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2021-01-08 經典悅讀

舍利弗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當人們攀緣「智慧第一」這個名相時,總以為尊者修習佛法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他在修行中同樣也有疑惑的時候,只不過他的疑惑是他道業增進的動力,而不是阻礙。

舍利弗原本有一個苦惱,這就是修聲聞者不能成佛的苦惱。不過,這個苦惱在聽聞佛說根本沒有聲聞法和菩薩法的區別,一切都是隨宜所說的一乘成佛法門時,就消滅了。

接著在偈言中,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另一個心路。比如,他最初聽到佛說自己當作佛時,心中是有大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關於這個驚疑,尊者是如何想通的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舍利弗原本是著外道邪見的梵志導師,帶領一百弟子修行。一天在王舍城遇到佛陀弟子阿舍婆誓比丘,從他聽聞佛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教言後,頓然開悟,遂皈依佛陀。

我們讀過《楞嚴經》,明了真性本性;又讀此《法華經》,知道無著法。在這個基礎上看這四句教言,自然能明白「寂滅」是指不住於一切相見的涅槃,並非僅僅只是身的涅槃。

然而,當時的舍利弗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教導,他的開悟只是意識層面的身見開悟。他從逐漸滅除身見而得到身的輕安,最後證得身的涅槃,滅除了分段生死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從此就住在了意識思維層面,以為無上菩提路能夠通過意識思維而得。

他一直以為佛說的無漏、涅槃,就是自己證得的這個「身無漏」、「身涅槃」。故而始終想不明白:既然同一法性,為什麼聲聞乘不能成佛呢?其實,並不是聲聞乘不能成佛,而是住在以身涅槃為究竟涅槃的妄見中不能成佛。

想一想,佛陀講法四十九年,講《法華經》時離佛陀滅度只有八年了。從舍利弗最初聽聞四句偈開始,直到此法華會時,他才「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才明白身滅度並非是究竟滅度。這也就意味著,他至少花了二、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明白四句偈中「寂滅」的真正含義。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大眾呢?可見佛陀當時傳法有多難!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既然舍利弗明白了聲聞乘的身涅槃並不是成佛的「實滅度」,那麼,他領悟到的「實滅度」是怎樣的呢?

他說:「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意思是,作佛的實滅度,應該是居於一切法的頂相。這是從塵性角度說的。

所謂恭敬,是下位者對上位者應當具有的態度。當舍利弗具三十二相,得到天、人、夜叉、天龍、鬼神等一切世間眾生的恭敬時,也就意味著他已經站在了還無可還的一切世間的頂相,成就了佛的報身。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雖然尊者聽佛在大眾中說自己當作佛時,最後疑悔全部消除,但是,最初聽到這句話時,他的心是非常驚疑的,甚至懷疑是不是魔王變化作佛的形象來惱亂他的。

關於作佛這件事,以舍利弗的智慧都沒有辦法當下承受,更何況是其他人的智慧呢?可見,佛陀當時不點破,以三乘名相教化眾生,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一件事。

否則,在當時大眾智慧尚不具足的情況下,如果佛陀一開始就講一佛乘無著法,講無量義處三昧,講眾生是佛,講一切法都是自性的流露,等等,可能連舍利弗都聽不懂,更別說願意皈依佛陀而修持正法了。

那麼,舍利弗是聽聞到什麼法,才去掉了「魔作佛」的疑惑的呢?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佛陀以種種善巧方便而教化眾生,但萬變不離其中。當舍利弗聽聞佛說「沒有三乘法,唯有一佛乘」時,恍然大悟,從此斷掉疑網。本來心動疑惑而著相,如今相見解除了,心地頓時安穩廣闊如大海。

原先舍利弗認為佛說法是有差別的。只有菩薩修的大乘法才是成佛法門,聲聞人修的聲聞法不能成佛。他住在這個妄見中幾十年,一直不能出離。現如今在法華會上,他聽佛陀親口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隨宜方便說法,而且法法都是指向不住於相的一佛乘的,方才明白原來聲聞法門亦是成佛法門,只是限於二乘人的根性和接受程度,佛陀沒有點破而已。

就好比世間有智慧的家長,當孩子根性不具足時,講自利利人的真實道理他根本聽不進去,可能還會生出逆反。於是,家長就說:「如果你學習好了,考試進步了,給你買你喜歡的那雙溜冰鞋。」孩子有了動力,就努力學習了。當孩子長大後,方領悟家長的苦心,原來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雙溜冰鞋,而是為了他能自利利人:小則能自力更生,大則能造福眾生。

