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杭州的一個小夥子參加電視裡的相親節目,提到自己的職業,他說是「家族企業」。他們的家族企業現在杭州城裡是兩家小館子,都做煎包、餛飩等,都做早餐連午餐生意,其中一家還上過央視的美食紀錄片。已經67歲的老闆娘梳著當年很流行的「老闆娘款高髮髻」,在佑聖觀路的「鼓樓煎包餛飩」店裡忙碌,每進來一個客人她就唱一句「來,你說」。每天的工作時間依然是夜裡兩點半到下午三點,這樣的老闆娘,令人肅然起敬。
事實上,杭州這樣的家族企業還有不少,有的是從媽媽手裡接棒,有的是兄弟姐妹一起或者分頭開店。在這樣的店裡,吃著再熟悉不過的「媽媽菜」,誰的心裡不是暖暖的呢?
01從5斤面2斤鹹菜起家王奶奶守了37年
在有美食寶藏之稱的江城路上,有一家開了30多的雅惠酒家,招牌上寫著「特色家常菜 舟山小海鮮」,其實我覺得吧,他們應該直接寫「我家的菜只只好吃」才算名副其實。
平時在店裡負責的是兩姐妹,一個管點菜,一個督促著廚房。下午沒生意的時候,姐妹倆也不閒著,坐在一起樂呵呵地剝毛豆(或者理理菜)——這是上一代老闆娘定下來的規矩,從買菜開始,幾乎所有環節都親力親為,包括自己醃製黃魚鯗、自己做千張包等等。
於是有一天,我專程拜訪了上一代老闆娘,今年已經90高齡的王雅仙老奶奶。有她坐鎮店裡的那天,服務員都輕手輕腳,還悄悄跟我報料「老太太可厲害」。我們瞧了瞧,王奶奶坐在那裡,果然氣場全開,可神氣了。服務員說她年紀這麼大了,依然閒不住,到店裡來還坐在那裡「扚扚豆芽兒」(杭州話,收拾豆芽菜的意思),或者拿著抹布,桌椅擦擦。
1983年,王奶奶花600塊盤了一個小小的店面,以5斤面、2斤鹹菜開始了自己的餐飲生涯,當時店裡只有她和大兒子兩個人,兒子燒菜,她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每天一大早,她就騎著自行車從城南趕到拱宸橋、賣魚橋買菜,「因為那個時候那邊有一些農民自己挑了來賣的蔬菜、魚、蝦兒,新鮮、便宜」。除了要跑這麼遠買菜,自行車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在後面裝個木頭架子,運輸很難買到的啤酒。「哪像現在啤酒到處都有,早幾十年的時候,啤酒很稀奇的,買一瓶啤酒還要搭一瓶汽水嘞,所以自行車後面裝幾十瓶啤酒和汽水,那個重啊……」
店開起來了,家裡從來沒有人是從事餐飲行業的,全憑一股「我家吃什麼就給客人吃什麼」的堅持。這種堅持映射到店裡,就是店裡永遠乾乾淨淨,再就是由女兒接班後,還是堅持每天自己到菜場採購,不用配送的半成品,這樣就能充分地對食材的品質和價格做最好的掌控。
掌勺的,之前也是王奶奶的兒子和女兒,都是地地道道杭州人吃的菜。這樣的家常味道、這樣的實在價格,吸引到的第一批客人是當年的「踏兒哥」,他們會在休息的時候叫碗面吃,或者是收工後來店裡,慢慢喝著小酒,炒個醬爆螺螄。然後,踏兒哥們帶來了更多的客人,漸漸就有了「上有雅惠、下有康康(杭州另一家開了20多年的小飯店)」的說法。
「一開始店裡連自來水都沒有,是我和孩子們用扁擔到馬路對面挑水的。現在回過頭去想想,真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我自行車騎到79歲嘞!」王奶奶提到那段時光,滿滿的自豪,她還摸出一部老式手機,翻出當年的靚照給我看:「他們都說我像老師,實際上我不識字的。」不識字有什麼要緊呢?老奶奶有的是遠見,想好要開店了,就用大房子換了(適合開店的)小房子,全家人擠著打地鋪,千辛萬苦,拼出一條路。
「開店容易守店難」,這是王奶奶和她的女兒們說最多的一句話。他們是真的在默默堅守,店裡的一些老客人,從十七、八歲起吃到現在,來的時候都是姑娘兒、小夥子,現在也都是拖家帶口的年紀一把了。大家都把這裡當食堂,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我平時只帶外地朋友去,要是我自己去,會覺得是在吃我媽媽做的菜。」
每張桌子上至少會有一個的獅子頭,非常壯觀,王奶奶說這是她從南京的一家飯店學來的做法,後來又做了一些改良。製作工程繁複,基本上是純肉糜,裡面不加荸薺、生薑什麼的,精肉和肥肉以一定比例調和。簡單來說要先將獅子頭在油裡過一下,然後至少三個小時的慢燉。入口即化,直接爆出一嘴的肉湯,同時也沒覺得膩。
好吃的菜還有不少,哪怕是一缽火腿蒸鴨,也是「不放水,全靠蒸出來」的美味湯汁。都說夏天吃鴨子補的,最認真的吃法是把鴨肉吃掉大半,再加點青菜和麵條,鮮得來!
