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舍利弗未來成佛後,會受到國土中人天眾生的幹擾而隨時墮落人天道嗎?顯然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會受到過去業種幹擾的是凡夫,聖者已經證得無生法忍,過去的業習種子不會再起現行,怎麼會墮落呢?聖者尚且如此,更何況究竟覺悟的佛呢?
如何理解無生法忍?就好比凡夫看平面鏡和哈哈鏡。
凡夫分別念中認為平面鏡中是自己的真實影像,故而臉部有一個小黑點就會不爽,要馬上擦掉。
凡夫分別念中又認為哈哈鏡中是自己的虛幻影像,因此無論臉部無論如何扭曲,都不會在意,反而哈哈一樂中頗有菩薩遊戲神通的味道。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既然如此,怎麼會墮落在哈哈鏡的幻境中去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聽了佛陀對摩訶迦葉的授記,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都悚慄起來。這裡的「悚慄」是大好事將近時可能發生的情緒。就好比我小學結業時,知道下一個要輪到我當眾領獎了,身體不自覺就緊張戰慄起來。
關於「悚慄」,還可以這樣理解。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
他們讚嘆佛,共同對佛說:「大雄猛的佛世尊是解開一切釋結的法王,讓我們見到聲聞成佛的授記 ,除掉了我們的熱惱,當下得清涼。」
有人讀到這裡,覺得很奇怪,阿羅漢不是滅掉了世間煩惱了嗎?怎麼還有「除熱得清涼」呢?要注意佛經中的多層級解讀。
比如,凡夫如果能斷惡修善,在善地相對於惡地而言,就是除熱得清涼。
又比如,阿羅漢們滅掉了生滅「有」相,證得身的空性。空相對於有來說,就是除熱得清涼。
阿羅漢還住在空境中,他們聽了佛對聲聞的成佛授記,在悚慄中滅掉了對「空」的執著,這也是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需教食。】
羅漢們說:「我們的心情就好比剛從飢國來,忽然遇到大王賜膳一樣。心中還懷有疑惑恐懼,不敢馬上吃膳。要得到大王的親口教諭,才敢去就膳。
我們就好比這飢國而來的人。過去每每思維小乘者的過失,心中亦不知應當如何才能成就無上菩提。現在雖然聽了佛的說法,說我們當作佛,但心中還是懷有擔憂恐懼,不太踏實。願世尊賜予我們成佛授記,就好比那飢者需要教諭才敢食膳一樣。」
面臨許多不確定的未知狀況時,許多凡夫的心態,其實聖者也有。比如,尊者們雖然聽了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但還是要親耳聽到佛對自己的授記才能放下心來。
授記須菩提成佛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這時候,世尊知道眾大弟子的心念,告訴比丘們說:「此須菩提在未來世,奉養覲見三百萬億那由他佛,圓滿具足菩薩道後,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為名相,具足如來十號。劫名有寶,國土名寶生。」
此處「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四句可以這樣解讀。覺性上供養恭敬,轉妄覺為真覺;塵性上尊重讚嘆,轉妄塵為真塵;識性上常修梵行,轉分別染識為無分別淨識;做到了前面三點,在法性上自然就呈現出「具菩薩道」的法。這就是三藏一心的解讀。
須菩提是釋迦牟尼佛解空第一的大弟子。《楞嚴經》中他因意根而證圓通。他說「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尊者在因地修行中,以堪破種種名相入空寂而得道,故而他的佛號「名相」,是於空如來藏中見到一切名相虛幻的「名相」。他的國名「寶生」,是不空如來藏中一切法寶皆無中生有,隨念而生的「寶生」。劫名「有寶」,是空不空如來藏中照見空有無二,性相如一的「有寶」。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須菩提尊者未來國土狀況和前面迦葉尊者的狀況大致相似,但由於菩薩因地修行的差異,具體在國土上,也是有差異的。
比如,迦葉尊者頭陀第一,持戒謹嚴,他的國土「黃金為繩,以界道側」。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在他的國土中,「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即,在珍妙的樓閣中,坐在覺空的寶臺上,「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牅見天道」,佛亦常在虛空說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佛於其中,度無量眾。】
佛以偈頌的方式將上面的授記重述了一遍。這裡不再贅述。
【其佛法中,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聽受佛語。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在名相佛的佛法國土中,有很多利根菩薩,既然已經明了空相,還能退到哪裡去?故而這個國土都是以轉不退法輪的菩薩來莊嚴道場。
這個國土中亦有無數的聲聞眾,空法中皆有三明六神通,他們住在八解脫中,具有大威德。在佛說法時,能夠顯現無量的神通變化。
「三明」指明了宿命的宿命智明;了達生死的生死智明,或叫天眼明;解脫諸漏的漏盡智明。另一種說法是:菩薩明、諸佛明、無明明。
「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通者,不再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妄覺的障礙。
「住八解脫」的意思是出離了三界。
八解脫的前四解脫是:一為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為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為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為空無邊處解脫。通俗講即為,從超越有色想,到超越無色想,到解脫色身、無色身。由此而出離了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後四解脫是:五為識無邊處解脫,六為無所有處解脫,七為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為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簡而言之就是四空天解脫,處理了三界中的無色界。
授記大迦旃延成佛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
世尊接下來繼續授記大迦旃延成佛,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被譽為「論議第一」。
通常人們理解的「供具」是鮮花、水果、清水等等,其實,最妙的供具是佛法,供養佛的智慧給眾生。迦旃延論議第一,以佛法供養大眾,令八千億無明者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
