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看了一期《奇葩說》,是關於一個人在外地,你是和家裡面報憂還是報喜的論題,當時看完之後其實有幾個點特別能夠觸動到我,因為同樣是作為一個在北上廣打拼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真的是特別多,也有那麼一瞬間會想拿起電話給父母打電話訴苦,但是當電話接通的時候,總會默默的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過濾掉,因為總是不希望電話那頭為我牽腸掛肚,因為不能夠在他們身邊盡孝已經是很讓人揪心的事情了,不能再拿其他的事情給他們徒增煩惱。
也很同意哪些說和父母將自己的在外的一些經歷的人的觀點,這樣能夠讓父母知道自己在 工作中會有一些小的煩惱,這樣對你的生活會有參與感,其實我認為,不管在什麼階段大家的想法其實是不一樣的。也許你大學的時候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說一些關於在學校的事情,會把在外面見到的新鮮的人新鮮的事情告訴他們,也會把自己在學校不開心的事情告訴他們呢,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一旦你開始步入社會,開始工作之後你就會選擇性的和父母聊一些話題,並不是因為你們之間有了代溝,而是你懂得了適度。
人總是在成長,不同時期對事情會有不同的認知,你也會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保持適度的距離。曾經有朋友說他經常會遇到一些「媽寶男」,什麼事情都會和媽媽去說,什麼事情都會聽取媽媽的意見,其實那並不是所謂的媽寶,只不過是一種思想不成熟的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學會適度這個詞。
和贊同高曉松的觀點的,人長大了總會再慢慢的學會不去說一些事情,總會選擇那個能夠一直陪伴自己,值得信任的親密伴侶去傾訴一些事情。你的父母也會有自己的生活,你不能把你自己的不開心,不得意的事情去強加給他們,因為你其實並不是他們生命中的全部。他們並不會陪你到老。有的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消化的。
也很贊同那些和父母說自己的不如意的觀點的,因為你要讓父母了解到自己工作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壓力,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父母和你產生一些誤會,這樣也更能拉近你與父母的關係。
其實雙方的觀點都很中肯,都有觸動人心的地方,我們感嘆於那些和父母關係親密的人,也感嘆於那些將一些事情自己扛的人,他們有他們生活的精彩地方,那確實是我們無法復刻的。但是像馬東老師最後說的那句話一樣,生活就像內褲,每個人都不會一樣,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後願你能夠在生活中多些高興的事情,少些不如意,能夠趁著時光正好,多多的給自己和家人一些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