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蘭友
16世紀到17世紀,這段時間全世界出了兩位舉足輕重的戲劇大家,一個是我們東方的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另一個是威廉·莎士比亞,來自英國的斯特拉特福鎮。
湯顯祖,生活在動蕩的明朝中晚期,他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一生不得志。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都以「愛情」為主題,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早期作品多為喜劇和歷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中期作品多為悲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四大經典巨作,晚期創作多為悲喜劇。
兩個人第一次被放在一起評論是在1930年,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其著作中感嘆道:「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奇也。」
這兩位大家的作品數量之多,都為傳世之作。
今天我就從三方面來對比一下這二位大家的戲劇異同,通過對比發現二位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作品的各自特點。
01 兩位大家的平生:文藝復興的輝煌時代和明中晚期的消頹
莎士比亞出生一個一個不算太富裕也不算太貧窮的商人家庭,年少時期家道中落,莎士比亞22歲前往倫敦,一開始找了一個牽馬車的工作,後來在劇院開始跑龍套。
這時倫敦處於繁華時期,每天都有戲劇上演,劇目非常多,一天可能有上百個劇目輪番上演。最開始,莎士比亞每天都要背很多臺詞,他的這段經歷給了他寫戲劇的基本功。通過自己親自上演,他明白來了各種角色該如何去表現。
莎士比亞非常熱愛戲劇,他很快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天賦成為了一個專業的職業劇作家,一寫就是20年,一生共創作37個劇本。
當時英國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伊拉莎白女王一世當權,執政40年。在她執政期間,她大力推崇戲劇發展。當時英國國力也在不斷增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莎士比亞成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一開始是為皇室演出,後來女王特許在倫敦巡演。
和莎士比亞的生活的大時代環境不同,湯顯祖生活在明朝中晚期,當時封建王朝明朝已經顯出衰敗之勢。
湯顯祖和中國許多傳統士大夫一樣懷著一顆「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在官場上飽受挫折和打擊。
之後,湯顯祖看清了殘酷的現實,開始專心研究戲劇創作。在南京當官時,創作了《紫釵記》。
萬曆26年,1598年,他棄官歸家,回到老家江西臨川,寫下了《牡丹亭》。當時這部劇也是作為皇室觀賞戲劇曲目之一,後來在坊間流傳,被廣大人民所喜愛。
有個傳言,就是說《牡丹亭》出來後,一時洛陽紙貴。戲劇史上有一句話叫做「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過了2年,也就是1601年,湯顯祖又寫下了《邯鄲記》和《南柯記》。
《牡丹亭》中「為情生、為情死」的思想,深深震撼了當時的明朝女性讀者的內心。還真的有人讀牡丹亭哭死了,蘇州一個叫做俞二姑的女子,一輩子沒有嫁人,看了《牡丹亭》之後,還想嫁給湯顯祖。在杭州有一個優伶,叫做商小玲,她就是演《牡丹亭》,在舞臺上演死了。
可見《牡丹亭》表達出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求,哪怕是到清代,到現代,我們依然很多人熟知這部戲曲。
02 莎士比亞喜劇和湯顯祖戲劇愛情觀的異同
相同的地方主要是:雙方描寫的男主女主,當面對世俗眼光和封建禮教之時,敢於追求愛情。
1602年莎士比亞創作的《終成眷屬》中,女主海倫娜是一名醫生的女兒,她愛上了伯爵夫人的兒子勃特拉姆,可勃特拉姆卻嫌棄她身份低。當時國王省博,發布通告能治好他的人會給與豐富獎勵。海倫娜想辦法治好了國王,要求國王賜婚。
國王對勃特拉姆說:「你看不起她不過因她身份地位,那我可以把她身份抬高。」
當時,明朝大肆宣揚陳朱理學,要求人們理性。在戲劇界,湯顯祖舉起了反理性的旗幟,他推出了「至情論」,崇尚真情。
《紫釵記》男主角是唐朝詩人李益,女主角是淪落娼家的貴族女子霍小玉。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李益拾得霍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釵,二人以釵定情。可後來發生變故,李益被朝堂大官家的女兒看中,他被強權所逼迫,跟小玉分離。李益吞釵明志,後遇到身份神秘、扭轉男女主角命運的「黃衫客」,他幫助二人抵抗強權壓迫,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為了愛情,男女主把自己的生死至之事外,男主更是一反以往才子佳人話本,對女主的愛忠貞不渝,把自己的名利置之度外。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說:「情不知因何而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這句話千古流傳,成為當今青年男女經常用來表達愛情的經典引用。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都歌頌了愛情的忠貞和熾熱,可以說是驚動天地的愛情故事。相似之處我們分析過了,那二人的愛情觀不同之處是什麼呢?
莎士比亞喜劇戲劇中描寫的主人公都非常樂觀,他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英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繁榮景象,在戲劇中時刻都透露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氣息。
莎士比亞認為愛情是偉大的,他相信愛情巨大的力量可以衝破一切阻礙,他的愛情觀具有一種樂觀精神。
《維洛那二紳士》中開始戀愛的小姑娘裘麗亞說:「你越把愛情遏制,它燃燒得越厲害。」
03 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關於夢在戲劇中的應用
「夢」是一種無法避免生理現象,夢代表的是一種反叛,一種圓滿。正是因為有了夢的存在,才使人們在備受束縛、壓抑的現實生活中得以暫時的寬慰與釋放。
無論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還 是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都共同體現出「夢」的這種核心作用。但同樣是「夢」,在二人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卻不相同,這與中西文化語境的不同有很大關係。
在《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相識相知,是通過「夢」。杜麗娘天生麗質、多愁善感,豆蔻年華的她,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被家中的封建禮教所束縛。
一日,杜麗娘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來給她教學授課,第一次給她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杜麗娘心中的愛情爆發了。
過了幾日,她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犯困了就睡了在床上,她夢見了一個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一起作詩,隨後又將她抱到牡丹亭雲雨一番。醒來後,才發現只是夢一場。此後,杜麗娘竟然念念不忘這孟志紅情郎,抑鬱而亡。再之後,杜麗娘的鬼混被判官放回人間與柳夢梅相識相愛。柳夢梅知道真相後,請來道姑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除了《牡丹亭》,在「臨川四夢」中,也是通過夢境來講述故事,但這個故事並非是夢幻的,而是基於現實的夢。是源於湯顯祖對於世事不平和自身遭遇的憤慨之情,藉助夢的手段來圓夢。
仕途多舛、一生困厄,湯顯祖只有在自己構建的美夢中,才得以痛快地發洩。在一個個虛構的故事中,湯顯祖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再來看看莎士比亞是怎麼在戲劇中應用夢這個因素的。
莎士比亞的夢,更多的是古希臘文化中「夢」的引用,是一種預言的意思。比如在《理查三世》中明顯可以看到,這裡『夢』的出現,是映射了對事件後續發展的預兆。這是莎翁劇作中常用的表達手法。
我們再來看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私奔的赫米亞發生在森林中的這場仲夏夜之夢,正是綠色的生命與愛的象徵。在這個世界中還出現了自然界的精靈,莎士比亞的夢是一種夢幻,用虛構的方法再現人物內心的想法。
如果說湯顯祖的夢是一種對於現實仿照的理想化世界,那莎士比亞的夢就是一種超現實的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