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2021-01-11 佛教知識講堂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出家降魔,佛家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相關焦點

  • 順其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走的留不住,追的得不到,自成不移至理,隨緣就好,順命就好。或許,不悲觀、不懼怕,不慌亂,不失態,才是生活最雅的姿態;不惹塵世浮華,不隨紅塵紛擾,不悲世道蒼涼,不染情思哀怨,才是人生最好的理念;真心相待,誠情相依,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確信,一切天註定,一生命緣成。看得淡,才能順其自然;看得遠,才能隨遇而安;想的開,才能豁然開朗;放得下,才能寬容大度;悟得透,才能幸福快樂。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以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照見,以慈悲喜舍心看待世界、眾生,你會發現,一切的發生都是那麼的可愛,都是祝福,都是修行的良機。你是什麼人,便會吸引什麼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氣場;充滿樂觀氣息安貧樂道的人,好運便會與之相伴;充滿悲觀思維憤世嫉俗的人,黴運很難不與之相隨。所以,一切的發生都是自己內心的映照。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懷善念,行善舉,必得福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
    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的不斷減少的過程;命運的深層次意義,就是要學會放棄和回歸,放棄一切浮躁喧囂,回歸內心的安寧。人生,學會沉澱。沉澱,不是消沉,是用一顆淡然的心審視浮躁,是在寧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3. 處世讓一步為高,待人寬一分是福,生活的質量,宜寬宜厚,讓別人一步,自己得幾分輕鬆,寬一分待人,也算是對自己命運的一份尊重。4.
  • 一切順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百草園書店,ID:Bai-Cao-Y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向日葵 來源:百草園書店(ID:Bai-Cao-Yuan)人世間的一切,冥冥之中,皆是定數!
  • 隨緣的3星座,不會刻意追求,順其自然,靜待愛情到來
    隨緣的3星座,不會刻意追求,順其自然,靜待愛情到來大家好,這裡是口袋星座說,為大家講解十二星座的信息,今天口袋星座說給大家分享的是越愛越長情的3星座,喜歡的話點擊右上方關注,後續更多星座內容分享給大家!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所以成其大;日月無私,所以能遍照。
  • 樓宇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主講:樓宇烈先生主題:「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時間: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點:昌平隨園國學會所主持人傅樺: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請來了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樓宇烈先生(掌聲),樓宇烈先生將為大家主講「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下面請蘇彤先生為我們介紹樓宇烈先生的情況。
  • 思想境界高的水瓶,對待感情,向來是順其自然
    1,水瓶座的精神世界很豐富,他們思想境界比較高,不是誰都能理解水瓶座的內心,水瓶座的人也不會主動去接近任何人。在情感方面,水瓶座向來是順其自然,他們尋找靈魂伴侶,渴望心靈上的交流,想要走進水瓶座的內心是非常難的,他們總是對你忽冷忽熱,若即若離,讓你捉摸不透,水瓶座的人很善變,非常情緒化,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都讓身邊的人猜不透。
  • 最好的愛情,是擁有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親密關係》的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和最好的愛情之間的關係。霍妮在《婚姻心理學》一書中說:「如果夫妻雙方能夠學會調和感情層次上的差別,理解並體驗對方的感受,那麼我們離真正的親密無間不遠了。」
  • 愛情裡,最坦然的三星座,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順其自然
    而有的人,卻活得相當通透,他們在愛情裡,表現得相當坦然,愛的時候就傾盡一切去愛,分手了就灑脫放手,祝福彼此。十二星座中,就有這麼一類人,他們始終堅信愛情順其自然就好,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時莫強求。愛情雖然彌足珍貴,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強求未得到的,留戀已經失去的未必讓自己活得舒心,好好珍惜當下,便是一種幸福。
  • 越是生活中過得順其自然的人生
    什麼時候該順其自然,我們似乎都找不到其中的答案,因為選擇在於一個人身上,而始終地做一個順其自然的人,必然會錯失掉很多的良機,因為愛情和事業是不一樣的事情,所以,越是生活中過得順其自然的人生,必然會捨棄掉一些有關於事業或者成功後果的事情,因為越是能夠放得開的人,並不一定能夠收穫到來自於生命的緊迫感
  • 佛教:遇到不順時,默念3句話,好運自然來!
