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利己,自古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歸根結底,是源自生存的需要。然而,人總是具有社會性的,如果在在社會群體中,你只是單方利己的話,註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與愛戴。「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如果人在利己的基礎上,同時具備利他之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正如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所說的:「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來看一個佛家故事:
在一個無星無月的夜晚,一位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那個村落的街道上寂靜異常,沒有一星燈火。
苦行僧走到一個轉彎處,忽然看見黑暗中有一抹昏黃的燈光,正緩緩地從巷子深處朝自己移過來。苦行僧走近一看,原來是他白天看到過的一位盲人。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對於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是完全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見花鳥魚蟲、日月星辰等世間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但他此刻卻挑著一盞燈,豈不是可笑?於是苦行僧問盲人:「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
盲人告訴他:「是的,我從一生下來就雙目失明,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
苦行僧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挑燈籠呢?」
盲人說:「因為我聽人說現在是夜晚,沒有燈光的話,其他人會和我一樣看不見,因此,我才這樣做。」
苦行僧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盲人微笑著搖搖頭說:「不,我是為自己!」
「為你自己?」苦行僧越發糊塗了。
盲人說:「是啊,為我自己。你在這漆黑的夜裡行走,有沒有被其他行人碰撞過?」
苦行僧說:「當然有,就在剛才,我還被兩個粗心大意的人碰撞過。」
盲人聽了,微微笑著說:「雖然我是盲人,什麼都看不見,但我走夜路從來沒有被人撞過。因為我挑了這盞燈,既為別人照明了路途,也讓別人能看到我,不至於撞到我。」
苦行僧恍然大悟:「是啊,人的佛性就像你手中的這盞燈,只要點亮了,即使我看不見佛,但佛也會看到我。」
盲人點燈,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一種利他反而是最大利己的大智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只專注於為自己謀利益,忽略了他人,甚至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這樣的人,勢必無法體會盲人那種以利他之心度己的愉悅和淡然。
印度古諺語說得好:「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餘香。」予人方便何嘗不是給自己方便呢?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拯救我們於苦難之中,而一旦獲得幫助,我們便會歡欣鼓舞,心生歡喜。那麼,我們能否做一些有利於他人的事情,讓別人像我們得到幫助那樣愉快呢?所以說,做人,最高的境界是利他,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不要吝嗇你的光芒,試著去照亮別人吧,當你為別人亮起一盞燈時,你在夜色中才能才能更平穩地前行,才能走得更鏗鏘有力。(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