人們通常理解的「塔廟」是金銀、石材等修建的學佛場所,其實,真正的塔廟是自己的肉身塔廟。「諸佛滅後,各起塔廟」可以理解為,諸佛滅度後,尊者繼續教化大眾,令大眾成為傳承佛法的肉身「塔廟」。
這個塔廟具體來講是這樣的。此處金、銀等「七寶」,是指佛法中的七科道品。「眾華瓔珞」是指覺性上以解脫淨因供養眾生。「塗香末香燒香」是指塵性上以貫通三世十方的解脫香供養眾生。"繒蓋幢幡"是指識性上以無分別的無上高妙法來供養眾生。
【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樣的根、塵、識、法圓滿供養之後,又如此供養二萬億佛,性相如一時,則菩薩道修證圓滿,當得作佛。號為閻浮那提金光,具足如來十號。
根據佛學大辭典,「閻浮那提金」是流經閻浮樹之間的河流中所產的沙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為金中的最高貴者,既然如此,此金所放之光,自然也是最高貴的智慧覺光。佛號「閻浮那提金光」,體現了尊者無量劫教化眾生的功德。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迦旃延未來的國土同樣也是平正的,以玻璃為地面。和迦葉尊者一樣,寶樹莊嚴,以黃金為繩界道側。國土中解脫的妙華覆蓋地面,令周遍都非常清淨,見到的人都很歡喜。
在這個國土中沒有四惡道,對於此地人民而言,阿修羅道也是惡道。眾生中有天、人兩道凡夫眾生,亦有聲聞大眾,以及無量萬億菩薩大眾。佛壽、正法、像法和前面尊者一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是迦栴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佛以偈頌的方式將上面的授記重述了一遍。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這個七寶塔,和前面理解是一樣的。它不僅僅是外在金銀、石材堆砌而成的塔,更是指以七科道品而成就的眾生身塔。
授記大目犍連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佛陀又繼續授記大目犍連成佛。大目犍連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和迦旃延一樣,他也是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八千諸佛」是誰?可以理解為八識。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這裡可以進一步解讀為,八識滅後,各起七寶塔,明心見性的菩薩以七科道品來指導自己的修行。
對於還執著在「肉身是我」觀點的人,很難理解「身塔」的概念。這一句就不要看了,先放在這裡,等境界夠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這裡再提一提供具供養。囿於人間的局限,我們很難離開相見。當我們在佛前做供養時,要充分理解這種人間供具供養的指月意義。
比如,鮮花和水果的供養,都是提醒自己如是因如是果,要懂得為自己種下解脫因,如此才能得解脫果。世人都懂得作惡有惡報,為善有善報,同樣的,種下解脫因,自然也有解脫報。
又比如,清水供養,是提醒自己不住相見,種下清淨因。
如果能常常這樣以正念供養自己的肉身塔廟,久而久之,自然薰習成正,趨向解脫道。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
大目犍連成佛後,佛號是多摩羅跋栴檀香,具足如來十號。
根據《楞嚴經》,大目犍連是因意識而證入圓通的。他說:「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而「多摩羅跋」是性無垢的意思。識性無垢,自然散發旃檀妙香。這就是「多摩羅跋栴檀香」名號的來源,可見,如是因如是果,成佛名號皆與因地修行相關。
由此我猜想,常念此佛名號,或許可以清淨意識,消除眾生意識中的意惡。
什麼是意惡呢?我曾遇到過堅固的意惡者。他總是把一切事情往壞處想,還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理性的、明智的。由於這種觀點,他營造的氛圍都是對立的、不和諧的。又堅固地認為那些隨宜眾生心意的行為都是故意地「討好」他人,因此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善待他人。
此意惡者的心靈生活非常辛苦。他自己常常把人和事往壞處想,不能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卻又希望別人能接納他、善待他。自己不種善因,如何能結善果呢?他由此產生怨恨心結,被自己的這些怨結折磨得很是辛苦。然後又將怨氣投向身邊的人,汙染身邊的人。如此意惡重者,要清淨自己的意識,自心覺悟才是唯一的解脫之道。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目犍連尊者的國土亦同樣是平正的,以玻璃地。國土眾生多有天人、菩薩、聲聞。
對比一下,我們眼前所見的眾生,皆是人眾、畜生眾。或許亦有聲聞、菩薩,限於眾生的覺悟,見到了也認不出,更別說尊重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感召到這樣一個山陵坑坎、以泥為地的國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舍是身已,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漸漸具足,菩薩道已。】
佛以偈頌的方式將對目犍連的授記重述了一遍。他說:「我的這個弟子大目犍連,舍掉這個身以後,得見八千諸佛,又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世尊。常在諸佛所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劫裝裱佛的金剎,以種種華香、伎樂供養諸佛,漸漸圓滿具足了菩薩道。」
這是目犍連尊者成佛前要經歷的修證過程。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常為天人,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最後,大目犍連在意樂國土作佛,名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他的壽命是二十四劫,正法、像法是四十劫。都是上面的一倍。為什麼呢?我如此妄想,或許是因為,須菩提因地從根得圓通,迦旃延因地從塵得圓通,根對塵而產生識,目犍連從識性得圓通,故而功用翻倍吧。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鹹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佛陀最後給五百弟子授記說:「我的五百弟子,皆威德具足,皆當於未來世成佛。我與你們有宿世的因緣,如今說給你們聽。」
佛與五百弟子是什麼樣的因緣呢?下回分解。
授記品第六(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