舍利弗由此更進一步地領悟到,原來世尊的出生、出家、以及得道、轉法輪都是佛陀的隨宜方便說,是為眾生作證轉的,他以自身的成佛經歷來給眾生作修道成佛的榜樣。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果然善於觀察和反省,並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知見。如果是魔王波旬,他住在相見中,是不會說出不住相見之法的,他只會說令眾生住在相見中的法,令眾生沉迷於慾海中。

這裡要注意的是,魔王波旬也可能會利用「不住相見」這個名相來偽裝佛法。比如,他大概會這樣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你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怎麼樣都沒有關係,不住相就可以了,根本沒有什麼業緣果報。於是,無智眾生被這種論調所迷惑,仿佛就能心安理得地「不住相」而追求五欲六塵了。

此外,還有類似《地藏經》晚上不能讀,《楞嚴經》是偽經之類的言論,關於這些住在是非相見中的說法,究竟是佛說還是魔說,讀者應該自己能辨別了。

讀到這裡,順便討論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疑惑

佛法並不是不可以有疑惑,關鍵在於對待這個疑惑的態度。遇到疑惑,善思維之,疑惑是增進的階梯;遇到疑惑,抵抗誹謗,疑惑是增進的障礙。

就比如這裡的舍利弗尊者,他出現「魔作佛」的疑惑時,並不是隨著「魔作佛」的妄念走,而是仍然能虛心聽聞佛陀後面的教誨。聽懂了,這個疑惑也就解開了,他的修行由此就增上一個臺階。

而著相驕慢者就不一樣,他如果出現「魔作佛」的疑惑時,就會住在這個疑惑中分別攀緣,從而越聽越覺得是魔在說法,就像世間人覺得一個人是壞人時,怎麼看他都壞一樣。由此而產生誹謗,不僅不能道業增進,反而墮入大坑。

「我聞疑網斷」的「我聞」可以理解為「如是我聞」。「如」是真如、本如,「是」是塵性顯現,而塵性的顯現就取決於這個「我聞」。

比如,尊者「我聞」有疑惑時,「是」亦顯現為疑惑。尊者「我聞」明了時,「是」亦顯現為明了。可見「是」的顯現狀態取決於「我聞」。「我聞」是解結的,就會在解開結縛中「其心安如海」;「我聞」是糾結的,就會在分別攀緣中更加偏執。

因此,修行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這個「我聞」。不住相時,就是返聞聞自性;住相時,就是顛倒。

驕慢習氣在「我聞」時,總是喜歡產生對立糾結,是很大的障道因緣。可以說鈍根小智者,即使他們聽不懂,也有資格留在法華會上薰習,因為他們不會因疑惑而誹謗。但驕慢者卻不行,因為他們的妄執煩惱和對立誹謗習氣,障礙了他們參加法華會的因緣。

前面離開法華會的五千眾,可以理解為實指,也可以理解為喻指。喻指時,「五」比喻五蘊,「千」比喻每一蘊的千種相。那五千眾就是比喻住在五蘊種種相上的驕慢習氣者。

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楞嚴經》的真偽問題

關於《楞嚴經》的真偽問題,近代以來多有爭論。多年前曾關注了一下這個爭論。總的來說,重視實修者大多認為楞嚴是真經,而少部分喜歡文字研究者則認為它是偽經,且這種說法還有一定的市場。

既然說到真偽,自然就離不開是非分別。而要真正看懂「是非分別」,自然要站在「是非分別」之外來看,才能看到「是非分別」的全貌。

以楞嚴為真經者,是接受楞嚴的。若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能得到楞嚴智慧。若他的看法是錯誤的,就會被楞嚴經坑。想得通的,自然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想不通的,則會被坑了又坑。

以楞嚴為偽經者,是否定楞嚴的。若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會從這個否定中得到自我明智的快感,而這個快感常常是滋生驕慢的溫床。若他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誹謗楞嚴智慧,與智慧對立就是愚痴大坑。

可見,如果一定要以「是非分別」來看待《楞嚴經》的話,執真比執偽要好。執偽則百害而無一利。

其實,是非分別並不是一個好習氣,不僅僅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定要住在是非分別相上看待人事,那麼,執善要比執惡好。比如,與其把一個人想成壞人,不如想成好人。

