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談人生:人生最高境界,全在這3句話,悟懂者將豁然開朗

2021-01-16 墨品風雅

南懷瑾老師,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學者、詩人,精通儒、釋、道三大家典籍,博學多才。他生前的著作多以演講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將晦澀、枯燥又難懂的文化變得生動有趣又平易近人。

南懷瑾老師

南懷瑾老師的演講曾幫助無數人找回本心,從困惑中解脫。

今天,為大家分享南懷瑾老師的一首禪詩——《人生至高境界》

人生至高境界,只有三句話,卻令無數人受益匪淺,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人生至高境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是酒田園

人生在世,最愜意的狀態,無非是保持大度、從容,讓內心寧靜、輕鬆。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人生有三毒,分別是貪、嗔、痴。人有貪念,對於喜歡的東西得不到,便會生成痴,而嗔,則是對事對物的憤恨、惱怒。若想大度看世界,就要祛除此三毒。

佛為心:菩薩心腸,慈悲為懷,能夠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自己也將減少很多煩惱;

道為骨:道家的傲骨和眼界,能夠達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境界,不媚權貴的傲骨,保持寬闊的眼界,能夠遵循內心的方向;

儒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眼性格和規範,這裡不單指儒者的外表。能夠時時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唯有發現不足之處,才能改正不足之處,讓自己不斷進步。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正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若想要生活從容自在,就要懂得靠自己,自己多一份技能,多一份本領,就少一次求人的時候。

手中有一技之長,謀生能力傍身,遇事能夠慎思明辨,談何生活不從容呢?

最忌諱的是懶惰、懈怠度日,萬惡懶為首,普通人定要戒除懶惰。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是酒田園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幾千的紛爭不過是為了功名利祿,其實爭來爭去終極是一場空,不如在閒暇時刻,給心靈放個假,去體會山水風光,讓心回歸原始自然,享受最愜意的生活。

