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香、燈等,會有無量的功德。但許多初學佛的人,對佛前供花、供果的意義比較疑惑,佛前供花、供果的因緣和意義。佛前供花,植物結果前必先開花,所以花是因,果實叫做果。是將鮮花用器皿供於佛前,為佛門儀式之一。將世間最美好的獻給諸佛菩薩,而佛菩薩慈悲,也會以種種方便提醒我們覺悟。
佛教講因果,供花代表因,所謂「花開結果」,我們在佛前供花來,就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播種成佛之因求成佛之果,世間人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播種善因得善果。所以供花是代表修好因,只有修好善因,不就的將來才能得到好的果實。
供花之前應該要有正確的發心,就能得到利益與功德,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促使其它眾生及自己造下究竟的安樂因,滅除整個輪迴苦以及負面的能量。供花時我們要去思考,在我們人生中最美的事情是什麼,如何做才能對我們真正有價值有幫助, 這樣才有意義。那麼佛前供花的功德有多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佛前供花的功德。
佛前供花,得妙相莊嚴鮮花,世間嬌美之物,常與美好事物相聯繫,讓人心生美好。佛前供花能使人變得如花朵般的美麗、令人歡喜,吸引眾人目光,人緣極佳,對你過目不忘。以花供佛常載於佛典。如《法華經》中:「佛說法華經已,入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四種天花,而散於佛及諸大眾身上。」相由心生,以一顆慈悲、善良、虔誠的心佛前供花,會越來越美。
供花的功德大小在於發心,有一個小故事,在藏經中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金黃色很莊嚴。他想戴頭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身體是無常的,不配戴這朵花。就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供花時候,他想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
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有多大功德呢?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的心,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這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多大呢?我將來有多大的果報?這位比丘說:我剛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離世間的痛苦,沒法答覆你,你找一個讀經的法師去詢問把。
他又找到一位讀經的法師,這位法師說:你供這朵花多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沒有神通,我只是讀經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經上說是有的。你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問坐禪的阿羅漢,他有神通,他是證阿羅漢果的。這時佛涅槃之後還沒有很久,證阿羅漢果的人還很多。於是去問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一位羅漢入定觀察了,說:我看到你供養這朵花,你身體的報身舍了之後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萬億世,這是一大劫。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福還沒有完,以後的我就不知道了。
因羅漢的神通只到八萬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圍著湊熱鬧的人就問阿羅漢說: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覆不出來,就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吧。於是這位阿羅漢一入定,他的靈魂神識就到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了,彌勒菩薩說:這人只受世福,果報還沒有盡,這種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切補處菩薩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後,再來跟你說。
你看就以這樣心情供養一朵花,他的福德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供養一朵花就有這樣的功德。真的舍一得萬報。所以布施的功德還是隨自己的心,物質的多少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有關係的,在聖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