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2021-01-08 經典悅讀

讀完八歲龍女成佛這一部分後,好幾位讀者都表達了想要快速成佛的願望。這個願望令諸佛歡喜。能發出這個願望的人,是對法華經義有所領悟的人,故而才明白快速成佛是完全有可能的。

讀者不過是業餘讀了一篇文章。讀明白了,心中就有了快速成佛的願力了,更何況是當時在現場的法會大眾呢?那個加持力就更強。他們為了快速成佛,都紛紛在佛前發下了弘揚法華的誓願。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大樂說菩薩摩訶薩,以及他們的兩萬菩薩眷屬,都一起來到了佛的面前,作誓言道:「惟願世尊不要為此憂慮,我等在佛滅度後,必定會奉行受持此《法華經》。未來五濁惡世的眾生,善根轉少,多有增上慢者。他們貪圖名聞利養,增長了不善之根,更加遠離了解脫道。雖然他們很難教化,但我們必當升起大忍力,讀誦,受持、演說、書寫此法華經,以種種方便將自心供養在佛的智慧中,不吝惜身命。」,

誰是藥王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能夠見到一切眾生的無明病,開出滅掉無明的覺悟藥方者,就是藥王菩薩摩訶薩。與藥王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誰是大樂說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悲憫眾生在業海中沉淪,願意演說大法,喚醒無明顛倒之眾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大樂說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從名相上看,似乎是兩位菩薩,但從法身看,此是一,不是二。

想一想,能為治療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哪一個同時不是大樂說菩薩?能為眾生大樂說者,哪一位又不是深知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

如此會相歸性,你就會明白,其實觀世音菩薩也是藥王菩薩,文殊菩薩也是大樂說菩薩。法身同體中,沒有哪一位菩薩不是哪一位菩薩。而諸佛菩薩的德號,本身就是引領眾生修行覺悟的方便法門。

這裡的「兩萬菩薩眷屬」,可以理解為實際數目,亦可以從證境的角度,理解為凡夫菩薩和聖者菩薩這兩類菩薩。

比如,讀懂《法華經》的人,其覺悟之境已經接近於諸佛。但其證境可能很低,還處在凡夫層面。他們雖然是凡夫菩薩,就類似自己不善遊泳但理論水平很高的遊泳教練一樣,也能帶出世界冠軍來。

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位聽聞過《法華經》的人。他也許現在習氣很重,但由於他的知見已經轉為了佛知見。在佛知見的指引下,他必將快速修證成佛,看一看八歲龍女就知道了。

什麼是「種種供養」?

世俗人理解的「種種供養」,是供養種種財物。比如,供花、供果、供水、供食物、供金錢等等。他們從來不多想一下,佛既然是佛,是已經滅掉了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覺悟者,他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呢?

每天供一點鮮花和水果,就希望佛保佑升官發財,這種心理,實際上是以貪心與佛結一個名相緣。但是,我們亦不能因此完全否認這個名相緣。因為很多人就是從此類名相緣開始,一步一步趨入佛門正途的。所以,不要嘲笑這些最初的迷信者。

迷信者對佛菩薩的供養,只能說是結緣供養,因為這種住相供養並不是解脫道。那麼,如何才是解脫意義上的供養呢?

「供」的造字是人加共,令自心向上提升,共同於佛心,這就是「供」。這就好比,演員要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這樣演起來才會惟妙惟肖。類似的,如果想要成佛,就要根據經教,細心揣摩何者為佛。只有完全共同於佛心時,才會成佛。

因此,要供養佛,首先就要知佛,如何知佛呢?就要讀懂《法華經》、《楞嚴經》。

很多迷信者心目中的佛,不過是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的神祗。以這樣的邪見念佛,永遠不能成佛。《法華經》就是教導眾生認識佛的,從中可以悟到佛的全身。

「養」是安養。即,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後,常常憶佛、念佛,將自心安養在這個自性覺悟中。

總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令自心向佛心靠攏、共同於佛心,並且安養在這個境界中,你就是在修種種供養。

這些方法,可以是誦經、拜佛、打坐、講經說法,等等,也可以是唱歌、跳舞、繪畫,武術等等。比如,有的人打坐坐不住,但喜歡繪畫。他繪佛像時,很容易讓自己清淨下來。因此,對他而言,打坐時妄心熾盛,是煩惱的,不是做供養。而繪畫時心地清淨,就是在做供養。

所以,修行者要打破一些成見,以為只有打坐、誦經等就是修行,而唱歌、繪畫等,不是修行。

什麼是「不惜身命」?

