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當人們攀緣「智慧第一」這個名相時,總以為尊者修習佛法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他在修行中同樣也有疑惑的時候,只不過他的疑惑是他道業增進的動力,而不是阻礙。
舍利弗原本有一個苦惱,這就是修聲聞者不能成佛的苦惱。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
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舍利弗原本是著外道邪見的梵志導師,帶領一百弟子修行。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佛陀弟子阿舍婆誓比丘,從他聽聞佛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教言後,頓然開悟,遂皈依佛陀。
我們讀過《楞嚴經》,明了真性本性;又讀此《法華經》,知道無著法。在這個基礎上看這四句教言,自然能明白「寂滅」是指不住於一切相見的涅槃,並非僅僅只是身的涅槃。
然而,當時的舍利弗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教導,他的開悟只是意識層面的身見開悟。他從逐漸滅除身見而得到身的輕安,最後證得身的涅槃,滅除了分段生死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從此就住在了意識思維層面,以為無上菩提路能夠通過意識思維而得。
他一直以為佛說的無漏、涅槃,就是自己證得的這個「身無漏」、「身涅槃」。故而始終想不明白:既然同一法性,為什麼聲聞乘不能成佛呢?其實,並不是聲聞乘不能成佛,而是住在以身涅槃為究竟涅槃的妄見中不能成佛。
想一想,佛陀講法四十九年,講《法華經》時離佛陀滅度只有八年了。從舍利弗最初聽聞四句偈開始,直到此法華會時,他才「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才明白身滅度並非是究竟滅度。這也就意味著,他至少花了二、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明白四句偈中「寂滅」的真正含義。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大眾呢?可見佛陀當時傳法有多難!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既然舍利弗明白了聲聞乘的身涅槃並不是成佛的「實滅度」,那麼,他領悟到的「實滅度」是怎樣的呢?
他說:「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意思是,作佛的實滅度,應該是居於一切法的頂相。這是從塵性角度說的。
所謂恭敬,是下位者對上位者應當具有的態度。當舍利弗具三十二相,得到天、人、夜叉、天龍、鬼神等一切世間眾生的恭敬時,也就意味著他已經站在了還無可還的一切世間的頂相,成就了佛的報身。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雖然尊者聽佛在大眾中說自己當作佛時,最後疑悔全部消除,但是,最初聽到這句話時,他的心是非常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
關於作佛這件事,以舍利弗的智慧都沒有辦法當下承受,更何況是其他人的智慧呢?可見,佛陀當時不點破,以三乘名相教化眾生,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一件事。
否則,在當時大眾智慧尚不具足的情況下,如果佛陀一開始就講一佛乘無著法,講無量義處三昧,講眾生是佛,講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等等,可能連舍利弗都聽不懂,更別說願意皈依佛陀而修持正法了。
那麼,舍利弗是聽聞到什麼法,才去掉了「魔作佛」的疑惑的呢?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佛陀以種種善巧方便而教化眾生,但萬變不離其中。當舍利弗聽聞佛說「沒有三乘法,唯有一佛乘」時,恍然大悟,從此斷掉疑網。本來心動疑惑而著相,如今相見解除了,心地頓時安穩廣闊如大海。
原先舍利弗認為佛說法是有差別的。只有菩薩修的大乘法才是成佛法門,聲聞人修的聲聞法不能成佛。他住在這個妄見中幾十年,一直不能出離。現如今在法華會上,他聽佛陀親口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隨宜方便說法,而且法法都是指向不住於相的一佛乘的,方才明白原來聲聞法門亦是成佛法門,只是限於二乘人的根性和接受程度,佛陀沒有點破而已。
就好比世間有智慧的家長,當孩子根性不具足時,講自利利人的真實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可能還會生出逆反。於是,家長就說:「如果你學習好了,考試進步了,給你買你喜歡的那雙溜冰鞋。」孩子有了動力,就努力學習了。當孩子長大後,方領悟家長的苦心,原來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雙溜冰鞋,而是為了他能自利利人:小則能自力更生,大則能造福眾生。
舍利弗由此更進一步地領悟到,原來世尊的出生、出家、以及得道、轉法輪都是佛陀的隨宜方便說,是為眾生作證轉的,他以自身的成佛經歷來給眾生作修道成佛的榜樣。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果然善於觀察和反省,並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知見。如果是魔王波旬,他住在相見中,是不會說出不住相見之法的,他只會說令眾生住在相見中的法,令眾生沉迷於慾海中。
這裡要注意的是,魔王波旬也可能會利用「不住相見」這個名相來偽裝佛法。比如,他大概會這樣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你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怎麼樣都沒有關係,不住相就可以了,根本沒有什麼業緣果報。於是,無智眾生被這種論調所迷惑,仿佛就能心安理得地「不住相」而追求五欲六塵了。
