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2021-01-09 千面修行者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

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

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所以,想要自己有所成長、精進,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得到自在幸福,那就得通過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我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若能達到這三句話所說的境界,前程不可限量。」

01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南懷瑾先生說:「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人也不例外。一個人若能有一顆佛心,一副道骨,加上儒表,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心,是慈悲清淨的心,佛教認為修行就是修心的過程,心是人的最根本,種種煩惱和欲望,皆是內心的無明引起。而無明,又因為自身對於萬法的妄想和執著,才會苦苦求。

世間種種人執於功利,執於情,不擇手段,沒有尊嚴,最後害人也傷己,都是沒有佛的慈悲清淨之心引起。

《楞嚴經》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個人若能放下自己的妄想執著,變得慈悲清淨,友愛眾生,布施於人,就能立證菩提,收穫善緣,讓自己的內心清淨,人生再無煩惱。

而道骨,則是萬物合一的風骨。道教提倡崇尚自然,主張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世間一切和諧相處。

人的許多爭鬥和矛盾,正是因為不懂得包容,大度,凡事都要爭,這樣即使自己獲得了眼前的利益,卻也失去了人心,今後人生的路自然難走許多。

《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做人的方式應該和水一般,懂得大度包容,凡事退一步。即使自己失去了眼前的利益,但卻也使得自己的心量擴大,品格接近於道。

儒表指的是謙卑有禮的儀表,一個人若是整日邋遢,汙言穢語,誰看著都覺得厭煩。古語云:「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真正的君子都是品格高尚,對人性格溫和,有禮貌,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才能收穫別人的好感,得到別人的喜愛。

一個人只要有了慈悲清淨的心,萬物合一的風骨,謙卑有禮的儀表,自然煩惱減少。大度看世界,方能收穫善緣,擴大心量,容納萬物,從而立證菩提,接近於道,讓自己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改變自己的命運。

02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南懷瑾先生說:「要想從容面對人生的煩惱,除了一顆淡然的心,還需要自身過硬的技能,智慧。」

在社會上立足,單靠某一方面的突出是不行的,需要的是自己整體方面的突出。一技之長和自身的能力、靈活的思維缺一不可。

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一技之長便能橫行天下。但是想想《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自身武力天下無敵,但卻被貂蟬屢屢欺騙,成為別人手中的工具。親手殺了自己的義父董卓,最後他也被曹操設計打敗殺害。

因此,人只有技能和能力是不行的,這樣的人只是莽夫,看不清局勢,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使自己走上錯誤的道路。

而只有靈活的思維也是不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人若是不去實踐,沒有能力,泛泛而談自身卻沒一點乾貨,那終究沒有任何意義。別人只會覺得這個人愛吹牛,沒什麼真本事,沒人會真的相信自己,自己的智慧也難以有用武之處。

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言:「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想要從容,想要成大器,除了自身的能力和技術,還需要靈活的思維,三者缺一不可。有靈活的思維,方能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如魚得水,創造出一番自己力所能及的成就。

因此,一個人不僅自身要學習一技之長,而且要鍛鍊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有勇氣有毅力,加上多去思考,善於運用自身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

如此可以說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夠洞察世事,遇事從容,不屈不撓,擁有這樣能力和智慧的人,終有一天能成就大器。

03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南懷瑾先生解釋這句話道:「遍讀歷史後發現,其中記載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祿之事。而走萬裡路修行,參悟人生道路,才明白最愜意的人生是逍遙自在,把酒吟詩的田園生活。」

生活中,許多人拼命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外乎功名利祿,但是得到了又怎麼樣呢?古今中外,有誰靠此解脫自在?

曾經有一位年輕人一直在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他看到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笛子,十分逍遙自在。便上前詢問:「你那麼快活,難道沒有煩惱嗎?」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年輕人學著牧童試了試,但煩惱仍在。於是他只好繼續尋找,他在一處寺廟中遇見一位面帶笑容的僧人,便繼續詢問僧人解脫之法。僧人笑著問道:「你被誰捆住了?」年輕人答道:「沒有啊?」老年人說:「既然沒人捆住你,又何談解脫呢?」年輕人深思一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被自己的心理牢籠束縛住了。

太過於執著功名利祿,反而會被自己的心理牢籠束縛,遺漏了自己身邊的美好,其實人生的幸福並沒有那麼難追尋。

想想自己小時候,在田野間奔跑都能過一天,躺在草地上數天上的星星的夜晚都是如此充實快樂。而現在,財富比小時候多得多,但仍在苦苦追尋功名利祿。

正如《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個人之所以煩惱不斷,人生不得快樂,皆是因為內心被物慾牽絆導致。

生活其實很簡單,人生的意義也很簡單,就在於自在。只要心無掛礙,就能放下妄想驚懼,達到究竟涅槃的人生最高境界,獲得人生的超脫,覺悟。

佛說:「命由己造。」每個人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人生的苦樂皆是如此。

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於自己慈悲謙和修來的大度以及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帶來的從容,如此便能勘破世間萬法的虛妄不真,明白人生的真諦,獲得快樂和自在。

