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阿羅漢這個果位,是什麼境界?

2021-01-09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薩、阿羅漢都是佛教的果位。

這些果位,代表著修行者不同的境界。

修行的僧人

那麼,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什麼呢?也就是說,阿羅漢這樣的果位,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按照大乘經典的說法,阿羅漢這個果位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果位是凡聖有別的界線,也就是說,你若證到了阿羅漢這樣的果位,那麼,你就是聖人,不再是凡夫了。

因此,阿羅漢這樣的果位,對於我們來講,其實就是開悟。

佛修行圖

什麼是開悟呢?其就是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還沒有親歷親證,證悟到這個層次的人,就是阿羅漢。另外,阿羅漢又因為其功德不夠,所以,還沒有能夠成佛。

但對於眾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證到了「苦的真相與苦的止息」,也就是說,我們世人的苦,其實是從貪嗔痴煩惱而來,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徹底消滅了貪嗔痴,把苦連根拔起,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

所以,佛教中所謂的阿羅漢,至少需要證悟到這樣的境界,即:

一、開悟,真正認識到了天地萬物的本質以及真相,即苦的真相

佛像

所謂的開悟,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證悟本心,真正認識到天地萬物其實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也明了了眾生苦的來源,即執於本心所生的這些幻象。

也就是說,阿羅漢這個境界,已經完全知道萬物存在的前世今生,對於所有的現象已以不再迷惑,甚至可以說,他們對於佛的教法不再有任何懷疑,已經完全相信佛所證悟的這條通往佛國淨土的彼岸。

證悟到這種狀態就是可悟,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就是開悟或者認識世間萬物真相的眾生。

二、苦的止息

阿羅漢這個狀態的人,已經能夠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感知到的苦完全斷滅,即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乾乾淨淨,用佛教的話說,就是得到我空真智,不再執於眾生所執於的一切,因此,不會再有苦,更不會再造就新的苦,這就是苦的止息。

因為阿羅漢本身就已經認清萬物的由來以及運行的真相,即世間的一切不是本心所生的幻象,眾生之所以有苦,其實就源於沒有認識到萬物的真相,因此,才執於這些幻象 ,所以才導致苦的產生,而阿羅漢則不一樣,他們已達到不執幻象,即沒有苦的境界。

三、了脫分段生死。

證悟阿羅漢的人,儘管煩惱已斷(斷因,以至於不再產生新的果),但是,過去以來的果報還束縛著他這個色身。

雖然他深知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不能完全體悟,未曾知道「當體即空」的道理,也就是說,阿羅漢果位這個層次的人,知道有五陰之法,但是他只知道這個身體和五陰的感知是空,只是不曾親身體驗到,因此,阿羅漢也叫做愚法聲聞,只能證得有餘涅槃。

四、斷了一切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迴苦惱。

據說阿羅漢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須陀洹是初果聖人,這個層次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等到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後,並且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才能夠往上升一級,即斯陀含二果聖人,所謂的二果,指的是一生天上,一來人間,等二果進斷欲界之後,才能夠升為阿那含三果聖人,這個層次才是真正的阿羅漢了。

年經的僧人

因此,很多人儘管認為阿羅漢不是竟,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來說,能夠證到這樣的境界,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宗鏡錄》《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圓覺經》《金剛經》《長阿含經》

