 GTX+保持一致。但是在顯存容量上,GeForce GTS 250是GeForce 9800 GTX+的2倍,達到1024MB。
揭開並不神秘的面紗 GTS250拆卸
GeForce GTS 250的一大特點就是與GeForce 9800 GTX+ PCB共用性,這也就在最大程度上縮短了各廠商非公版的開發周期和人力、財力。不過對於NVIDIA而言,而了將最好、最佳、最優的產品展現給全球用戶,NVIDIA重新Layout PCB,設計了全新P391的公版產品GeForce GTS 250。
公版GeForce GTS 250
對於公版的GeForce GTS 250各位讀者是否感覺似曾相識,對,它的外觀與07年11月發布的GeForce 8800 GTS 512MB版的P393 PCB很像。有意思的是,最早發布GeForce 8800 GTS為P393公版PCB,而較後發布的GeForce 9800 GTX/GTX+為P392公版PCB,到了目前最晚發布的GeForce GTS 250 PCB型號變為P391。
公版GeForce GTS 250 PCB正面
公版GeForce GTS 250 PCB背面
公版GeForce GTS 250繼續沿用了P39X PCB的設計思路,供電系統集中在PCB右側,單面顯存顆粒設置。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公版預設有S-Video接口,但是在公版產品中僅標配雙DVI視頻接口。
公版GeForce GTS 250 供電系統
為了滿足高性能GeForce GTS 250 1024MB的正常穩定運行,顯卡標配3+1相供電模組,每相供電均採用屏蔽陶瓷電感、100%固態電容和優質Mosfet的組合,從而提高供電模組的濾波效能。
公版GeForce GTS 250 外接供電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GeForce 9800 GTX/GTX+需要更高的頻率和性能,所以相對於GeForce 8800 GTS的單6pin外接供電已無法滿足,從而設計了8pin + 6pin(GeForce 9800 GTX)和6pin + 6pin(GeForce 9800 GTX+)的外接供電組合。
而在GeForce GTX 250這款產品中,雖然相對GeForce 9800 GTX/GTX+又有性能提升,但其卻在整體設計上優化將其TDP竟然控制在150瓦以下。PCI-Express提供的75瓦和6pin提供的75瓦,正好滿足GeForce GTS 250需求。
公版GeForce GTS 250 散熱器正面
公版GeForce GTS 250 散熱器背面
公版GeForce GTS 250搭配的是與GeForce 8800 GTS設計相近的散熱器,不過由於在GPU製程和整體設計上都針對功耗、發熱量及環保出發,所以GeForce GTS 250標配的散熱器要輕巧些,不過純銅的GPU吸熱底、一體化散熱鰭還是一應俱全。
公版GeForce GTS 250 散熱器供電接口
GeForce GTS 250標配的散熱器採用了4pin供電接口,這種供電接口和對應的風扇支持PWM脈寬調節技術,可以在散熱效能和噪音間取得良好平衡點。
小小標識內有乾坤 GTS250測試花絮
對於很多DIY愛好者來說,擁有一款原廠產品通常會引以為豪,本次送測的測試樣品就不乏源自NVIDIA原廠製作,雖然NVIDIA是一家無生產工廠的半導體公司,但是其早期會小量定產一批產品用於測試和給各家廠商初期分銷,這類產品往往做工、設計、用料上乘。
測試樣品為原廠GeForce GTS 250
參測廠商送測樣品為「中國製造」
上面兩副圖,我們能夠看到在PCB上清晰印有Made in USA(美國造)和Made in China(中國造),雖然標識不同但二者會有差別嗎?下圖就為大家揭秘。
PCB生產廠商ID:D33088
在這幅圖中D33088這個串碼是臺灣商檢局的BSMI認證,通過它我們能夠了解到生產廠商,該串碼具有唯一性,D33088代表富士康。眾所周知,NVIDIA的公版PCB絕大部分都是由富士康代工,而無論Made in USA還是Made in China都是由富士康一家代工的PCB生產,所以在質量上並無差別。
PCB版本號及各種認證標識
PCB版本號及各種認證標識
各種認證及PCB版本號P391的標識,讓用戶了解產品的真實身份。
CUDA近在咫尺 更多應用支持CUDA
CUDA全稱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它不需要像GUGPU一樣基於圖形API運算,這樣的設計降低了開發者的要求。首先減免了軟體開發者使用CUDA必須了解圖形API的痛苦,其次CUDA專用API更接近C語言和Fortran語言,能夠令絕大多數軟體開發者在極短時間內上手。
