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有人在排擠我,想孤立我,好像還不止一個人。」「那你是不是讓人覺得有點『異樣刮搭』?」朋友問道。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生活在一個群體裡,比如在工作單位裡,單位小的,只有一個群體,也就是單位本身;單位大的有很多部門,每個部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常言道,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有矛盾。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群體裡往往還有人搞小動作、拉幫派;最嚴重的是很多人被拉在一起去排斥和孤立一個人。後者是一種非常要不得的行為,有正義感的人於是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在一個群體裡,由於有人很優秀,倒反而被群體裡多數人孤立,這些孤立別人的人其實是自己的心態不正在作怪,所以暫時被孤立的人不妨適當忍受一下,先不要火冒三丈,須知這樣一個事實:想孤立別人的人往往是因為自己不自信。
有的人為了孤立別人,還要給對方扣上一頂「不合群」的帽子,言下之意:是他自己在孤立自己,從而成為鼓動其他人的當然理由;這些人看上去似乎情商很高,八面玲瓏,處處開花——無聊地混跡人群而已。所以說,如果你正能量在手,那就不要怕被孤立,而應勇敢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東西方對排斥的理解因文化和歷史差異而有所不同,排斥的英語為ostracize,系從希臘語ostrakon(碎片)引申而來。古雅典民眾大會中有一種特殊投票法,開創於公元前六世紀末克裡斯提尼執政期間。每年年初召開國民大會,公民將自己認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名記在(陶)碎片上,倘若某人票逾半數,則必須被放逐國外10年,稱為「陶片放逐法」,古希臘其他城邦也有施行這一制度的,後因常被各派政治力量所利用,成為爭鬥手段,於公元前417年被廢除,但在語言上又從「碎片」引申出第二釋義「排斥」。
西方社會特別看重一個人對於群體的屬性,很多人尚抱有古老的傳統觀點,認為一個人受到群體的孤立和排斥,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而會感到異常悲傷。現代科學家於是利用計算機,通過一個虛擬的網上傳球遊戲進行實驗,參試者本應設法讓虛擬球員很快就拿不到球;然而程序的設計卻顯示這個球員壓根兒就不在群體中。參試者在實驗後覺得極度憤怒、極度傷心,幾百個這樣的實驗均表明,參試人員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其實他們只是感覺到了一種虛擬球員將被孤立和排斥的先兆。心理學家估計,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一種根深蒂固的求生安排:對我們生活在熱帶稀疏草原上的祖先來說,一個人如果從群體中被排斥掉,那就意味著死亡。所以群體中的人們長期以來養成了習慣:為了確保留在群體中,無論是對己還是對人,面對各種排斥的預兆十分警覺,都會事先作出極強烈的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容易選擇兩個極端中的一個:要麼表現出過分地適應群體、和群體保持一致;要麼變得十分野蠻——都不可取。民族、文化、歷史儘管有所差異,但正面的行為和優勢一定要發揚、要伸張。(陳鈺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