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奎(右)帶著戰士研究某型裝備的技戰術性能。 董坤攝
「戰旗在陽光下放光輝,我們是無敵的暴風雨部隊,誕生在抗日烽火,轉戰千山萬水,攻錦州打海南,鐵拳震敵膽,入朝第一仗,戰史美名揚,啊!槍桿子聽從黨指揮,暴風雨部隊無堅不摧!」
這支歌讚頌的正是戰爭年代曾創造聞名全軍的「六個第一」,被敵稱為「暴風雨部隊」。身為「暴風雨部隊」的最高軍事指揮員,陸軍第40集團軍某機步旅旅長徐龍奎每每聽到這首歌就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他深知,和平年代要再次叫響「暴風雨部隊」,需要「膽大,心細」的高素質指揮判斷能力,需要有「敢闖生疏路、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革命無畏精神。在他任職旅長不到4年的時間裡,堅守著「要把部隊帶成能打仗、打勝仗的部隊」的信念,徐龍奎帶領全旅官兵在實現強軍目標的洪流中,創造了該旅新時期的一項又一項奇蹟。
官兵枕著「炸彈」睡覺
「練為戰,不為看。」徐龍奎所在旅裡的官兵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2010年3月,徐龍奎任旅長第9天,不顧大家驚訝的眼神,拋出一枚「重磅炸彈」:「把彈藥從十幾公裡外的彈藥庫搬進營區,存放到官兵宿舍樓裡。軍人手中有槍沒彈,一旦有緊急情況怎麼辦?等跑到十幾公裡外彈藥庫取回彈藥,黃花菜都涼了!」
隨後,一箱又一箱通用彈藥搬進了新建的營彈藥室。同時,為提高戰備出動速度,徐龍奎又對戰備物資儲備進行「大變革」:把平時儲存在各個庫房的指揮器材、戰鬥裝具、生活保障3類14種個人物資全部班儲化,使全旅官兵個人戰備物資攜帶能一聲令下就出發;把存放在旅機關的野戰給養單元、野戰食品、戰救藥材等19種運行物資下發連隊,裝箱打包實行連儲化;各種戰車的專用器材及附屬工具隨車儲備……
從此,部隊再搞戰備拉動,效率成倍提高,出動時間大大縮短。「軍人就是一顆上膛的子彈,隨時準備脫膛而出。」這是常掛在徐龍奎嘴邊上的一句話。為了隨時準備上戰場,他與士兵一樣,每天腳蹬戰靴,身著迷彩;戰備背囊始終放在床頭,攜行物資一應俱全。他每周都組織全旅官兵進行戰備拉動演練,四年如一日,雷打不動、風雨無阻……
「作為軍事指揮員,在關鍵時刻,就是要敢於擔當。」徐龍奎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當得知部隊從沒專門在冰雪路上練過長距離機動,徐龍奎立即和旅領導商量,並決定專門搞一次長距離晝夜冰雪路大機動。不少人認為,在冰雪路上練機動太危險,而且上級也沒分配這個任務。但是,徐龍奎認為,不能因為危險和上級沒有分配就不訓練,戰爭來臨的時候可不會因為這些原因留情面。
隆冬時節,大雪紛飛,徐龍奎率領千餘官兵,帶著數百臺鐵甲戰車,從犬牙交錯、凹凸不平的遼西走廊向塞北荒原挺進。
三天兩夜,部隊在險象環生的冰雪路上持續機動580多公裡,人馬睏乏,有人建議途中休整一夜。
「睡覺?」徐龍奎聽了,不溫不火地下令:再前行百公裡,到達隱蔽地域後,連夜凍土構工。於是,連晚飯都沒吃的大隊人馬,再次火速前行……
風吼雪舞,冰雪覆蓋的凍土層足足有3尺多厚。已是極度疲憊的官兵輪鎬揮鍬,掘土、構工、偽裝……19個小時後,當東方露出魚肚白時,400多臺大型裝備全部轉入地下,消失在茫茫雪野。
在「死亡谷」裡練逃生
盛夏時節,電閃雷鳴,暴雨如注。被譽為「死亡之谷」的遼西老虎山地區的環境在雨天裡更為惡劣,泥石流、洪水隨時可能發生,陡峭山路稍一不留神就會車毀人亡。當年清軍入關,就被「死亡谷」圍困多日,死傷慘重。沒有什麼人願意在此時停留在這裡。
然而,這時陡峭崎嶇的山路上,卻行進著一支部隊。正是徐龍奎率官兵帶著剛剛配發的一批新型輪式步戰車,在進行大穿插。
從初夏到隆冬,徐龍奎與官兵一道,帶著新型裝備與冰雹、強降雨、山洪、暴風雪鬥志鬥勇,練機動,練戰法,練謀略……210多個日夜後,他們先後實兵實彈演練30餘次,消耗彈藥3萬多發,累計行程53萬公裡,摸索出2800多組作戰數據,創造了當年組建先遣戰鬥群當年實現轉型,換裝6個月就形成戰鬥力的奇蹟;6次成功避免自然災害襲擊,猶如6次死神擦肩而過,結果,人員、裝備毫髮無損。