與CUDA 2.0一同發布的Geforce GTX 280擁有240核的處理器,相對於桌面級CPU而言240核還是一個天文數字。上圖為一顆主流中高端雙核CPU Core 2 Duo E8400與Geforce GTX 280的核心對比,右側是對比Intel的Core 2 Duo E8400和頂級Core 2 Extreme 9650浮點運算處理能力,即使是頂級Core 2 Extreme 9650四核處理器的浮點處理能力也僅為Geforce GTX 280的1/10能力,足見這顆接近1TFLOPS(1T=1024G,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flops)級別處理能力的Geforce GTX 280強悍。
● 用GPU來實現PhysX引擎
雖然Ageia的PhysX產品性能出色,但是苦於售價過高、遊戲廠商接納率低,一直沒有得到大面積普及。不過NVIDIA看到Ageia的PhysX產品的優勢,在2008年年初正式併購Ageia,並將PhysX物理引擎及技術引入到自己的顯卡產品中。因為前文已經提到過GPU擁有強大的浮點運算能力,再配合CUDA可以實現很多非3D渲染運算,所以物理卡完全可以被顯卡所吸收。
PhysX引擎支持特效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前文所說物理卡將被顯卡整合,今後NVIDIA-Ageia不會再單獨推出獨立物理卡,如果現在購買一款支持CUDA的產品等於NVIDIA免費贈送了一款物理卡。
● CUDA讓GPU與並行計算產生交集
Badaboom、Folding@Home和Tesala等都是基於CUDA的GPU並行計算,他們利用GPU特殊的架構設計,令以前只有大型機才能完成的任務,小型化並且成本降低。
基於NVIDIA CUDA技術的Badaboom
由於圖形渲染需要高密度、並行計算,因此GPU不會像CPU一樣將更多的電晶體投入到數據緩存和流量控制,而是將絕大多數電晶體用於數據處理(例如Geforce GTX 280的240個流處理器)。圖形渲染這點需求上與很多科學運算不謀而合,GPU的多流處理器在解決一個問題上實現獨立並行高速處理,可以大大降低運算複雜度,並且多數據元素高運算密度可以近似忽略內存訪問的延遲,這也就為GPU應用於科學計算奠定基礎。
● 3D Stereo還你真實3D世界
NVIDIA出品的3D Stereo雖然不會增加顯卡等硬體產品性能,但它卻能在不增加硬體負擔前提下增加遊戲視覺效果。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產品由NVIDIA打造,憑藉多年在3D效果處理及GPU設計上的經驗,令這款產品會如魚得水。
目前在2D環境下顯示3D效果有4種實現方案,分別是交錯式(Interlacing)、畫面交換(Page Flipping)、同步倍頻(Sync Doubling)和線遮蔽(line blanking),而NVIDIA的3D Stereo採用的是畫面交換(Page Flipping)。
筆者在此再次提醒,如果要實現3D影像必須使用支持120Hz垂直刷新率顯示器,因為立體3D影像是由液晶眼鏡左、右快速切換以達到呈現3D立體影像。一般在每秒閃爍60次,人的肉眼不會察覺出閃爍,而每秒60次相當於屏幕每秒更新60次(60Hz)。由於左、右眼快分別以60Hz快速切換,所以得出顯示器必須支持120Hz。
3D Stereo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時分法」技術,這副眼鏡與3D Stereo顯示器的信號同步,當顯示器輸出左眼圖像時,左眼鏡片為透光狀態,而右眼為不透光狀態;而在顯示器輸出右眼圖像時,右眼鏡片透光而左眼不透光,以這樣地頻繁切換來使雙眼分別獲得有細微差別的圖像,經過大腦計算從而生成一幅3D立體圖像。
視頻編碼不再只有Badaboom
NVIDIA的CUDA架構確實得到了很多第三方硬體、軟體廠商的認可,率先推出第三方應用軟體Badaboom的成功,也讓很多用戶得到了實惠,這種基於GPU並行計算的優勢,能夠為用戶提供更高、更快、更強的的體驗。
使用CUDA進行視頻編碼的Badaboom
雖然Badaboom這款軟體隨著支持NVIDIA的CUDA架構名聲越來越大,不過作為後起之秀畢竟在功能上不及老牌產品。例如視頻編碼老牌勁旅TMPGEnc,其早在2008年就宣布支持NVIDIA的CUDA,並在近期推出了正式版本產品。
