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優秀的、與眾不同的人,就這麼不受歡迎,這麼容易被排斥?面對這一問題,其實這不是與眾不同惹的禍,而是群體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表姐說起小時候自己被孤立的一段經歷,只源於她有一頂漂亮的太陽帽,而其他小姑娘都沒有。當她戴著那頂太陽帽跑出來找她們玩的時候,小夥伴都噘著嘴巴手拉手跑遠了。
她們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一頂和我們不一樣的帽子嘛!」「自己臭美去吧,我們才不和你玩呢!」為了討好小夥伴,表姐把帽子給每個小姑娘戴一會,於是,她們就不計較她那頂與眾不同的帽子了。
只因為「你有,我們沒有」,這種「你有」的與眾不同觸到了小孩子「我們沒有」的自卑。一頂帽子就這樣引發孩子們毫不遮掩的,真實的忌妒心理。
在趨同性作用下,一個群體裡的成員大部分處在同一水平線上。若有個與眾不同的人,優秀於群體其他成員,勢必群起排斥、打壓,這與其說是看不慣、接受不了,不如說是觸到了群體自卑的痛處。
02
首先,每個人的夢想與眾不同,都希望自己出類拔萃,可現實卻是大部分人「不屑與人為伍,卻不敢與眾不同」,很輕易就泯然眾人,被大眾同化了。
當某一天自己身邊出現一個這樣的人,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做了,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他說了,這時心裡的那份不甘就會被勾起,深深的失落感、自卑感也會翻湧而起,為了淡化這種不愉快的心理體驗,群體成員會不約而同的選擇疏離他。
我的一個畢業於師範院校中文系的朋友,和他大部分同學一樣,從事著中學語文教學工作。
偏偏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堅持寫作,十幾年間出版了幾本專著,發表在各類雜誌上的長短篇數量也很可觀。在周圍的朋友同事圈子裡,大家都覺得他是讓人崇羨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