如果把一個人想成壞人,若你是對的,堅固他是惡人的妄念並不能給你帶來美好,相反,只要一想到這個人,無論他在不在眼前,都會產生不良的覺受。而如果你是錯的,你和好人對立,你已經就是惡人了。可見執惡者百害而無一利。

而如果把一個人想成好人,若你是對的,則人以群分,顯然你自己也是好人。好人與好人之間能夠相互接納包容,形成善業共振,好上再加好。而如果你是錯的話,你大概會被坑個幾次。想得通的,能夠因此而消掉自己的惡業。而想不通的,則在消掉自己惡業的同時,也會因為自己的想不通,而造下怨恨等惡業。但不管怎麼說,執善者畢竟還是有利益的。能執善者,亦是有世間福報的表現。

但是,無論執善還是執惡,都不能產生智慧。智慧只能從「不住於相」中來。不住善相、惡相,就能見到真相。

由於眾生與眾生之間緣分不同,對於你來說的好人,對於別人來說未必是好人。而且好人不一定總是好,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壞人也不一定總是壞,也有做好事的時候。因此,只有不住於相者,才能隨緣見到真相,識人的智慧才會真正生起。

真的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懂得:與其說《楞嚴經》是偽經,不如說《楞嚴經》是真經。與其執《楞嚴經》是真經,不如不住《楞嚴經》之相。畢竟,《楞嚴經》本身不是真理,《楞嚴經》所指才是真理。

誠如《金剛經》所言:「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就表明,住在佛經文字真理相上的人看似維護佛法,實則誹謗佛法。因為佛說不住於相,而你卻偏偏要住在佛經相上,這不是誹謗是什麼呢?

學佛者應該這樣看待佛經,它就好比是佛陀的手指,要順著手指看真月,而不是住在手指上找出真月。若真明白了這些,哪裡還有閒工夫與人談論《地藏經》的讀誦時間問題,《楞嚴經》的真偽問題呢?在這些是非相見中,根本找不到真理。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什麼樣的音最柔軟?不住相見、明心見性的音最柔軟(根)。

什麼樣的音最深遠?一切音的頂相音最深遠(塵)。

什麼樣的音最微妙?無分別處盡顯無量義的音最微妙(識)。

什麼樣的法音演暢清淨?不住相見的法音因為沒有相的滯障,故而能演暢;不著相見的法音因為沒有相的濁染,故而最清淨(法)。

聽聞佛陀根、塵、識三輪體空的法音,舍利弗尊者內心通達而生大歡喜,疑悔已經永遠斷盡了,安穩住在真實智慧中。他已經堅信自己一定當作佛(根淨、法身、空如來藏),明了自己已經如諸位菩薩一樣,站在天人尊敬的覺悟之頂(塵空、報身、不空如來藏)。能轉無上法輪,教化一切菩薩(無分別識、化身、空不空如來藏)。

譬喻品第三(22)