使用GeForce GTS 250可以開啟TMPGEnc 4.0的CUDA選項
使用AMD-ATI產品無法開啟TMPGEnc 4.0的CUDA選項
我們通過上兩副圖可以看到,在TMPGEnc 4.0軟體中有NVIDIA CUDA 2.0的選項,如果使用NVIDIA產品自然能夠輕鬆打開該選項,並對視頻編碼加速,如果使用其他家產品CUDA選項將變為灰色。
GeForce GTS 250定價千元左右,我們使用了同樣千元價位的一款雙核處理器進行同片源同設置的視頻編碼,我們能夠看到GeForce GTS 250僅使用16分鐘就完成任務,而對比的CPU卻需要60分鐘,性能差距接近4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TMPGEnc這款軟體,可控制性更高、支持的視頻格式更多、壓縮效果質量更好,所以除了Badaboom我們現在還擁有了TMPGEnc這款軟體。
高清播放不再只有PowerDVD
隨著民用寬帶技術的提升和顯卡高清播放能力的增強,高清尤其是1080P的視頻得到了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而顯卡的高清播放能力也成為了用戶關注的一項重要功能。
如果擁有了一款支持高清優化的顯卡,那麼軟體方面大家會使用什麼?我想PowerDVD會是很多用戶的選擇,當然也有用戶使用操控自由度更高的KMPlayer,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更簡易的使用才是王道。
率先支持GPU全稱視頻解碼的PowerDVD
現在PowerDVD已經出到的v9版,支持了更多的功能,並優化了視頻代碼,為用戶提供了更強大的視覺享受效果。
不過隨著NVIDIA Pureideo HD技術的日益成熟,除了PowerDVD老牌播放軟體的支持,另一款來自ArcSoft的TotalMdia這款播放軟體也對NVIDIA PureVideo HD技術進行了支持。
使用NVIDIA產品可以開啟ArcSoft TatalMedia的認證硬體加速
使用AMD-ATI產品可以開啟ArcSoft TatalMedia的硬體加速
我們通過軟體的系統設置能夠看到使用了NVIDIA產品後,不僅能夠打開GPU硬體加速,還能看到NVIDIA得到ArcSoft的認證並在軟體設置中看到NVIDIA Logo,如果使用其他品牌產品也許會開啟硬體加速,但不會看到認證Logo。
使用GPU解碼視頻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系統應用性,因為這樣可以釋放CPU的性能,從而為平臺提供更多性能資源。另一方面,GPU強大的性能在應付視頻解碼外還能夠提供足夠的視頻畫面優化。
例如ArcSoft的TotalMedia這款播放軟體在實際應用中(請見上圖),會有更佳的視頻播放效果和平臺性能。
● 測試系統硬體環境
測 試 平 臺 介 紹 | |
中央處理器 | Intel Core i7-965 Extreme Edtion |
內存模組 | G.Skill DDR3 1600 2GB*3 |
(運行在1600 9-9-9-24-1T) | |
主板 | ASUS P6T |
(Intel X58 Chipset / BIOS版本號:0112) | |
顯示卡 | GeForce GTS 250 |
(G92 / 1024MB / 核心:738MHz / Shader:1836MHz / 顯存:2214MHz) | |
GeForce 9800 GTX+ | |
(G92 / 512MB / 核心:738MHz / Shader:1836MHz / 顯存:2214MHz) | |
公版Radeon HD 4850 | |
(RV770 / 1024MB / 核心:625MHz / Shader:625MHz / 顯存:2000MHz) | |
公版Radeon HD 4850 | |
(RV770 / 512MB / 核心:625MHz / Shader:625MHz / 顯存:2000MHz) | |
硬碟 | Seagate Barracuda 7200.10 SATA |
(320GB / 7200RPM / 16M | |
電源供應器 | 長城巨龍 1250SD |
(ATX12V 2.0 / 1250W) | |
顯示器 | DELL 3007WFP |
(30英寸LCD / 2560*1600解析度) |
● 測試系統的軟體環境
操 作 系 統 及 驅 動 | |
作業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 Vista Ultimate SP1 |
