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高祖第三女平陽公主。義兵起,公主於鄠縣莊,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
在封建時代,史書由男性書寫,仔細研究中國古代的正史記載,就會發現一個非常不公平的現象。男性的功德被大肆宣揚,女性的功德卻只有寥寥數筆,甚至會被加諸男性身上,視為整個家族中大家長的功德。這是封建時代女性的悲哀,也是正史中令人深感遺憾的地方。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巾幗英雄們,大都是因為野史或者文人的筆墨而為人熟知,正史中對她們的記錄少之又少。
巾幗不讓鬚眉的平陽昭公主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有一個明春青史、至今被當作明君典範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為人稱頌的唐太宗李世民,史書對這位唐太宗不吝讚美之詞。可很少有人知道,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與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同母。她巾幗不讓鬚眉,同樣有資格在正史上留下一筆,大唐半壁江山都由這位公主打下。她是大唐名副其實的開國功臣,然而正史對她的記載卻十分潦草,連出生年月都不詳。
在李淵決定起義的時候,平陽公主就站出來為父親招募了不少能人義士。平陽公主有大將之風,她聰明機警、驍勇善戰,打仗時勢如破竹,令隋軍膽寒。在反隋的關鍵時刻,李淵將自己的大本營山西交給了最信任的女兒平陽公主。在即將拿下最後的勝利時,平陽公主帶兵與兄弟李世民會師,配合父親李淵打入長安,拿下了李唐江山。所以說,李唐的半壁江山都有平陽昭公主的功勞。
「李娘子鎮守娘子關」
平陽公主常年帶領數萬「娘子軍」鎮守邊關,由於御下有方,對當地百姓頗為照顧,百姓們十分愛戴這位公主。平陽公主平日裡和軍民關係親厚,大家都稱她為「李娘子」,她也沒有刻意以公主自居,兢兢業業為李家鎮守邊境數十年,維護了李唐江山的安寧和穩定。平陽公主在邊境的好名聲為後人稱頌,他們將其當年帶領娘子軍鎮守的地方改名為「娘子關」,「李娘子鎮守娘子關」的事跡被改編成了戲劇、書畫作品流傳至今。
以軍禮下葬的公主
平陽公主生前深受其父李淵的喜愛,李淵依賴這個孝順、能戰的女兒,感念她在邊境多年的付出,也欣慰她立下的戰功。遺憾的是,長安之戰後,正史抹去了平陽公主的事跡,她的諸多偉績都是野史或者文學作品流傳下來的。直至公元623年,史書上才用極簡潔的話語記錄了她的死訊。而且史書之所以對平陽公主的死訊有所記載,因為她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裡,唯一一位以軍禮下葬的公主。
平陽公主的葬禮排場很大,由軍隊為她舉葬,用軍樂鼓吹來送別她。在平陽公主的葬禮儀制被定下來時,有文官上書反對,認為一介女流不該以軍禮下葬。李淵勃然大怒,他反駁道:平陽公主每逢大戰總是親自率兵出戰,在戰場上身先士卒,在後方出謀劃策,古往今來,何曾有過這樣勇猛無敵的女子?用軍隊的喪葬儀制來送別公主,有什麼不可以?唐高祖李淵還賜平陽公主諡號為「昭」,意為於明德有功,可見李淵對這位公主的厚愛。在天下初定的時候,不惜違背忠臣意願,賜予了女兒死後無限榮光。讓平陽公主,成為了唐朝第一個死後被賜予諡號的公主。
參考資料:《唐會要》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