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語:佛說常供養清淨僧人能得到信心不退的境界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經典介紹】《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若能以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供養三寶,「則得信心不退轉」(圖片來源:資料圖)

【經典原文】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華嚴經》

【經文解釋】「若常信奉清淨僧「:清淨僧,就是沒有妄想的僧;沒有欲心的僧,也叫清淨僧;沒有貪心、嗔心、痴心,這都叫清淨僧;有戒力、定力、慧力這三種力量,也都叫清淨僧。清淨僧不被一切境界所轉,而能轉一切的境界,轉一切不清淨、一切染汙法變成清淨,就是能把五濁惡世轉成五種清淨的世界。清淨僧是十方清淨僧,所有一切菩薩是清淨僧,所有一切阿羅漢也是清淨僧。這個清淨僧,要是講起來,就是沒有染汙的思想。

你若能常常地信奉,就是親近供養清淨僧,以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來供養佛、法、僧三寶,供養清淨僧。若能以身口意三業清淨來供養三寶,「則得信心不退轉」:能有這樣的信心,就不會向後退轉了,得到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就不會生一種退悔的思想。行不退,就是修行只有往前精進,不會向後退的。位不退,得到修行的果位後,仍然向前精進,發大乘菩薩心,不會再退到二乘的思想上。

「若得信心不退轉」:你若能得到信心不退轉的時候,「彼人信力無能動」:這個發菩提心的人,他這種信的力量無能動,沒有什麼境界可以搖動他這種信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佛教:對佛供養鮮花水果等,並不是最好的供養,最好的供養有一種
    《維摩詰所說經》說:1、「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2、「又於諸法如說修行」「是名最上法之供養」。《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 怎麼供養佛?(佛前十供)
    佛是一種信仰,佛是開悟的智慧,是解脫的智慧,教育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而不是迷信。佛理自宇宙創始以來就存在,佛只是發現了這其中的真理,並教導傳授於我們。宇宙本身也是從從虛無中來,也會從虛無中去。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原文全文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鬥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
  • 佛教:佛前供花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但是不是最殊勝的供養
    佛前供花寓意也很深,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報,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早期,佛前供花主要採用的是蓮花。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說,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汙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汙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蓮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佛說:眾生入門之三種清淨觀法,隨便修習一種,不放棄,能得佛果
    世尊,我們現在已經得以開悟,如果佛入滅後,末世眾生未能得以開悟的人應該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來修習這個圓滿覺悟的清淨境界?修證圓覺境界的三種清淨觀法,應該以哪個法門為首?只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為參加法會的大眾以及末世眾生布施豐饒的利益。」圓覺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那時,世尊對圓覺菩薩說:「善哉!善哉!
  • 在農曆六月,禮拜、供養觀音菩薩,會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此月,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觀世音的能量到底有多強大呢?《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主要講了觀音菩薩名號及心咒的功德。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聞法品》中專門講了這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無垢光尊者說:「僅僅聽到此經的名字,也不會墮落惡趣。」
  • 佛教:佛前十種供品的寓意和果報,您不可不知
    這裡先說一句,不管用哪種供品來供奉,首先我們一定要心誠,要從內心感覺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另外的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同時也表達自己學佛的堅定信心,這個乃是一切的基礎。而我們修行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得到一顆清淨之心,所有五毒六塵都洗淨了,重見光明本心,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心淨則佛土淨」,一旦真正有了清淨心,根本都不需要阿彌陀佛接引你去極樂世界,你所在之處皆為淨土。