(中文版 / 版本號6001) | |
主板晶片組驅動 | Intel X58 Chipset fot Vsita |
(WHQL / 版本號 9.1.1.1004) | |
顯卡驅動 | AMD-ATI Catalyst for Vista |
(WHQL / 版本號 9.2) | |
NVIDIA Forceware for Vista | |
(Beta / 版本號 182.08) | |
256 0*1600_32bit 60Hz |
測試內容包括D3D合成測試軟體3Dmark Vantage,及5款最新DirectX 9 3D遊戲和6款DirectX 10遊戲。合成測試軟體3DMark用總分衡量性能,3D遊戲用平均fps來衡量性能,兩者都是越高越好。
測 試 軟 件 相 關 介 紹 3D合成 3Dmark06 (Futuremark / 版本號1.10) 3Dmark Vantage (Futuremark / 版本號1.00) 3D DirectX 9 Call of Duty 5 : World at War (Activision / 版本號 1.0) Lefr for Dead (EA / 版本號1.0) Need for Speed:Undercover (EA / 版本號1.0) Unreal Tournament 3 (Epic / Benchmark Demo) DirectX 10 Brothers in Arms:Hell's Highway (Ubisoft / 版本號1.0) Company of Heroes (Relic / 版本號1.7.1) Crysis (Crytek / 版本號1.2.1) Farcry 2 (Ubisoft / 版本號 1.0) S.T.A.L.K.E.R.:Clear Sky (Koch / 版本號 1.0) 測 試 輔 助 軟 件 速度記錄軟體 Fraps (beepa / 版本號 2.9.8)
● DX9理論性能測試:3DMark 06
3Dmark 06作為上一代3DMark系列巔峰之作,所有
● DX10理論性能測試:3Dmark Vantage
3DmarkVantage是Futuremark最新推出的一款顯卡3D性能測試,該款軟體僅支持DirectX 10系統及DirectX 10顯卡。測試成績主要由兩個顯卡測試和兩個CPU測試構成,整個測試軟體各家偏重整機性能。
● Call of Duty 5:World at War
與《使命召喚4》不同,《使命召喚5世界戰爭/戰火世界》不但由曾開發《使命召喚3》的Treyarch負責製作,而且遊戲的戰場也回到了系列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遊戲將圍繞發生在太平洋戰場的戰役展開,讓玩家體驗美軍與日軍之間的戰爭場面。
>>遊戲類型:DirectX9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測試方式:黑夜室外/室內場景,沿同一固定路線跑完3次取平均值,Fraps計速
>>畫質設定:可設置的全部最高
● Left 4 Dead
Valve 公布全新射擊遊戲《Left 4 Dead》,遊戲由《反恐精英:零點危機》(Counter-Strike:Condition Zero,簡稱 CSCZ)遊戲工作室 Turtle Rock 製作,強調使用「強化版」的 Source 引擎,將帶領玩家進入衝擊性的射擊快感。
>>
>>測試方式:白天室外/室內場景,開始場景一段遊戲的自行錄像回放
>>畫質設定:可設置的全部最高
>>AA、AF設定:AA和AF均在遊戲中開啟
● Mirrors Edge
《Mirrors Edge》TV Game版獲得成功後,在2009年01月13日發布了PC版產品。值得一提的是,NVIDIA公司宣布與EA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有EA公司發行、DICE製作的《Mirrors Edge》自然會有更佳表現。
>>遊戲類型:DirectX9 第一人稱遊戲
>>測試方式:沿同一固定路線跑完3次取平均值,Fraps計速
>>畫質設定:可設置的全部最高
● Need for Speed:Undercover
《極品飛車12》玩家們將在高速公路上進行賽車,躲避警車並戰勝對手,逐步深入一個國際犯罪組織的秘密行動並最終將其摧毀。這部新遊戲宣告了高度緊張的警車追逐遊戲模式的回歸,同時還帶來了全新的「英雄駕駛引擎」——即使是時速高達180英裡的驚險公路車賽,這一獨特技術也可為你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彩畫面表現。