    誰都難免有不順心的時候,一切就要看我們如何用心,如何應對。人生遇到不順時,默念這3句話,好運自然來!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觀一切法無常、空相,放下即自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裡非常有名的一句話。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放下」
    一個人,光溜溜來到塵世,又赤條條離開塵世,你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從你手心過了一次。你失去的一切,不過是本來也不是你的。你看到的,感覺舒心了,就是你的;你看到的,覺得不快樂,給你有何用?人生幾十年,太短太苦,相對於時間,我們都是時間裡的過客,茫茫人海,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冥冥之中都是註定。只要真心珍惜過,努力過,也就無怨無悔。
  • 佛說:遇不順時,默念這3句「佛偈」,業障自然除,一切自然順利
    當一個人把它自己心中的雲霧時,便是陽光普照的時候,從迷茫到不快,只是在人們的一念之間,當我們感覺自己的業障現前不順的時候,我們心中可以默念這3句"佛偈",我們自身的業障自然就會消除,並且在生活中會一切順利。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是在金剛經中的四句偈語,相信許多信仰佛教的善信們都聽說過。
  • 史馬話西遊|雖非順其自然,一切也得隨緣
    太后自然巴不得魏徵所言是實,又見他說得如此胸有成竹,心中也不覺生出一絲指望,便準奏道:「也不急於一時,便依魏先生之言,再等等好了……」話音未落,忽聽棺材裡突然傳出一陣大叫:「淹殺我也!淹殺我也!」再說第二件,陛下富有天下,那個什麼開封府的相良,雖不知其人,諒來可以訪知,只是陛下所借乃是陰間金銀,陽間金銀珍寶如何還法,也未可知。再有第三件,我大唐雖是崇尚道教,佛家禪院也自不少,然而哪位高僧竟能有超度冤魂的本事,只怕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有此三件,全在一個『緣』字上,非人力可以強求,故而臣以為不易也。」世民聞言,深深點頭,甚覺有理,不禁皺眉道:「如此說來,卻是如何是好?
  • 佛教:身邊有「小人」,默念這兩句話,隨緣化解!
    故而在生活中,一方面我們要善護心念,避免落入小人心行;另一方面,遇到「小人」時,默念下文的兩句話,使其隨緣化解,小人亦可成貴人。第一句話,「隨緣消舊業」。生活中遇到「貴人」,是自己感召而來的助緣,同樣的道理,「小人」則是由惡業感召而來的逆緣。有果必有因,既然是自身因果,定業難轉,就如碰上「債主」,要做隨緣消舊業想。
  • 一切境界 唯業所感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_佛教_鳳凰網
    唐代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後用直譯的方法翻譯了「俱舍」,「成唯識」,「瑜伽師地」等論,才把佛教的因果論詳盡地介紹過來,並建立了「俱舍」、「唯識」二宗。但是終以不大合乎中國固有思想而沒有宏揚起來。到了唐代後期「俱舍」「唯識」二宗便趨衰歇,甚至典籍失傳。籠統地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然不錯,但是因果規律的實際內容並不簡單。
  • 人啊,一切順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一切順其自然,要相信:餘生怎麼過,老天自有安排。作者:布衣粗食。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 佛教: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什麼境界?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薩、阿羅漢都是佛教的果位。這些果位,代表著修行者不同的境界。其就是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還沒有親歷親證,證悟到這個層次的人,就是阿羅漢。另外,阿羅漢又因為其功德不夠,所以,還沒有能夠成佛。但對於眾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證到了「苦的真相與苦的止息」,也就是說,我們世人的苦,其實是從貪嗔痴煩惱而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滅了貪嗔痴,把苦連根拔起,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
  • 做人的最高境界:裝傻!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社會是很現實的,人心更是難測的。當你的聰明外觀、鋒芒畢露時,則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無非想讓人高眼看你,無非為了虛榮、臉上有光,但當你在官場、職場被排擠,不能盡情揮灑時,不知是否有聰明致禍之嘆?2口訥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論人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