眾生執著此身是我,故而特別愛惜身命。眾生的一切造作都是圍繞身命而展開的。為什麼要吃各種保健品,為了身命健康延續的緣故。為什麼要穿品牌衣服,為了身命榮耀的緣故。

從自我修行講,「不惜身命」是一個修行法門。因為沒有對身相的執著,自心就不會因為身塵而妄起種種造作,安住在這個境界中,就能實現身的解脫。

從菩薩弘法講,如果生活在一個開放開明的時代,弘法會比較順利,不會遭遇很多的違緣。但如果生活在五濁惡世,由於眾生固步自封、邪見重重,弘法就可能非常艱難,遭遇各種謾罵、誹謗乃至出現身命威脅。因此,只有堪破身命幻相的菩薩,才有智慧和力量,敢於發願去五濁惡世救度眾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

五百阿羅漢為何不在本土弘揚《法華經》,而要去異國土弘揚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修行看,阿羅漢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成就的。由於他們剛剛滅掉了世間煩惱,對世間煩惱多多少少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他們發願到異土廣說法華經,不敢再入娑婆。

第二,從智慧力看,阿羅漢們雖然聽聞了《法華經》,亦建立了佛與眾生皆是同體的知見,但這種同體知見的力量還非常小,不足以令他們捨身而入五濁惡世。

第三,阿羅漢們剛剛蒙佛授記,尚需在大法中安養,以堅固成佛知見。因此到異國土去安養修整一段時間,也是很必要的。

既然是安養,那麼,這裡的異國土(包括下文的他國土)可以理解為非五濁惡土。也就是說,阿羅漢們發願到除五濁惡土之外的善國土或淨國土去弘揚法華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接著,又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到了成佛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發誓道:「世尊,我們也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娑婆國土的人,多為妄想所遮蔽,其心濁惡,懷有增上慢。功德淺薄,迷失在嗔恨、濁染、諂媚,邪曲中,其心虛妄不實,很難教化。」

這裡把「嗔濁諂曲」幾個字解讀一下。

嗔:從覺性看,五濁惡世的眾生被嗔覺所染,看待事情總是從對立的方向去看,導致嗔火不斷。

比如,處於一國之高層者,往往是該國共業之縮影。今年的大事很多。稍微留心就可以觀察到,國外的某些高層已經陷落在了對立思維中,他們通過挑動民眾的對立情緒、製造摩擦來解決問題,令民眾深受其害。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濁:從塵性看,國土已經被濁染得非常嚴重了,無論是身國土,還是心國土。

比如,工業、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正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又比如,金錢至上的邪見,汙染了曾經很高尚的兩個職業,教師和醫生。媒體作為社會大眾的眼睛和喉舌,曾經是精神文明的推動者,現在卻被金錢扭曲成了發洩不滿、製造謠言,誘導消費,引領大眾墮落、泯滅大眾良知的劊子手。

諂:諂字左邊是言,右邊是臽,臽為小坑的意思。從識性看,嗔覺對濁塵,分別中產生的意識都是引人入坑的諂識。

比如,熱烈的產品價格大戰,常常令大眾失去理智,妄幻中買回來一大堆根本用不到或者用不完的東西,白白暗損掉自己的福報。

曲:嗔覺、濁塵、諂識三者共同形成了邪曲法,將眾生困囚在了這個邪曲中很難出離。

比如,明明中國的抗疫經驗很值得借鑑,為什麼總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視而不見乃至污衊詆毀呢?只有扭曲的心才會產生扭曲的行。因為他們的心扭曲了,使得他們的智慧喪失,完全沒有辦法看清真相,以致於做出錯誤的決策,令民眾受損。

我們現在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嗔濁諂曲」中,三千年前的阿羅漢們以及學無學者們都看得明白,所以他們不敢來。

那麼,我們怎麼這麼有膽量,就來了呢?或許,這談不上什麼膽量,不過是無明中由自己的業力糊裡糊塗地牽引而來了。又或許,這是我們自己過去世的願力之使然。

有一位佛友說:「根據經文,我大概是自己發願來到此五濁惡世的。我總在想,我當年為什麼要發願來這個五濁惡世呢?去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有些隔陰之迷的菩薩,也許偶爾會這麼想一下吧。

無論是業力也好,願力也好,既然來都來了,又遇到了法華經,就不要東想西想了,好好在這個濁惡世中精進努力吧,做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勝妙蓮華吧。