>>遊戲類型:DirectX9 競速類遊戲
>>測試方式:同一彎道競速場景,人為操作跑完3次取平均值,Fraps計速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Unreal Tournament 3
萬眾矚目的Unreal Tournament 3終於出現了DEMO,這款基於Unreal Engine 3的最新第一人稱視角競技類
>>遊戲類型:DirectX9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測試方式:黑夜室外/室內場景,沿同一固定路線跑完3次取平均值,Fraps計速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AA、AF設定:AA和AF均在控制面板中開啟
● Brothers in Arms Hell's Highway
《Brothers in Arms Hell's Highway》這款以小隊進攻為主題的二戰射擊遊戲,在提升逼真畫面及音響效果後,終於要在次世代遊戲平臺中與玩家見面了。
遊戲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規模最大的空降任務"市場花園行動"中,故事情節磅礴,戰鬥方式緊湊。玩家必須控制Matt Baker 、Joe Hartsock以及其他101空降師的勇士們進入這個煉獄般的戰場,儘快結束整場戰爭。
>>遊戲類型:DirectX10 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測試方式:黑夜室外/室內場景,沿同一固定路線跑完3次取平均值,Fraps計速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Company of Heroes
>>遊戲類型:DirectX10 即時戰略遊戲
>>測試方式:遊戲自帶性能測試工具,內容為3D實時運算的劇情過場回放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Crysis
跳票多時、萬眾期待的DirectX 10遊戲大作Crysis,把目前PC 3D娛樂的視覺體驗發揮到極致的遊戲,大量使用DirectX 10的硬體功能,對顯卡的負載也提升至空前水平。
>>遊戲類型:DirectX10 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Cryostasis
《Cryostasis》是一款變種的室內風格的射擊遊戲,遊戲中玩家的活動場所將是黑暗神秘的室內環境,玩家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本能生存下去。遊戲發生在一艘被凍在北極的核動力破冰船北風號上。玩家扮演一名名叫Alexander Nesterov的氣象學家。Alexander被困在這艘被冰凍在北極點上的船上,而船外面只有死一般的寂靜與寒冷。然而玩家並不孤單,因為穿上還有一種兇殘的實驗變異生物。現在,玩家不得不逃離船艙。
>>遊戲類型:DirectX10 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FarCry2
使用CryENGINE®和PolyBump™折服世人的經典之作FarCry推出了第二代作品——FarCry2,這款作品無論是遊戲引擎還是畫面設計都有了長足進步,該作仍然由Ubisoft發布。
>>遊戲類型:DirectX10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測試方式:遊戲自帶性能測試工具,內容為3D實時運算的戰鬥回放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S.T.A.L.K.E.R.Clear Sky
作為《S.T.A.L.K.E.R.》的續作,《S.T.A.L.K.E.R.Clear Sky》的基本開發工作在去年年底已經接近尾聲,開發者表示,他們夜以繼日地進行開發工作。《S.T.A.L.K.E.R.Clear Sky》的開發者表示,他們很高興有機會來完成2003年以來積攢的創意,這些創意因為時間關係,沒能在《S.T.A.L.K.E.R.》當中得到體現。玩家在《S.T.A.L.K.E.R.Clear Sky》當中,將能體驗到車諾比的歷史、地理特質和基本生活環境。
>>遊戲類型:DirectX10 第一人稱視角射擊遊戲