相關焦點

  • 《法華經》舍利弗請法
    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
  • 妙法蓮華經|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如來佛
    【法華經心得】20<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上段經文「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而「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是強調如此的傳承方式,培育出萬佛。換句話說,這套教育方式,培育出很多人得度「成佛」(但還未達佛果位的程度)。因此證明「日月燈明如來佛」「十號具足」。換句話說,「日月燈明如來佛」已用事實(栽培出萬人成佛),證明自己具備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的資格。
  • 《法華經》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第三十三段)【舍利弗善聽,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就好比我小學結業時,知道下一個要輪到我當眾領獎了,身體不自覺就緊張戰慄起來。關於「悚慄」,還可以這樣理解。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
  • 《法華經》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 何人能修佛成佛習得佛的大智慧?佛說這個問題不許問
    「以慈修身,以善入佛」,許多人正是心懷這樣的意念開始接觸最終成為了佛弟子,這是好事。可是,隨著對佛法知識的深入了解,將迷信的外衣剝去,真正打算專研這門功夫時,許多人發現:佛法智慧甚深無量,可智慧之門不得其入。尤其是「諸法實相」與「未曾有法」不可思議。莫說普通弟子,高僧大德也不敢妄稱懂得幾分!
  • 《法華經》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第三十段)【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種,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 佛說阿彌陀經析.94 南無阿閦(chu)鞞佛
    東方亦有阿閦(chu)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啊,就像我現在這樣,讚嘆阿彌陀佛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和利益,在東方的廣闊世界中,有阿閦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等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佛陀,在各自的國土顯出廣長舌相,舌頭覆蓋整個世界之上,對一切大眾說出誠實之言:你們這些眾生們,應該信受如此稱揚讚嘆阿彌陀佛功德之利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在為此守護。」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所謂佛說,特指釋迦本師「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一代時教中所有的聲教,亦即佛陀語業「正教輪」;同時,凡經佛陀親加印可的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等,亦可視為「佛說」。除此之外,古今一切符合三法印標準的微妙善語,統歸「佛法」範疇,非屬「佛說」之列。故不得混亂於廣義的佛說。大乘佛說、非佛說的不同主張,有謂早在距佛滅一百一十六年頃,即可見其萌芽。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
    世界上最可怕的魔是「佛魔」(圖片來源:資料圖) 如今社會,許多人學佛卻反而學的一身「佛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真正的大乘道是不用裝成學道的樣子的。且聽聽南老如何開示學佛之路。
  • 《法華經》但惜無上道
    在眾生面前卻將自己偽裝成修清淨行的人,專說我們弘揚正法人的過錯,誹謗貶低弘法人來抬高自己。這些惡性比丘還大肆妄語,說我們這些續佛慧命的比丘,是為了貪求名聞利養,說的都是「外道」論議。 「外道」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偏離自性,心外求法,傳播真理以外的邪論。《三論玄義》卷上說:「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
  • 念誦儀規 | 念佛堂日課 佛七儀規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皆是淨土。十方諸佛,皆在度脫眾生。世人總在尋找,這尊佛怎麼度人,那尊佛怎麼度人。真實的情況是,所有的佛,度人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都是讓人修心向善,結緣了願。
  • 同一尊佛 為何會有兩個生日?
    燃燈佛。具體如下: 1、根據《賢愚經》所說,過去久遠劫,有太子名寶髻,出家學道而成佛,時比丘燃燈供養彼佛,佛乃為比丘授記,告知當來成佛,名定光如來。 2、《佛本起》記載燃燈佛曾為釋迦佛授記,但並沒有明確說是定光佛為釋迦佛授記。 3、定光如來與燃燈如來雖為同一佛,然二者並不是同一時間出現。
  • 佛說:生老病死,人世無常
    佛說:生老病死,人世無常。一切都是暫時的,沒有什麼是永遠,也沒有什麼是永恆,來時不必歡喜,去時不必傷悲,一切都順其自然,一切都順勢而為,人生才會少煩惱,人生才會有解脫。張開雙手,我們什麼都留不住,握緊兩拳,我們什麼都抓不住,人生不過是今天,昨天和明天,生命的時光,就是一個永遠在流淌的沙漏,在每一個活著的當下,都是你要走過的曾經,佛說:人世的一切都是夢幻空花,都是虛妄不實,何必死死的抓住不放?人生的一切都是時間的過程,都是昨日的舊夢。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 佛前供花時,牢記兩個字,功德不請自來!
    「今生貌美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佛前供花不僅可以讓你相貌變得越來越慈悲,甚至還能獲得多種福德和功德。如果你能在佛前供花時,牢記這兩個字,福報不請自來。為什麼要在佛供花?花供養是佛家禮敬的一種儀式,用來表達對佛祖以及諸佛菩薩的敬禮。
  • 【佛經】是上契諸佛智慧,下達眾生根機!
    自古以來有些人把《楞嚴經》說為天書,把《法華經》說為那是天書中的天書。這是一種迷信。經過這幾年我們講解《法華經》《楞嚴經》的情況來看,打破了這種說法,為什麼?就是一個「契」。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本身就是一部《妙法蓮華經》,就是一部《楞嚴經》。人即是法,法即是佛。諸佛出世也就是為了講這個「契」,看你契不契。
  • 99歲老僧說:佛前擺放水果,這3條「禁忌」,一定要注意!
    與眾多善男信女一樣,因為對大乘教法的篤信,水果成了擺在佛前最常用的供養。六時禮拜,日日不輟,我曾有深蒙法益之感,卻不知也已在無形中長養了貢高我慢之心。直到在外出差,空閒時遊覽一座清幽古剎,一位年近百歲老僧的話,就如「當頭棒喝」,一語驚醒了夢中人。原來,供養諸佛,並非將水果擺到佛前就萬事大吉,有三條「禁忌」,學佛人一定要注意。其一,供品不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