相關焦點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什麼是三界呢?三界既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之中,又分別對應相應的六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欲界六天是三善道。
  • 佛教之中,關於打坐的四禪天到底是什麼境界,會有什麼現象?
    老陽按:在佛教之中,少不了要去打坐修行,作為入門,打坐一開始講的是四禪天,這四禪天又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為你講述。原文為南懷瑾先生講述。以持戒、修定、修慧為次第三學的基礎,終於達到解脫,與解脫知見的究竟。
  • 打坐的幾種境界,到底什麼程度算是入定?
    什麼程度才是入定,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入定之前一定是入靜。這裡面過去練功打坐的有一行話,叫久坐必有禪。很多領仙、修行的人一上來就追求入定,如果你能入定代表你已經修到一定果位了。打坐最開始都是把眼睛閉上,觀察呼吸,前幾分鐘很專注,後幾分鐘腦子裡面來的不是神奇的畫面,而是生活中的一些繁雜的事情,這個畫面是神識遊蕩還是臆想出來的呢?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釋迦牟尼所教授的佛法是教人們認識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諦的各種方法,金剛經裡面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當你離開這些外在的表象,去領悟到一切事物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就領悟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因此,佛教認為,佛性人人本來具足,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從外來,不屬於修。佛教的種種行門修持只是引導我們認識佛性的各種方法而已。
  • 從菩薩到佛,需要做什麼?《心經》講了8個字,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跟阿羅漢和佛一樣,都是佛弟子們修行的目的和需要證悟的果位,在這三個果位中,阿羅漢最低,佛最高,菩薩位於中間。因此,就算是證到菩薩這樣的果位,想要成佛,還是得修行。很多人覺得成佛難或是不可思議,其實並沒有錯,事實上就是這麼難,若是容易的話,人人都可覺悟成佛了。
  • 智慧法語:佛說常供養清淨僧人能得到信心不退的境界
    清淨僧不被一切境界所轉,而能轉一切的境界,轉一切不清淨、一切染汙法變成清淨,就是能把五濁惡世轉成五種清淨的世界。清淨僧是十方清淨僧,所有一切菩薩是清淨僧,所有一切阿羅漢也是清淨僧。這個清淨僧,要是講起來,就是沒有染汙的思想。 你若能常常地信奉,就是親近供養清淨僧,以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來供養佛、法、僧三寶,供養清淨僧。
  • 樓宇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這個題目應該從佛教最基本的東西談起。在談佛教的時候,我們平時接觸的社會上面所看到的佛教的情況跟我今天要講的可能不是完全能夠對應的。我們平時看到的社會中間的寺廟,有很多的信眾、燒香、磕頭、許願、還願這樣的情況。同時我們對佛教有很多很多的疑問。
  •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
    揭秘歌曲女人是老虎,背後的佛教故事,小和尚下山去化齋遇到的事,歌詞內容為: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見了千萬要躲開,走過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為什麼老虎不吃人,模樣還挺可愛?
  • 佛教教義中的道和諦
    佛教教義八正道亦稱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八聖道。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八正道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具體內容。通過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正語、正業這兩個階梯是很難攀登的,一旦登上這個高度,就已取得了相當了不起的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會變得清晰、寬闊。5、正命:正當的謀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標準來謀求生存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6、正精進:正確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於完善。
  • 這個世上真有因果嗎,有一個故事很有啟發,看了就知如何改變命運
    有一個故事就講了因果的存在,有一位師父證了阿羅漢的果位,某天他在禪定中得知自己心愛的弟子只能活幾天。他默默的想:「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只剩下七天的生命?真可惜,不能告訴他真相,他年齡還小,怎麼能承受這麼大的打擊呢?」天亮時,師父忍住悲痛,叫小沙彌來對他說:「好孩子!你很久沒回家看父母了。收拾行李,和父母團聚吧!」
  • 第53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上)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今天來探討〈什麼是分段生死〉?平實導師帶領正覺教團出世弘法已經超過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多年的期間,導師他將佛菩提道含攝解脫道的內容明確地鋪陳出來,以唯一佛乘為主軸,標示出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見道與修道次第,以及應斷的煩惱與應證的智慧以及果位。因此,學佛人現在普遍的知道,離開了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證以外,再也沒有真正的佛法可學可修可證了。
  • 佛教:佛前供花,功德與意義
    在佛教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香、燈等,會有無量的功德。但許多初學佛的人,對佛前供花、供果的意義比較疑惑,佛前供花、供果的因緣和意義。佛前供花,植物結果前必先開花,所以花是因,果實叫做果。是將鮮花用器皿供於佛前,為佛門儀式之一。
  • 佛教:佛前供「花果」,這2點常識,要牢記在心!
    一、花與果都要是新鮮的,不要有壞的花與佛教的因緣很深,有很多種花都在佛教中譽為佛花,比如蓮花,高潔脫俗。佛陀出生時步步生蓮,即為蓮花。佛陀出生、成道、涅槃都伴有三女散花。佛陀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花,大迦葉尊者微微一笑、悟透禪機。在佛門裡,花代表著美好、清淨與吉祥,也代表著佛家因果當中的「善因」,告誡眾生要修善。
  • 佛教常識:佛教的「三界」是哪三界?學佛人一定要懂得!
    大家想想三界內最高的一層叫做無色界,就是說身體(這個色身)的障礙已經完全沒有了。只有甚深的意識的這種執持的禪定還在念念不斷,就是只有第六意識發生作用。無色界的最高一層世界,叫做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完全沒有身體的障礙,或者我們粗重的欲望,只有甚深的第六意識還伏在那裡,就是清淨無染寂靜的那種狀態。大家想想這樣的一種世界已經到了我們凡夫層面了,那淨土的殊勝莊嚴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 第54集 什麼是分段生死?(下)
    眾生在境界中的見聞覺知,進一步的推求、歸納、分析、研究、創造,所有的心意這個境界都是蘊處界的法,但是眾生卻在不真不實中,把見聞覺知當作是真實的自我,這就是我見;無始劫以來薰習積累的,就稱為我執了。以我見、我執為主,去追求想要擁有的一切欲貪,就叫作我所執。
  • 靈魂擺渡黃泉長生結局是什麼 阿羅漢為何殺死孟婆作品介紹
    靈魂擺渡黃泉長生結局是什麼 阿羅漢為何殺死孟婆作品介紹時間:2018-02-11 23:10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靈魂擺渡黃泉長生結局是什麼 阿羅漢為何殺死孟婆作品介紹 《靈魂擺渡黃泉》長生的結局是什麼 ?長生的扮演者是誰?演員王瑞昌還演過什麼電視劇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