>>
>>畫質設定:全部最高
● 系統功耗測試
我們
● 應用測試-並行計算能力檢測
基於GPU的視頻高速編碼越來越被用戶追求,自從NVIDIA利用第三方開發的Badaboom獲得不錯收效後,AMD-ATI也迅速做出反應,在驅動中免費加入了視頻編輯程序。為了讓測試更具對比性,筆者使用兩款程序預設的iPod方案將同一視頻重新編碼,按時間長短劃分性能。
千元價位新選擇 大顯存容量GTS250
● GTS250加量不加價 中端用戶首選
NVIDIA官方透露GeForce GTS 250定價149美元,折合人民幣為1000元左右,它將取代目前的GeForce 9800 GTX+,而GeForce 9800 GTX+隨之降至129美元,折合人民幣850元左右,這樣全新產品、價格定位勢必會重新續寫千元中端市場新價格戰。
對於用戶來說,同樣花千元資金能夠買到顯存容量更大、性能更強的GeForce GTS 250,突出的性價比會為本已熱鬧的千元市場扔下一顆重磅炮彈。
而且就實際應用而言,大顯存容量在高畫質遊戲中能夠提供更佳的畫質緩存讀取流暢度,對於遊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硬性指標。
● 開發周期短 生產快捷 用戶得利
參加首測品牌商產品圖賞(一)
● 影馳GeForce GTS 250 1GB
● 索泰GeForce GTS 250 1GB
● 七彩虹GeForce GTS 250 1GB
● 微星GeForce GTS 250 1GB
● 訊景GeForce GTS 250 512MB
參加首測品牌商產品圖賞(二)
● 金剛軍團GeForce GTS 250 1GB
● 翔升GeForce GTS 250 1GB
● 映眾GeForce GTS 250 1GB
● 旌宇GeForce GTS 250 1GB
用品質說話 AIC產品全線出擊
眾所周知AIC是NVIDIA的核心合作夥伴,這類品牌一般都會與NVIDIA有著密切的關係,並且擁有卓越的技術、產能資質,所以由AIC提供的產品一般性能、質量、品質出色。
● 索泰N9800GTX+512D3首發紀念版
索泰N9800GTX+512D3首發紀念版一經上市,就得到了很多用戶的青睞,並且這款產品獲得了本站「2008年度最佳產品」稱號。
索泰這款GeForce 9800 GTX+在做工、用料上果然不負AIC稱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產品標配了AC Twin Turbo 4熱管散熱器。999元的市場均價,標配200元左右的豪華散熱器,折後價筆者就不再贅述。
索泰N9800GTX+512D3首發紀念版的應用特點包括:
>>做工、用料上乘,使用55nmG92-421-B1核心,標配4+2相供電模組;
>>標配豪華、昂貴的AC Twin Turbo四熱管散熱器;
>>附件齊全,包含各種選材及DVI to HDMI/D-Sub轉換器;
>>售價雖然為999元,但標配的豪華散熱器價格不菲。
美中不足:
>>僅使用1組6pin外接供電。
● XFX訊景9800GTX+(PV-T98W-YDF)
訊景(XFX)憑藉優質、優秀、優異的產品、性能及服務贏得了用戶的認可。雖然現在訊景不再是只做的NVIDIA產品的AIC,但是其旗下GeForce系列產品仍然是很多用戶首選品牌。
訊景產品的特色就是公版和高端非公版組合,而在GeForce 9800 GTX+相關產品上,其採用純公版設計僅是散熱器Logo上的區別。不過公版產品的用料奢華、做工上乘等特質是絕大多數非公版產品不可比擬的,目前訊景9800GTX+(PV-T98W-YDF)官方零售價1399元。
訊景9800GTX+(PV-T98W-YDF)的應用特點包括:
>>純公版設計,做工、用料頂級,使用低功耗的55nm製程G92核心;
>>搭配的一體散熱器能夠同時為核心、顯存及供電散熱器;
>>附件齊全,包含各種選材及DVI to HDMI/D-Sub轉換器。
美中不足:
>>零售價1399元,是本文售價最高者。
我的地盤我做主 個性化98GTX+面世
很多用戶需要穩定的性能和中規中矩的功能,但還有很多用戶需要更加靈活的個性化服務及功能,例如超頻性能、散熱器性能等。而且這類用戶的需求也得到很多廠商的支持,紛紛拿出看家本領讓用戶體驗「我的地盤我做主」待遇。
● 七彩虹IGAME9800GTX+ GD3冰封騎士5F 51
七彩虹板卡在中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又將產品研發及生產提到公司第一位置,其產品擁有的個性化特色更加鮮明,尤其是提出的「IGAME系列」、「定製服務」及"IPU概念"深入用戶心中。