  •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
  • 佛教:佛前佛前十種供養的功德與意義!
    佛教:佛前佛前十種供養的功德與意義!說起佛前供養,關於這大家都知道,都是以香、花、果等物品進行供養,供養的物品不分大小多少,都是一顆虔誠的心。昨天有就個網友問小禪,什麼時候可以進行佛前供養,這裡小禪稍微的回覆一下。
  • 常不輕菩薩競是釋迦牟尼的前身,因與「法華」結緣而得佛果
    接經文,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得大勢至菩薩說:你現在應當知道,如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夠受持這部《法華經》,若有誰對他們惡言相加,辱罵誹謗將會獲得極大的罪報,如同前面所說的;而受持《法華經》者所得到的功德,如前已說能獲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清淨。往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祈劫前,有一位佛陀,名號叫作威音王如來,他所處的劫名叫離衰,所居住的國土名叫大成。
  • 初一十五供佛,佛前這些供品寓意不同,切勿隨意擺放!
    每逢初一、十五,十方善信共聚寶剎,為佛進香擺供,誠心禮佛,或求佛菩薩法力加持,以求自己夙願得成,庇佑父母親人順遂平安;或得高僧大德佛法開示,求得自己佛法精進,提升自己的佛學境界。萬物隨心,在寺院中,求佛也是有規矩的,佛弟子心誠禮拜,如法供養三寶,才能福慧雙全、廣種福田。
  • 智慧法語:佛說為度化眾生 菩薩也會示現妻子恩愛相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圓覺經》 【經文解釋】佛說這些是以防有的人會懷疑,菩薩來到這個世間利益眾生,示現有父母妻子,是不是因愛欲而來呢?所以佛告訴,在家菩薩示現有夫妻關係,示現種種的世間恩愛等,但這些並不是以父母的愛欲為根本。
  • 因為講說這部經的功德已成就了,所以他應該得到成佛了
    「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他不但聽見,而且還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就得像前面〈法師功德品〉所說,眼根也清淨了、耳根也清淨了、鼻根也清淨、舌根也清淨、意根也清淨、身根也清淨了,得六根清淨這種境界了!「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他得這種六根清淨的境界之後,不但沒有壽終,而且還又增加他的壽命了。增加多長的時間呢?可就長囉!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我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若能達到這三句話所說的境界,前程不可限量。」
  • 學了這麼多年佛,你會禮拜佛菩薩嗎?
    夢參老和尚法語 有人心禮身不禮,有人身禮心不禮,你心不至誠,這就屬於身禮心不禮。 身心俱禮 身心俱禮,心在觀想,口在持名、讚嘆,身體磕頭,身、口、意三業清淨了。
  • 佛前供花,這4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此外,寺院內的牆壁欄杆、幡蓋拜墊、香案桌圍,蓮花的圖案更是隨處可見,實際上我們也常見到善男信女,手捧各式各樣的鮮花禮佛。佛前的香案上,經常花團錦簇,諸佛菩薩宛如在花叢中微笑,顯得極為清淨、莊嚴。那麼,是不是佛菩薩跟凡夫一樣,也貪戀嬌豔美麗的花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佛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以慈悲心平等加持世間一切眾生,並不會因為誰上供鮮花,就對誰格外偏愛。
  • 佛前供養花果,牢記這兩個字,功德利益無邊!
    佛門認為,釋迦牟尼佛覺行圓滿,具有無量的福德智慧,他的眾多稱號,就是福慧的象徵。漢傳佛教文化中,我們習慣以十個「稱號」來稱呼佛陀,這其中就有「應供」一詞,意為佛陀諸漏已盡,當受人天供養。提及供養,許多善男信女在寺院或家中禮佛時,都習慣在佛前供養香花水果,香花供養是佛教六種供養的第一位。《金剛經》中有言:「以諸花香,以散其處。」花果供養,花為果之因,經中講以香花供養佛,得相好莊嚴報,那麼,如何才能得到無邊的功德利益呢?我們以花果為例,花朵再鮮豔,果實再甜美,倘若沒有根系的滋養,也難以成就。
  • 佛前供花、供果、供水的功德
    再如,佛經記載,佛陀成道、說法時,常有諸天從空中散下天花以讚嘆、供養佛陀。佛陀涅槃時,天人更以曼陀羅等種種珍貴的花來供養。除此之外,佛教經典中以「華」指代「花」,如《妙法蓮華經》。佛教裡也有許多與花有關的典故,比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等等。以花供佛,功德殊勝。供花是佛教最提倡的供養方式之一。因為花清淨、美麗,最能代表人們的恭敬虔誠之心。「今生貌美為何因?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羅漢們說:「我們的心情就好比剛從飢國來,忽然遇到大王賜膳一樣。心中還懷有疑惑恐懼,不敢馬上吃膳。要得到大王的親口教諭,才敢去就膳。我們就好比這飢國而來的人。過去每每思維小乘者的過失,心中亦不知應當如何才能成就無上菩提。現在雖然聽了佛的說法,說我們當作佛,但心中還是懷有擔憂恐懼,不太踏實。願世尊賜予我們成佛授記,就好比那飢者需要教諭才敢食膳一樣。」
  • 正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即是佛、法即是道
    在因上用功,就是反聞聞自性,最後六根歸一,得到三昧、得到究竟寂滅,證到法身,然後起「神通」妙用,了知一切眾生的心念,達到這樣的境界了,真正能夠救苦救難,這就是果位上的觀音。所以,信觀音,一個是信事、一個是信理。什麼是信事?尊重、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的福慧;什麼是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