02硬著頭皮當老闆虞同學現在挺滿足
每次在飯點路過建國南路,總會有一家飯店,裡面的熱鬧簡直要滿出來了,實力演繹什麼叫人聲鼎沸。店裡做的是非常地道的杭州菜,進來吃飯的看上去大多是熟客,點菜的、跑菜的、吃飯的,基本都用杭州話交流。這就是袁胖私房菜建國南路店,坐在收銀臺的90後「小老闆」,堪稱店裡的「吉祥物」,如果他十天半個月不到,用他的話說是「店裡就塌了」。
下午兩點到四點,是小老闆一天當中的空閒時間,我到袁胖私房菜的紫花店,採訪他和他的媽媽,也就是這家店的創始人。十多年前,袁阿姨有一個很現實的夢想,就是開個小飯店賺點錢,將來能給兒子買套結婚用的房子。阿姨說她「那個時候比現在胖」,小飯店就叫袁胖私房菜了。
袁胖私房菜的第一家店開在上倉橋,幾乎一開出來生意就不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搬到了建國南路。小老闆從小就看著媽媽那麼辛苦地開店,卻還是子承母業,為什麼呢?他的回答特別實在:「我讀不出書啊,上完初中就不行了,只好來店裡幫忙。」一開始,是母子二人一起管著店裡,後來有機會再開一個分店,袁阿姨義無反顧地「甩手」走了,小老闆趕鴨子上架,從凡事不用愁的「老闆娘兒子」直接升座為啥事兒都要操心的老闆。
對於我的採訪,小老闆是迷茫的,他不止一次地說,「我們家其實沒什麼特色菜,好像寫不出什麼來的吧」。這其實也是他作為老闆的一個困擾,做了四年多的老闆卻還沒做出幾個像樣的特色菜,可就是這樣一家連老闆都覺得沒有特色菜的飯店,怎麼會每天生意那麼好?
可能是因為來店裡吃飯的都是熟客,他們都拿自己不當外人。進門來跟小老闆打好招呼,點菜的時候不乏各種「私人定製要求」。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這麼大的一家店,至今依然保留著客人可以隨意改動菜單的習慣。比如炒個香乾肉絲,這位客人進來說不要韭芽,那位客人說要加辣,有的時候廚房太忙,一不小心就給搞錯了,客人看看這麼忙,「想想就算了」。
小老闆說他有時也蠻羨慕那些吸引年輕人的網紅店,年輕人來吃飯嘛,翻桌兒快,而他們店裡現在還是以大桌子為主,來店裡吃飯的,也大多是五、六個人起步,有時幾個人從下午四點半進來坐下,一直到晚上十點打烊了才走。不過吧,這個店是他自己花了四年多的心血守出來的,來的叔叔阿姨們能把這裡當自家食堂,他也挺有成就感的。
91年出生的小老闆姓虞,他挺開心的,因為當年媽媽開店的夢想應該是實現了,他早早地結婚、當上了爸爸。他太太每天跟他一起在店裡忙,「她比我能幹,廚房裡忙不過來的時候,她還能去切片、打荷」。眼下,袁阿姨負責的紫花店,生意遠沒有小老闆負責的建國南路店好,小老闆樂呵呵地說,雖然「當了老闆就等於絆牢」,可他覺得現在有能力貼補媽媽了,這也是幸福。
當然,我覺得袁胖私房菜裡的菜,總體水平都可以,而且菜的量很大,確實適合幾個人一起來好好吃一頓。
記者 於清
攝影 毛若皓
編輯 肖旭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