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比全身綁著沙袋練輕功,苦雖苦一些,但成就也很快。因此,想要快速成佛者,此娑婆世界亦是修行福地啊!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這時候,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一起從座而起,一心合掌仰看著佛陀,眼光不肯暫時離開。佛陀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心事,點明說:「是什麼緣故令你面帶憂色而看著如來呢?你心裡是不是想,我還沒有說你的名字,為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吧?」

「波闍波提」意譯為大愛道。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懂人情,為其姨母解釋道:「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眾都已經得到成佛授記。現在你既然想要知道你的授記,我就告訴你吧。在未來世,你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做大法師,以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都是法師。你就這樣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了菩薩道,當得作佛。佛號為一切眾生喜見,具足如來十號。憍曇彌,這個一切眾生喜見佛以及六千菩薩,一個一個地轉次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

「憍曇」是佛的姨母波闍波提的姓,譯作泥土。「一切眾生喜見」這個名號和「大愛道」的意思差不多。

從這一段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大愛道比丘尼及其眷屬,都是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菩薩道的。可見,講經說法本身就是一個殊勝的修行方式。我們如果見到說法的法師,無論他講得是不是圓滿,都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障礙說正法者,就是障礙你自己啊。

要注意理解這句話。這裡說的是「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而不是說不能指出法師講經中的疏漏之處。如何理解呢?

從法身同體講,無論對與錯,都是同一法身。分別心中起是非,就是將圓融為一的法身割裂為對、錯二法,這就背離真性了。如果從對、錯中又起是,非,進而攀緣出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這就是妄上加妄,更加遠離真性了。因此,從分別心中起是非,是障道法。

法師在各自的境界次第中講法,或許有其不圓滿之處。你果然具足了一定的道種智,於無差別中見到了這個不圓滿處,你指正他,幫助他提升,這是無量功德。

前面的分別心中起是非,就好比是本來一個圓球,你把它分割成二,分割成四,然後把分裂的其中一個碎片當作真理,認為:你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

後者的指正講經疏漏處,就好比本來一個球不圓,你幫他指正了,令球變得更圓滿一些了,令這個法師講法更加接近真性。這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場的還有羅喉羅的母親耶穌陀羅比丘尼,這時候她動念道:「世尊在授記中,獨獨不說我的名字。」

作為佛陀曾經的妻子,耶輸陀羅的這個小小怨念,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親情。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陀感應到了耶輸陀羅的心念,對她授記道:「你在未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漸具足佛道。於善國中作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無量阿僧祗劫。」

「耶輸陀羅」意譯為持譽、華色。她嚴格受持如來藏心戒,成就了無量智慧光明,因此佛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又因為智慧光明無量無邊,故而佛壽亦是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得到了佛的授記,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以及他們的眷屬皆得到了從未曾有的大歡喜。她們當即在佛前說偈道:「世尊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安隱天人。我們現在聽聞了成佛授記,心中十分安隱。」然後,他們亦在佛前發願說:「世尊,我們亦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

除了前面的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及其二萬眷屬,後面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者,乃至佛的姨母、妻子及其眷屬,都發願去他方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麼,末法時代,誰敢入娑婆呢?