人生至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是酒田園

南懷瑾老師這3句話,道出了人生至高境界,精闢有獨到,悟懂者必定受益無窮。

書法名家 彧白老師 手寫真跡 《人生至

商品引導語:今天墨品風雅為大家帶來書法作品《人生至高境界》,採用實木框裱,希望大家喜歡。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讀懂這五句話,你就能悟透
    《易經》:「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在南懷瑾看來,卜卦時用的這五點,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有沒有價值,就是一個「位」的問題。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卜卦就是這樣,好和壞,是沒有一定的。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自律的最高境界:無功不受大祿,無助不受大理,無能不得大位。生活的最高境界:常與高人交往,閒與雅人相會,每與親人休閒。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而是這四個字,少有人想得到
    人生漫漫,多少人為了生存奔波勞碌,他們總以為以後的日子會更好,不惜透支生命,但孰料意外卻先一步發生。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其實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而是這四個字:清靜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 讀懂易經這3句話,心境也就更加的光明,人生也會豁然開朗!
    易經就像是宇宙人生的一種密碼,懂得易經,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但是易經雖然可以為我們解開人生的諸多難題,但是學起來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學習易經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首先要熟練的掌握和背誦易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並且能夠快速的應用。
  • 南懷瑾八句人生格言,一條比一條經典!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樂清人,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他的著作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捷徑,對無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個重要引導,其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各家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一、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放下」
    人生幾十年,太短太苦,相對於時間,我們都是時間裡的過客,茫茫人海,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冥冥之中都是註定。只要真心珍惜過,努力過,也就無怨無悔。一輩子,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地位是「風水輪流轉」,遲早要讓位於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誰都沒有多活一秒,也沒有少活一秒……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爭來爭去,爭個什麼?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活一世,總是需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看透人生,看清現實,讓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看透得失,坦然面對,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參悟人生。 所以,看透,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讀懂這兩個字,便讀懂了人生。
  • 文武奇才,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
    正應了《論語》裡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南懷瑾雖說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輩們並沒有要求這位「南門獨子」將來能夠顯達一方或者富貴榮耀,相反其祖母還對其說:「讀書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夠養活自己平安度過一生,即使不讀書也可以。
  • 佛教: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悲觀者看世界,世界是暗淡失敗;進取者看世界,世界是美麗光明。你的世界是光明還是黯淡,取決於你的心態與智慧。以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照見,以慈悲喜舍心看待世界、眾生,你會發現,一切的發生都是那麼的可愛,都是祝福,都是修行的良機。你是什麼人,便會吸引什麼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氣場;充滿樂觀氣息安貧樂道的人,好運便會與之相伴;充滿悲觀思維憤世嫉俗的人,黴運很難不與之相隨。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周國平:人生有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最高,你是哪一種?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與人之間的境界不同,佛家有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的境界不同,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也不同。周國平曾說,人生有這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看看你在哪一層?
  • 《老話兒》卷二十八:關於人生境界
    你看到了獨身者的自由,卻看不到獨身者的清寂與孤獨。」  人生面臨選擇。凡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並無優劣之分。本質上是一介文人,卻硬要經商;善於經商,卻貪圖權力的榮耀,都不是明智之舉。人得深知自己的本分,並安於本分。這話似乎有些保守,但卻實在。
  • 南懷瑾:人生在世,懂得這三句話,事事順遂,福運自然來
    總結了南懷瑾先生在講《老子》中講的三個觀點,參悟這幾點,讓你人生少煩惱,事事順遂。一、摒棄私心南懷瑾先生在解讀老子講天地「不自生」時,說老子想表現天地的「極私」同時也是天地的「至公」。天地自然而生,不為萬物,不為人,所以天地能永久存在。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熬
    熬,是人生成功的智慧。熬,不是逆來順受的活著;熬,不是對命運的妥協。熬,是積蓄能量,厚積薄發;熬,是生命的升華,人生的真諦。有些人,熬著熬著成功了;有些人,熬著熬著出局了。人生總有太多的不如意,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熬,不要抱怨懷才不遇,不要抱怨生不逢時。古語道:苦心人,天不負,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王陽明: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這2個字,能做到,人生會越來越順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處世天機,福氣不請自來,人生也會越來越順。這一天機只有兩個字,就是利他!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利他,反而是最大的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王陽明一生坎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心懷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個體社會責任感,把「利他」這兩個字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結果反而成就一代聖人。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雖然是一個個體,但作為社會的存在,同萬事萬物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只有做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為了利己反而最不能利己。
  • 南懷瑾:人,能逃出這3件事,就是跳出三界外了
    到了現代社會中,隨著科學素養的普及,人們更不相信有所謂的神域仙境了,但一方面是對神仙存在的不相信,另一方面卻已經是宗教修行的繁榮,這兩個矛盾的現象,體現的無非還是大部分在內心想要逃避現實。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蘇州經常的開堂授課,講授人生的道理,對於普通人來說,南懷瑾是一位在佛法上有著非常精深鑽研的大家,按理來說這樣的人就應該是超脫煩惱了吧?
  • 順其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來者當偶然,去者定必然,皆為理所當然,隨性就好,隨心就好。人生總是跌宕起伏,奔波勞碌,榮辱並生,興衰摻雜。得之是吾命,失之為我運,當歸順理成章,淡泊就好,知足就好。生活總是苦辣酸甜,單調乏味,庸俗平淡,瑣碎重複。烹煮是素簡,品嘗是清茶,實屬金科玉律,習慣就好,悅納就好。
  • 《易經》中最精髓的三句話,讀懂其中一句,人生將從此蛻變
    另外易經的精髓有這仨句話,讀懂了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一句"履霜,堅冰至"其意思就是,踩著霜就意味著結冰的日子就要到來。就好比《論語》中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人活著不能隨心所欲,要心存畏懼。地球是我們的母親,在大自然的規律下要有敬畏的心理。這種心理會讓人懂得如何反省自己,有助於人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