敢啃「硬骨頭」才能練就真正的「硬骨頭」。徐龍奎的想法堅定而勇敢。夜間打實彈,一直是制約部隊戰鬥力的瓶頸,也是個老大難。徐龍奎任職旅長第二年,準備利用新裝備進行夜間實彈射擊,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新式反坦克飛彈、新式防空飛彈、新式末制導炮彈輪番上陣……歷時3個半月持續不斷的夜間射擊訓練,徐龍奎先後35次組織部隊進行夜間實兵實彈演練,首次完成全軍多種新式武器多項夜間實彈射擊,梳理出了一整套夜間實彈射擊數據,探索出多項夜間作戰戰法。
敢啃「硬骨頭」,徐龍奎非但沒「啃」砸,還帶領官兵「啃」出了不少「戰績」:帶領部隊先後完成了實兵演習、夜戰夜訓試點、戰法創新演示等大項軍事任務20多次。探索總結出的《軍事訓練問責制辦法》在全軍推廣;通過技術創新,破解旅屬數十種新老裝備信息鏈路難題,實現旅屬火器「一網四鏈」:即網際網路、偵察情報鏈、指揮控制鏈、火力鏈、保障鏈,為軍區基於信息系統集成訓練趟出了成型路子……
子彈在頭頂「嗖嗖」飛
這是一次難得一見的實兵實彈演練。正當千餘官兵向前衝鋒時,徐龍奎突然下令:迫擊炮、步戰車、機槍、衝鋒鎗在同一軸線上「超越射擊」!一時間,子彈、炮彈從官兵頭頂「嗖嗖」飛過,彈片四處橫飛,落地的炮彈揚起的土塊都能砸到官兵身上……
類似這種「同一進程、同一軸線、兵火一體」作法方式,僅去年一年,徐龍奎就接連搞了七八次。
徐龍奎就是這樣,抓實戰化訓練敢於涉險灘。據統計,他任旅長3年多,該旅消耗輕武器彈藥近百萬發,消耗掉了6年的彈藥和油料指標,實兵實彈演練不下百次……
去年冬,上級前腳剛剛配發一批新裝備,徐龍奎後腳就決定搞「破冰泛水」試驗訓練。寒風中,數噸重的步戰車一臺接一臺駛上冰面,壓得河冰裂紋四綻,突然,轟鳴著的步戰車破冰入河……整整八晝夜,在不同時段、不同河段的連續試驗,他們先後採集了1200多組作戰數據,使步戰車涉冰泛水作戰獲得了寶貴的數據支撐。
膽大,敢冒險,幾乎成了徐龍奎的代名詞。去年7月,軍區給徐龍奎所在旅下達了合成營作戰編合成訓練試點任務。當他把部隊拉到700多公裡外的某訓練基地時,發現兄弟部隊正佔用訓練場。正當大家犯難時,徐龍奎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見縫插針,夜間訓。就這樣,每天凌晨2點屋外漆黑一片時,他們開訓,早上7點別人起床時,他們撤回,晚上8點外邊什麼也看不見時,別人回營休息,他們又出發了。
白天課目晚上練,人馬疲憊,危險係數陡增!可徐龍奎卻說:「咱是『暴風雨部隊』,從來不信也不搞危不施訓,險不練兵那一套!」
如此加班加點,41天後,徐龍奎所帶的部隊車沒掉一塊漆,人沒掉一塊皮,還完成了試點訓練課目,探索出了合成營作戰編成、組訓模式、考核方法和保障方式的新路子。
「打仗就是硬碰硬,訓練必須實打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拉近訓練場與戰場的距離,使部隊真正得到摔打和錘鍊!」徐龍奎常常這樣給全旅官兵講。
按該旅訓練計劃,去年4月17日,組織實兵實彈演練,不巧,天突降大霧,能見度不足30米。隨即,取消演練的建議就被人提出來。
「啥,取消演練?」徐龍奎聽後反問道,「如果眼前就是敵人,他們能等濃霧散去再打我們嗎?」
徐龍奎不是莽夫,隨後,他對部隊規避安全風險作了一番科學而又周密的部署後,隨即下令:「打!」
只見一枚枚反坦克飛彈劃破夜色呼嘯而去,精準擊中數千米外的目標,打出了11發10中的好成績,此次演練開創了全軍濃霧條件下多種新式武器射擊的先河。
徐龍奎任職不到4年,他研究撰寫的《戰術兵團指揮所勤務訓練五法》、《改進組訓方法提高夜訓質量》等20餘條經驗做法被軍區、集團軍轉發。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一等功。所在部隊被評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通訊員 張雲飛 仲崇嶺 記者 席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