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薩、阿羅漢都是佛教的果位。
這些果位,代表著修行者不同的境界。
那麼,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什麼呢?也就是說,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阿羅漢這個果位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果位是凡聖有別的界線,也就是說,你若證到了阿羅漢這樣的果位,那麼,你就是聖人,不再是凡夫了。
因此,阿羅漢這樣的果位,對於我們來講,其實就是開悟。
什麼是開悟呢?其就是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還沒有親歷親證,證悟到這個層次的人,就是阿羅漢。另外,阿羅漢又因為其功德不夠,所以,還沒有能夠成佛。
但對於眾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證到了「苦的真相與苦的止息」,也就是說,我們世人的苦,其實是從貪嗔痴煩惱而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滅了貪嗔痴,把苦連根拔起,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
所以,佛教中所謂的阿羅漢,至少需要證悟到這樣的境界,即:
一、開悟,真正認識到了天地萬物的本質以及真相,即苦的真相
所謂的開悟,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證悟本心,真正認識到天地萬物其實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也明了了眾生苦的來源,即執於本心所生的這些幻象。
也就是說,阿羅漢這個境界,已經完全知道萬物存在的前世今生,對於所有的現象已以不再迷惑,甚至可以說,他們對於佛的教法不再有任何懷疑,已經完全相信佛所證悟的這條通往佛國淨土的彼岸。
證悟到這種狀態就是可悟,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就是開悟或者認識世間萬物真相的眾生。
二、苦的止息
阿羅漢這個狀態的人,已經能夠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感知到的苦完全斷滅,即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乾乾淨淨,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得到我空真智,不再執於眾生所執於的一切,因此,不會再有苦,更不會再造就新的苦,這就是苦的止息。
因為阿羅漢本身就已經認清萬物的由來以及運行的真相,即世間的一切不是本心所生的幻象,眾生之所以有苦,其實就源於沒有認識到萬物的真相,因此,才執於這些幻象 ,所以才導致苦的產生,而阿羅漢則不一樣,他們已達到不執幻象,即沒有苦的境界。
三、了脫分段生死。
證悟阿羅漢的人,儘管煩惱已斷(斷因,以至於不再產生新的果),但是,過去以來的果報還束縛著他這個色身。
雖然他深知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不能完全體悟,未曾知道「當體即空」的道理,也就是說,阿羅漢果位這個層次的人,知道有五陰之法,但是他只知道這個身體和五陰的感知是空,只是不曾親身體驗到,因此,阿羅漢也叫做愚法聲聞,只能證得有餘涅槃。
四、斷了一切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苦惱。
據說阿羅漢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須陀洹是初果聖人,這個層次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等到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後,並且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才能夠往上升一級,即斯陀含二果聖人,所謂的二果,指的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等二果進斷欲界之後,才能夠升為阿那含三果聖人,這個層次才是真正的阿羅漢了。
因此,很多人儘管認為阿羅漢不是竟,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來說,能夠證到這樣的境界,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宗鏡錄》《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圓覺經》《金剛經》《長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