七彩虹IGAME9800GTX+GD3冰封騎士5F51採用自主研發的非公版設計,並使用七彩虹引以為豪的「IPU」技術,這款產品在本站獲得了「2008年度優秀產品獎」。這款產品不僅使用了雙散熱模組的豪華散熱器,還使用了核心/顯存加壓跳線等個性化功能。
七彩虹IGAME9800GTX+GD3冰封騎士5F51的應用特點包括:
>>七彩虹自主研發的非公版設計,標配55nm低功耗G92核心;
>>搭配豪華雙散熱模組散熱器;
>>使用IPU概念設計,例如核心/顯存加壓超頻開關等。
美中不足:
>>自動調速功能有待完善,待機溫度過高。
● 影馳9800GTX+上將版
影馳在用戶的心中是以前衛的個性設計及服務聞名,尤其是其將雙BIOS設計、加壓跳線發揚光大後,更是以強大的超頻潛力贏得了眾多用戶支持。
影馳9800GTX+上將版的問世,確實給本已火熱的千元價位市場,再添一把火。影馳這款產品以出色目前零售價為大眾化的999元,但是對於擁有諸多特色功能的它來說,依然顯得性價比突出。
影馳9800GTX+上將版的應用特點包括:
>>影馳自主研發的非公版設計,使用55nm的低功耗G92核心;
>>標配DVI + HDMI + S-Video組合,HDMI接口為高清用戶提供方便;
>>使用雙BIOS、加壓跳線等特色設計;
>>顯卡核心、散熱器標配銅製散熱器,供電Mosfet標配被動散熱鰭。
美中不足:
>>加壓超頻後散熱器問題有待解決。
中規中矩也逍遙 通路主打感情牌
談及通路想必給很多用戶的第一印象就是——性價比,當每款產品進入成熟的非公版時期後,通路品牌會引入這類設計,在保證中規中矩的功能和性能同時,還未能為用戶提供經濟實惠的價格。
● 銘瑄極光9800GTX+終結者
● 雙敏無極9800GTX+玩家限量版
銘瑄極光9800GTX+終結者和雙敏無極9800GTX+玩家限量版這兩款產品,均採用了相同的非公版設計,所以在很環節二者歸類匯總。
兩款產品採用了相同的分工版設計,並且在頻率上均採用公版的738MHz/1836MHz/2214MHz設置。二者的區別是分別搭配了不同的豪華散熱器,同時售價僅為999元。
銘瑄和雙敏的GeForce 9800 GTX+應用特點包括:
>>兩款非公版產品做工、用料中規中矩,均使用低功耗的55nm版G92核心;
>>標配豪華熱管散熱器;
美中不足:
>>產品設計同質化嚴重。
體現品牌實力 研發/生產線一個不落
在很多板卡品牌中,雖然他們的名聲不如一線品牌文明,銷量也不如國內幾大通路高,但是這類品牌卻在業界名聲顯赫,因為他們身後擁有龐大的研發團隊和規模宏大的生產線。他們不僅運營自主品牌,還負責很多其他品牌的OEM/ODM業務。
● 翔升權杖9800GTX+ 終結版 512M
翔升權杖系列是一個主打性價比的產品線,並被很多用戶認可。目前在NVIDIA全線產品上,翔升都會推出設計優異的非公版設計,尤其是在PCB板型布局、視頻輸出接口上有獨到見解。
翔升權杖9800GTX+終結版512M採用750MHz/2200MHz的默認高頻設計,並且搭配了4根U型銅製熱管,這不僅確保了產品的3D性能還讓顯卡穩定運行在低溫工作環境中。
翔升權杖9800GTX+終結版512M的應用特點包括:
>>非公版設計,核心標配G92-421-B1的55nm版;
>>標配4根U型銅製熱管和雙風扇組合,能夠同時為核心、顯存及供電散熱鰭同時散熱;
>>默認750MHz/2200MHz高頻;
>>在視頻信號輸出接口和PCI-Express接口上有保護罩設計;
美中不足:
>>顯存散熱較差,無DVI ti HDMI轉換器。
● 太陽花9800GTX+/512M/DDR3(超頻王)
太陽花作為一個具有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品牌,一直以為用戶量身定做高性能顯卡為己任。例如自主開發的IDSS變頻超頻技術,大大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超頻、節能平衡方案。
太陽花9800GTX+/512/DDR3(超頻王)雖然默認頻率為公版的738MHz/1836MHz/2200MHz,但是其針對超頻設計的PCB、IDSS超頻技術和標配的高效4熱管散熱器,令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超頻網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花9800GTX+/512/DDR3(超頻王)的應用特點包括:
>>擁有出色的非公版PCB設計,搭配55nm製程G92核心;
>>標配4熱管大尺寸高效散熱器;
>>擁有IDSS變頻超頻技術,超頻能力強;