此外,還有類似《地藏經》晚上不能讀,《楞嚴經》是偽經之類的言論,關於這些住在是非相見中的說法,究竟是佛說還是魔說,讀者應該自己能辨別了。
讀到這裡,順便討論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疑惑
佛法並不是不可以有疑惑,關鍵在於對待這個疑惑的態度。遇到疑惑,善思維之,疑惑是增進的階梯;遇到疑惑,抵抗誹謗,疑惑是增進的障礙。
就比如這裡的舍利弗尊者,他出現「魔作佛」的疑惑時,並不是隨著「魔作佛」的妄念走,而是仍然能虛心聽聞佛陀後面的教誨。聽懂了,這個疑惑也就解開了,他的修行由此就增上一個臺階。
而著相驕慢者就不一樣,他如果出現「魔作佛」的疑惑時,就會住在這個疑惑中分別攀緣,從而越聽越覺得是魔在說法,就像世間人覺得一個人是壞人時,怎麼看他都壞一樣。由此而產生誹謗,不僅不能道業增進,反而墮入大坑。
「我聞疑網斷」的「我聞」可以理解為「如是我聞」。「如」是真如、本如,「是」是塵性顯現,而塵性的顯現就取決於這個「我聞」。
比如,尊者「我聞」有疑惑時,「是」亦顯現為疑惑。尊者「我聞」明了時,「是」亦顯現為明了。可見「是」的顯現狀態取決於「我聞」。「我聞」是解結的,就會在解開結縛中「其心安如海」;「我聞」是糾結的,就會在分別攀緣中更加偏執。
因此,修行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這個「我聞」。不住相時,就是返聞聞自性;住相時,就是顛倒。
驕慢習氣在「我聞」時,總是喜歡產生對立糾結,是很大的障道因緣。可以說鈍根小智者,即使他們聽不懂,也有資格留在法華會上薰習,因為他們不會因疑惑而誹謗。但驕慢者卻不行,因為他們的妄執煩惱和對立誹謗習氣,障礙了他們參加法華會的因緣。
前面離開法華會的五千眾,可以理解為實指,也可以理解為喻指。喻指時,「五」比喻五蘊,「千」比喻每一蘊的千種相。那五千眾就是比喻住在五蘊種種相上的驕慢習氣者。
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楞嚴經》的真偽問題
關於《楞嚴經》的真偽問題,近代以來多有爭論。多年前曾關注了一下這個爭論。總的來說,重視實修者大多認為楞嚴是真經,而少部分喜歡文字研究者則認為它是偽經,且這種說法還有一定的市場。
既然說到真偽,自然就離不開是非分別。而要真正看懂「是非分別」,自然要站在「是非分別」之外來看,才能看到「是非分別」的全貌。
以楞嚴為真經者,是接受楞嚴的。若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能得到楞嚴智慧。若他的看法是錯誤的,就會被楞嚴經坑。想得通的,自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想不通的,則會被坑了又坑。
以楞嚴為偽經者,是否定楞嚴的。若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會從這個否定中得到自我明智的快感,而這個快感常常是滋生驕慢的溫床。若他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誹謗楞嚴智慧,與智慧對立就是愚痴大坑。
可見,如果一定要以「是非分別」來看待《楞嚴經》的話,執真比執偽要好。執偽則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是非分別並不是一個好習氣,不僅僅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定要住在是非分別相上看待人事,那麼,執善要比執惡好。比如,與其把一個人想成壞人,不如想成好人。
如果把一個人想成壞人,若你是對的,堅固他是惡人的妄念並不能給你帶來美好,相反,只要一想到這個人,無論他在不在眼前,都會產生不良的覺受。而如果你是錯的,你和好人對立,你已經就是惡人了。可見執惡者百害而無一利。
而如果把一個人想成好人,若你是對的,則人以群分,顯然你自己也是好人。好人與好人之間能夠相互接納包容,形成善業共振,好上再加好。而如果你是錯的話,你大概會被坑個幾次。想得通的,能夠因此而消掉自己的惡業。而想不通的,則在消掉自己惡業的同時,也會因為自己的想不通,而造下怨恨等惡業。但不管怎麼說,執善者畢竟還是有利益的。能執善者,亦是有世間福報的表現。
但是,無論執善還是執惡,都不能產生智慧。智慧只能從「不住於相」中來。不住善相、惡相,就能見到真相。
由於眾生與眾生之間緣分不同,對於你來說的好人,對於別人來說未必是好人。而且好人不一定總是好,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壞人也不一定總是壞,也有做好事的時候。因此,只有不住於相者,才能隨緣見到真相,識人的智慧才會真正生起。
真的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懂得:與其說《楞嚴經》是偽經,不如說《楞嚴經》是真經。與其執《楞嚴經》是真經,不如不住《楞嚴經》之相。畢竟,《楞嚴經》本身不是真理,《楞嚴經》所指才是真理。
誠如《金剛經》所言:「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就表明,住在佛經文字真理相上的人看似維護佛法,實則誹謗佛法。因為佛說不住於相,而你卻偏偏要住在佛經相上,這不是誹謗是什麼呢?
學佛者應該這樣看待佛經,它就好比是佛陀的手指,要順著手指看真月,而不是住在手指上找出真月。若真明白了這些,哪裡還有閒工夫與人談論《地藏經》的讀誦時間問題,《楞嚴經》的真偽問題呢?在這些是非相見中,根本找不到真理。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什麼樣的音最柔軟?不住相見、明心見性的音最柔軟(根)。
什麼樣的音最深遠?一切音的頂相音最深遠(塵)。
什麼樣的音最微妙?無分別處盡顯無量義的音最微妙(識)。
什麼樣的法音演暢清淨?不住相見的法音因為沒有相的滯障,故而能演暢;不著相見的法音因為沒有相的濁染,故而最清淨(法)。
聽聞佛陀根、塵、識三輪體空的法音,舍利弗尊者內心通達而生大歡喜,疑悔已經永遠斷盡了,安穩住在真實智慧中。他已經堅信自己一定當作佛(根淨、法身、空如來藏),明了自己已經如諸位菩薩一樣,站在天人尊敬的覺悟之頂(塵空、報身、不空如來藏)。能轉無上法輪,教化一切菩薩(無分別識、化身、空不空如來藏)。
譬喻品第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