(作者:千面修行者)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談人生:人生最高境界,全在這3句話,悟懂者將豁然開朗
    南懷瑾老師,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學者、詩人,精通儒、釋、道三大家典籍,博學多才。他生前的著作多以演講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將晦澀、枯燥又難懂的文化變得生動有趣又平易近人。今天,為大家分享南懷瑾老師的一首禪詩——《人生至高境界》人生至高境界,只有三句話,卻令無數人受益匪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人生至高境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是酒田園人生在世,最愜意的狀態,無非是保持大度、從容,讓內心寧靜、輕鬆。
  • 南懷瑾八句人生格言,一條比一條經典!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 南懷瑾:人,能逃出這3件事,就是跳出三界外了
    可是因為世事悲苦,人生繁雜,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醉心於修行,一心想希圖通過幾卷經書或者是萬千百句佛號,能夠超脫俗世,達到神仙的境界。但是有多少人修成了神仙呢,雖然古書中有不少言之鑿鑿的記載,但也都不過是虛妄之言。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讀懂這五句話,你就能悟透
    在南懷瑾看來,卜卦時用的這五點,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有沒有價值,就是一個「位」的問題。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卜卦就是這樣,好和壞,是沒有一定的。同樣的卦,對於此時此地此事,和彼時彼地彼事,情形卻大不相同。人和物一樣,好壞只是兩個因素,時間對,位置對就好。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自律的最高境界:無功不受大祿,無助不受大理,無能不得大位。生活的最高境界:常與高人交往,閒與雅人相會,每與親人休閒。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當然對於著述中的一些「硬傷」之處,根據朱清時教授的回憶,南懷瑾都能及時負責的予以針砭和糾正。故魯迅南懷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禪心和定力,所以偽名儒還不如真名妓」。南懷瑾正是以其一貫的本色示人。南懷瑾在書中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有三道之學:君道、臣道、師道。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活一世,總是需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看透人生,看清現實,讓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看透得失,坦然面對,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參悟人生。 所以,看透,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讀懂這兩個字,便讀懂了人生。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懷善念,行善舉,必得福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修菩提心,做好人,說好話,行善事,天知地鑑鬼神欽。一念之慈,萬物皆善;一心之慈,萬物皆慶。心懷慈悲,是度人也是度己。遠離邪惡,心存善念做善事,必能改命、修福、避禍。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並不可怕,無常告訴我們,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變好。
  • 做人境界最高的三大星座,極度聰明,卻看透不說透,從不顯山露水
    做人境界最高的三大星座,極度聰明,卻看透不說透,從不顯山露水1:雙魚座其實雙魚座的人才是智商最高的人,他們在工作中要是遇到什麼很尷尬的問題之後,總是會給人出建議,分析利弊,而不是直接的告訴他們領導的意見,這樣容易得罪人。他們就是看透不說透的明智人。
  • 周國平:人生有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最高,你是哪一種?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與人之間的境界不同,佛家有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的境界不同,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也不同。周國平曾說,人生有這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看看你在哪一層?
  • 人生百年一場空,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答案只有東方哲學有
    恐怕這個就是大多數人的追求,這個就是他們定義的人生意義。請允許我用幾句話來形容普通人的追求,老婆孩子熱炕頭,功名事業全都有,為了一切全都有,水裡火裡不回頭。【人生是有缺憾的】下面看看國學大師南懷瑾講的這段話來看看人生為什麼有缺憾。孔子、老子、耶穌、穆罕穆德只講是罪惡,沒有講是痛苦的。只有釋迦牟尼不同,他叫這個世界一個名稱:娑婆世界。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給。 高爾基說: 「如果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學會「給」,是我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必修課。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
  • 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不用害怕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是這樣,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修行,在修行之中有許多人生的感悟,並向世人提出要堅持修行,勇於接納修行過程中出現的身體上出現的變化。提到修行,我們總會認為那是大師、方丈、道長之類的高人的特定行為。其實不然,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修行,靜下心來讀一本書可以是修行,做瑜伽放鬆可以是修行,獨自思索著走一段路也可以是修行。所以修行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那麼高深莫測。
  • 有幾個人能真正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 | 南懷瑾
    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身體下劣的,若能聽到我的名號,便能得毫無缺陷的端正色身。下劣即身體是下等品質,像我也是,身體瘦瘦小小的不壯碩。什麼樣的色身不下劣?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大概幾千年才出一個--佛的相好莊嚴。等而下之,一切眾生的身體都是下品。比下品還可憐的眾生是諸根不具,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人。 這一代青年沒有看過苦,更沒有吃過苦。
  • 最會裝傻的三大星座,其實最聰明,大智若愚,擁有人生最高境界
    雙魚座雙魚座人最會裝傻,他們看得太透了。雙魚座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傻的。好像一點也不聰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發現雙魚座的人其實很聰明,智商很高。犧牲自己能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樣才能讓自己和大家在一起。雙魚座的聰明之處是,如果不傷害雙魚座,永遠不會知道雙魚座有多厲害,雙魚座的偽裝都是用於自我保護的。但是雙魚座其實最聰明,大智若愚,擁有人生最高境界。
  • 心無外物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
    古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裡說的人的前半生,不了解世界,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只能看到表象,所以看山只能看到山,等人生過半,許多事情看得明白了之後,就能看透一件事物的本質,能看到事物的結構組成部分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度「節制之度,寬容之度,包容之度。「坦然」與」度「互為因果,因有度方坦然,做人處事之所以坦然了是因為有度。人生有度方坦然。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別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