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1月27日電(蘇燕平)聽不見火車聲的時候,楊紅梅總會覺得這一天少了點什麼。
兩年前,走出大學校門的楊紅梅一腳就踏進了位於群山環抱的木寨嶺,成為了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隴南工務段漳縣橋路工區的一名橋隧工,開始了常年與隧道「打交道」的生活。
初來乍到,滿目的荒涼曾讓楊紅梅「心涼了半截」,但這只是開始。一年有三百多天的日子,她和工友們不僅要與荒涼為伴,而且要面對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楊紅梅所在的工區主要負責木寨嶺隧道日常安全維護,這裡海拔2432米,是蘭渝線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全線地質條件最差的隧道,暴雨、暴雪等自然災害頻發。
木寨嶺隧道。(宋佳龍 攝)
自從蘭渝鐵路開通後,像楊紅梅一樣,從四面八方來到木寨嶺常年駐守在這裡的青年鐵路職工有二十餘人,他們的平均年齡26歲,養護維修這座重要隧道的任務,也就落在了他們身上。
木寨嶺隧道地質複雜特殊,需要工區職工們的「特殊照顧」。每個月,他們都要對木寨嶺隧道重點區段進行一次全面檢查。道路崎嶇,大多數時候只能步行,每次至少6公裡。
「90後」工區班長石小剛介紹,隧道內滲漏水、隧道裂紋、消防設備、排水設施等都是必檢項目,「不敢有一絲鬆懈和馬虎,遇到難題我們查閱施工圖紙,認真分析病害規律,不放過每個細節,認真做好隧道檢查維修,確保隧道設備安全穩定」。
冬季,木寨嶺滴水成冰,最低氣溫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道岔應急除雪和隧道打冰便成了職工們的「家常便飯」。
他們要在3小時的窗口作業時間內,一邊進行除冰,一邊將清理的冰渣利用人工和小推車運到安全地點。一次作業下來,負責背運冰渣的人員能來回十幾趟,負責小推車推運的能拉上二三十趟。
工區職工進行除雪操作演示。(蘇燕平 攝)
尤其是遇到雪天的時候,職工們的任務就更繁重了,需要不分晝夜應急掃雪。「有時一夜能緊急掃雪三四次。」今年25歲的橋隧工吳俊衡來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儘管工作辛苦,但是他卻品出了甜,「能夠確保道岔正常運轉、列車運行安全暢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為此感到自豪」。
作為工區唯一一名女職工,楊紅梅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特殊,「在這裡,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鐵路日夜相伴,楊紅梅最初的心理落差也漸漸消失。「剛開始覺著火車聲吵。」她說,後來聽到火車行駛的聲音,感覺心裡十分滿足,「因為鐵路的暢通和安全運行有我的一份貢獻」。如今,每天晚上楊紅梅都會枕著火車聲入眠。
木寨嶺上,無悔的青春閃閃發光。(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