《邊讀邊聊法華經》74

相關焦點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他們讚嘆佛,共同對佛說:「大雄猛的佛世尊是解開一切釋結的法王,讓我們見到聲聞成佛的授記 ,除掉了我們的熱惱,當下得清涼。」有人讀到這裡,覺得很奇怪,阿羅漢不是滅掉了世間煩惱了嗎?怎麼還有「除熱得清涼」呢?
  • 佛經中說的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皆仁讀過《法華經》的大家也許對「授記」一詞不會感到陌生,那麼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又分為幾種呢?授記和懸記又有什麼差別呢?上回在聲聞、闢支佛、菩薩和佛的十地分別是什麼?了解一下?一文中也曾提及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明一下關於授記的含義。所以,大家別著急,下面我們一一分別來了解一下。一、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
  • 《法華經》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祥瑞之相,眾皆惑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法華經》,今天講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種種祥瑞神通之相,與會四眾皆疑惑。接經文;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親聞這樣的教言:當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跟隨世尊的有一萬二千位大比丘,他們都已達到阿羅漢的果位,已經摒除了各種欲望,不再為各種煩惱所纏縛,並由此得到真正的利益,消除了令人流轉生死的種種障礙,因此內心得到極大的自在。
  • 《法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世尊說:舍利弗!你應善自聽好,我要給你們說的是,諸佛所得之妙法,具有無量多的「方便力」,可隨緣施教而為眾生宣說。
  • 12年的等待 岡仁波齊轉山
    原標題:等待12年的輪迴2014西藏岡仁波齊轉山攻略據說,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者可在五百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108圈可得道成佛。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生於馬年。在佛的本命年即馬年轉山,轉一圈相當於平時轉十三圈,能額外增加十二倍的功德。
  • 「南無定光古佛」曾為釋尊授記之佛,功德殊勝行!
    《大智度論》卷九亦云,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成佛後亦名燃燈。根據「劫世」理論,燃燈應生在過去世「莊嚴劫」,並預言九十一劫後,釋迦牟尼接班成佛。作佛亦名燃燈」。燃燈佛於釋迦牟尼過去世為其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定光,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出現於過去世,曾為釋尊授記之佛。又作定光如來、燃燈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
  • 岡仁波齊:藏族人心中的第一神山
    藏族人對於轉山有著執念一般的渴望和需求,按照我們藏族人的說法,每一座山都是一位守護神,護佑一方百姓平安,圍繞這些神山轉經,便會洗盡今生的罪孽,從而在來生獲得解脫。這些神山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岡仁波齊」了。這座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 釋迦牟尼的老師誕辰:來圍觀兩幅風格迥異的《燃燈佛授記圖》!
    燃燈佛曾是釋迦佛因地時的老師,為釋迦牟尼授記,預言他未來將成佛。《金剛經》云:「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作為過去佛中之最著名者,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寺院,往往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燃燈佛授記,是釋迦牟尼歷劫修行的一件大事。
  • 岡仁波齊轉山路,藏民的朝聖之路,一切顯得那麼虔誠!
    神山岡仁波齊的地位是世界性的,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印度教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溼婆,就住在岡仁波齊,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遊都發源於此,所以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同樣,來自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也是絡繹不絕。
  • 《法華經》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 社區生態 | 波場TRON新版吉祥物「波牛TRON-BULL」正式發布
    2020年是行業跌宕起伏的一年,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下,波場TRON希望用實際行動為行業帶來希望和力量,為品牌注入新的生機動力,波場TRON新版吉祥物「波牛TRON-BULL」由此誕生。沙漠:講述了一直對飛天探險充滿憧憬的波牛,在有了飛天想法後不斷動手實踐,並帶著TRX去沙漠檢驗研究成果,不料卻意外丟失TRX的故事。月球:講述了波牛在TRX失而復得後,意外地發現TRX與月球間存在隱秘的信號,波牛再一次踏上了新一輪的冒險之旅。科幻:講述了波牛在登月後,通過TRX進入到了未來的科幻城市,在那經歷了一段有趣的奇妙之旅。
  • 西藏神山岡仁波齊:馬年轉山一圈可增加12倍功德
    一座山,被賦予多樣的文化內涵,被定義為人類與自然關聯的文明通道,這就是坐落於西藏腹地的岡底斯山脈的第二高峰——岡仁波齊。岡仁波齊,藏語意為「雪山之寶」。 岡仁波齊峰通稱雪靈山,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是岡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721米。它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岡仁波齊峰環繞一周72公裡,山峰形似金字塔狀,四壁對稱。
  • 「神山」岡仁波齊有多神?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現代地理學和海拔測量的概念,只能通過肉眼來判斷高低。岡仁波齊雖然絕對海拔不高,但遠遠看去非常顯眼。 現在,除了藏傳佛教和苯教,印度教也將岡仁波齊視為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修煉苦行之地;耆那教則稱岡仁波齊是靈性的「阿什塔婆達」,意為最高之山,是能獲得解脫的聖地。對岡仁波齊的朝拜,跨越不同文明、宗教和種族,在歷史長河裡凝固了下來。
  • 母校故事 | 闍西山下的老沙中
    校園北靠闍西山,南面是校門,正對著一片無垠的水稻田,視野極佳。放眼平田,稻浪起伏,南風裹著稻香穿窗灌滿課堂。春天山上滿是不知名的野花,入夜,蛙鳴噪耳。田間小路彎拐無序,河湧交錯,舉步登船。校園西鄰闍西小學,兩校互無圍牆,八達四通。兩校上課鈴聲相聞相擾,下課學生相竄相鬧,好像從沒發生過小學生打哭中學生事情,反之則常有,互有投訴。
  • 《法華經》但惜無上道
    諸經論所舉外道的種類很多、一般指:「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闍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外道,六師外道各有弟子十五人,以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六師則出九十種異見;又師之法與弟子不同,故九十弟子加上六師,則為九十六種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