>>價格僅為980元,是本文定價最便宜的產品;
>>包裝採用鋁製金屬盒;
美中不足:
>>對於一款以超頻著稱的產品,顯存散熱方面散熱欠佳。
拒絕非主流 看看其他網友關注誰
在本站產品庫中,用戶查看產品可以選擇按關注度排行,這個排行可以真實反映出產品在用戶群的影響力。在GeForce 9800 GTX+相關產品中,前文介紹的8款產品悉數出現,而本章節將介紹兩款前文沒提及的產品。
● 微星N9800GTX PLUS-T2D512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MSI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線板卡廠商,旗下產品做工、用料、性能及品質不言而喻。而且作為本次入選的唯一一家一線大亨,足見MSI想走不同尋常路,不再走高價路線改為平民化路線。
微星N9800GTX PLUS-TD512這款產品採用公版PCB設計,但PCB顏色及散熱器採用了自主的個性化設計,不過由於採用公版PCB品質、用料自然上乘。而且這的一提的是,該款產品被評為本站「2008年度最佳產品」,同時這款產品在本站關注度排行中名列第一。
微星N9800GTX PLUS-TD512的應用特點包括:
>>基於公版P392公版設計,搭配55nm製程G92核心;
>>標配4熱管大尺寸高效散熱器;
美中不足:
>>沒有標配DVI to HDMI轉換接口。
● 盈通9800GTX+ -1024GD3遊戲高手
盈通作為顯卡、主板的雙料王,均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尤其在這個追求個性化、人性化設計的今天,盈通根據用戶需求從GeForce 8000系列產品開始,推出了「遊戲高手」系列,贏得了用戶的青睞。
盈通9800GTX+ 1024GD3遊戲高手,通過型號就能就能看出,這款產品是針對遊戲用戶需要設計,配備了1024MB顯存容量,這對提高高畫質遊戲流暢度有絕對幫助,同時這款產品搭配豪華的5熱管大尺寸散熱器,為顯卡穩定運行奠定基礎。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該款產品在本站排行中,獲得名列GeForce 9800 GTX+人氣第五,1024MB產品人氣第一的殊榮。
盈通9800GTX+ 1024GD3遊戲高手的應用特點包括:
>>採用非公版設計,搭配55nm製程G92核心;
>>散熱器標配5根熱管和雙風扇組合;
>>標配1024MB超大顯存容量,售價僅為1099元;
>>標配HDMI + DVI接口,搭配附件DVI to D-Sub接口滿足用戶需求;
美中不足:
>>顯卡整體過厚,容易佔用其他接口。
看過前文對十款市場中主流的GeForce 9800 GTX+相關產品的點評後,是否在您心中有了一個新目標呢?
本次介紹的十款GeForce 9800 GTX+可以說均有獨自特色,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本站在今日下午14時,開播《硬體急診室》直播節目,節目將通過詼諧搞笑的問答解決你日常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的問題「含金量」高,問問題還有獎品拿,還在等什麼?
【每日焦點】出手好時機 金邦白金2GB/1066跌百元
【遊戲推薦】EA遊戲監製實際演示《紅警3:起義》
今天紅色警戒3官方網站放出了資料片《紅色警戒3:起義》的首部演示視頻,來自EA的遊戲製作人為我們介紹了這部遊戲的一些最新的改動。雖然整部視頻都是英語介紹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畫面中看到一些最新的單位及改動。[詳細]
【遊戲推薦】暴力大作成主打 2月份必玩遊戲推薦
縱觀所有計劃在二月份發售的遊戲,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有些暴力、驚悚得傾向,甚至有血血腥,例如《教父2》和前面提到的《F.E.A.R. 2》等等。雖然有些暴力傾向,但是畢竟這些遊戲玩起來還是非常爽快的。[詳細]
【遊戲推薦】戰巡大顯神威《星際2》精彩對戰視頻
《星際爭霸2》人族的戰列巡洋艦除了擁有經典的大和火炮技能之外,還增加了對空彈幕和能量護罩這兩個新技能,不過一架戰巡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這對空彈幕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