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
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
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所以,想要自己有所成長、精進,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得到自在幸福,那就得通過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我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若能達到這三句話所說的境界,前程不可限量。」
01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南懷瑾先生說:「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人也不例外。一個人若能有一顆佛心,一副道骨,加上儒表,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心,是慈悲清淨的心,佛教認為修行就是修心的過程,心是人的最根本,種種煩惱和欲望,皆是內心的無明引起。而無明,又因為自身對於萬法的妄想和執著,才會苦苦求。
世間種種人執於功利,執於情,不擇手段,沒有尊嚴,最後害人也傷己,都是沒有佛的慈悲清淨之心引起。
《楞嚴經》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個人若能放下自己的妄想執著,變得慈悲清淨,友愛眾生,布施於人,就能立證菩提,收穫善緣,讓自己的內心清淨,人生再無煩惱。
而道骨,則是萬物合一的風骨。道教提倡崇尚自然,主張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世間一切和諧相處。
人的許多爭鬥和矛盾,正是因為不懂得包容,大度,凡事都要爭,這樣即使自己獲得了眼前的利益,卻也失去了人心,今後人生的路自然難走許多。
《道德經》曰:「上善若水。」水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做人的方式應該和水一般,懂得大度包容,凡事退一步。即使自己失去了眼前的利益,但卻也使得自己的心量擴大,品格接近於道。
儒表指的是謙卑有禮的儀表,一個人若是整日邋遢,汙言穢語,誰看著都覺得厭煩。古語云:「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真正的君子都是品格高尚,對人性格溫和,有禮貌,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才能收穫別人的好感,得到別人的喜愛。
一個人只要有了慈悲清淨的心,萬物合一的風骨,謙卑有禮的儀表,自然煩惱減少。大度看世界,方能收穫善緣,擴大心量,容納萬物,從而立證菩提,接近於道,讓自己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改變自己的命運。
02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南懷瑾先生說:「要想從容面對人生的煩惱,除了一顆淡然的心,還需要自身過硬的技能,智慧。」
在社會上立足,單靠某一方面的突出是不行的,需要的是自己整體方面的突出。一技之長和自身的能力、靈活的思維缺一不可。
有些人覺得自己有一技之長便能橫行天下。但是想想《三國演義》中的呂布,自身武力天下無敵,但卻被貂蟬屢屢欺騙,成為別人手中的工具。親手殺了自己的義父董卓,最後他也被曹操設計打敗殺害。
因此,人只有技能和能力是不行的,這樣的人只是莽夫,看不清局勢,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使自己走上錯誤的道路。
而只有靈活的思維也是不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人若是不去實踐,沒有能力,泛泛而談自身卻沒一點乾貨,那終究沒有任何意義。別人只會覺得這個人愛吹牛,沒什麼真本事,沒人會真的相信自己,自己的智慧也難以有用武之處。
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言:「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想要從容,想要成大器,除了自身的能力和技術,還需要靈活的思維,三者缺一不可。有靈活的思維,方能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如魚得水,創造出一番自己力所能及的成就。
因此,一個人不僅自身要學習一技之長,而且要鍛鍊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有勇氣有毅力,加上多去思考,善於運用自身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
如此可以說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夠洞察世事,遇事從容,不屈不撓,擁有這樣能力和智慧的人,終有一天能成就大器。
03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南懷瑾先生解釋這句話道:「遍讀歷史後發現,其中記載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祿之事。而走萬裡路修行,參悟人生道路,才明白最愜意的人生是逍遙自在,把酒吟詩的田園生活。」
生活中,許多人拼命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外乎功名利祿,但是得到了又怎麼樣呢?古今中外,有誰靠此解脫自在?
曾經有一位年輕人一直在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他看到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笛子,十分逍遙自在。便上前詢問:「你那麼快活,難道沒有煩惱嗎?」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年輕人學著牧童試了試,但煩惱仍在。於是他只好繼續尋找,他在一處寺廟中遇見一位面帶笑容的僧人,便繼續詢問僧人解脫之法。僧人笑著問道:「你被誰捆住了?」年輕人答道:「沒有啊?」老年人說:「既然沒人捆住你,又何談解脫呢?」年輕人深思一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被自己的心理牢籠束縛住了。
太過於執著功名利祿,反而會被自己的心理牢籠束縛,遺漏了自己身邊的美好,其實人生的幸福並沒有那麼難追尋。
想想自己小時候,在田野間奔跑都能過一天,躺在草地上數天上的星星的夜晚都是如此充實快樂。而現在,財富比小時候多得多,但仍在苦苦追尋功名利祿。
正如《心經》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個人之所以煩惱不斷,人生不得快樂,皆是因為內心被物慾牽絆導致。
生活其實很簡單,人生的意義也很簡單,就在於自在。只要心無掛礙,就能放下妄想驚懼,達到究竟涅槃的人生最高境界,獲得人生的超脫,覺悟。
佛說:「命由己造。」每個人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人生的苦樂皆是如此。
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於自己慈悲謙和修來的大度以及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帶來的從容,如此便能勘破世間萬法的虛妄不真,明白人生的真諦,獲得快樂和自在。
(作者:千面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